MBTI的全称是Myers–BriggsType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通过学习借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她们发明出了这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MBTI测试根据个体在不同侧重点的性格倾向,尝试分配四个类别:内向或外向、实感或直觉、思考或情感、判断或感知。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排列组合,便形成16种人格类型。而这十六型人格又被分为以分析家、外交家、守护者和探险家界定的4个大类,代表了不同的群体面貌与心理特征。
02
浪潮与航标:大众之于MBTI测试
在科技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交方式改变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人格测试、心理测试在社交网络平台层出不穷。
而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来看,自古以来,相似的测试便受到人们的热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手相学,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盛行;星座学对于星座所代表的性格和运势进行分析和暗示,在当下“陶白白”等的渲染下,已然成为青年一代的文化符号;而风靡朋友圈的“人格小瓶子”测试、具有武大色彩的“你是哪种颜色”测试,同样代表了当代人的乐于交流、热衷表达、渴望被认可的心理特点。
如今,MBTI再次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对于现代受众来说,既是长期发展的趋势,又充满了新意。
MBTI何以成为当下最火爆的人格测试?就此,我们进行了主要面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了274份有效问卷数据,归纳出如下原因:
其一,从了解MBTI的渠道来看,互联网平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您从何处得知MBTI性格测试?
▲身边的社交圈是否也热衷于人格分析测试?
其二,在众多思潮交织纵横、个人认知模糊的当下社会,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需求愈发强烈。
人们渴望通过在思维、意向等领域的自我审视,判断自己的想法、行为,以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调查者做此类测试是出于个人兴趣,接近半数的受调查者是由于好奇或跟风。不难发现,MBTI的拥趸大多数是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刚步入社会,也可能仍处于学习阶段,面对各种思潮的交织冲击,对于自我的认知常常出现模糊或者偏差。此时,“伪科学”的MBTI测试成为了他们摆脱迷茫,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的工具。
03
归港与流浪:MBTI之于群体众象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巴纳姆效应。这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它的具体含义是:在使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便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而如果觉得某个测试的答案很准确,往往不是因为它真的准,而是因为大众在下意识地去迎合这个答案。除了MBTI之外,星座、塔罗等多种测算未来或测评个人性格的方式都属于应用巴纳姆效应来对自己进行“下定义”行为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虽仅有12%的受访者会下意识代入自我角色,但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MBTI测试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局限自我的可能性,其中还有部分群体表示,MBTI会扰乱自我思考,增加烦恼。
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会将MBTI作为认识朋友与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也会涉及到有关MBTI的话题。在这种意义上来说,MBTI测试的确为生活增添了乐趣,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拉近了朋友间的距离,成为与他人交流话题的一部分等。
因此,MBTI等人格测试可能会存在“局限自我”“带来刻板印象”等内容上的负面作用;但同时也兼具“作为沟通工具”等形式上的正面作用。我们在利用MBTI时要合理平衡好它的工具性与价值性,不能被其所掌控。
04
雾涌与云开:MBTI之于个体认知
对此,我们对一些受访者进行了深度交流访谈,据其对MBTI测试的态度分为两类。
类型
A
B
特点
认为MBTI
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交际中愿意给自己贴上某类人格的社交标签
不愿为人格标签所限制,希望保持个体独立性
觉得MBTI可以帮助本人更好认识和了解自己
认为MBTI只是自我人格类型的参考,对了解自身情况的意义不大
对MBTI的态度
会听从相信测试结果的建议,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会逐渐向自己的人格类型描述上靠近
这类测试对自己基本无影响,并不在意测试结果,基本不会参考测试结果对自己的建议
如果对方的人格类型和自己较匹配会感到亲近,在相处过程中会依照各自人格类型特点思考处理问题
可能会将MBTI作为社交交流话题,但在社交过程中不会太在意对方人格类型
根据所持态度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受众划分为A、B两类群体。
A类群体认为:贴上某一人格的社交标签有助于增强别人对自身态度的可接近性,从而提供一个获取认同的落脚点。如果自身的标签通过朋友圈互动等形式引起了他人的共鸣,便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人际交往。
而在B类群体看来,MBTI的测试结果在现今阶段与自身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可以根据自身性格的缺陷去改正它,在社交的时候有意避免自身问题。但在真实社交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在乎人格类型,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事情上,人格分析也不是面面俱到的。
提及MBTI对于自我认知的作用时,A类群体更看重它帮助自身认识缺陷的能力。一位受访者谈到,提倡者型人格有一大缺点是对批评过分敏感——当看到测试里面把这一条单独拿出来强调,他才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要强和爱面子,而是值得重视的共性问题。另外测试也有助于了解自身情绪,帮助受众缩短自我审视的过程。
而在B类群体看来,MBTI只是自我人格类型的参考,对了解自身情况的意义不大。“我认为人是善变的且偏向感性的动物,不可能在多变的生活里保持人格类型不变。并且,每个人都不应该被人格分类、性格测试所束缚。”
正因为MBTI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摇摆性与可塑性,我们看待它的方式也该更加理性科学。假如我们一味地对MBTI的某次测试结果产生投射心理,不断代入自我角色,反而容易陷入自我设限的怪圈。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化作一个碎片化形象的狂热追求者,永远地困在自我设限的水晶形象中。学术界衡量心理测试实用性有两把标尺,一是信度,二是效度。MBTI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低下的效力,再加上人格所具备的可塑性,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自己的MBTI人格。
MBTI会给测试者贴上刻板人格的标签,所谓的测试结果不过是残缺的人格碎片,用它来定义完整的个体难免有失偏颇。生而独特的我们,不应将测试结果作为定义彼此的工具。
倘若能换个角度思考,利用MBTI打开话匣子,增进人与人的交流,或许能破除今天的“社交恐惧症”。而这一期待也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有近一半的受调查者表示,经常与身边的家人或朋友交流此类测试及结果;更有超过六成的人在面对新认识的人时,也倾向通过人格类型展开话题。
▲与新认识的人交流时
是否愿意通过人格类型展开话题?
05
拥有与释怀:个体之于生活本身
那么,如何打破MBTI带来的认知局限,利用好MBTI呢?
首先要善于正确利用此类测试的工具性。摸清自我定位,拉近与他人距离,将MBTI视为打开社交话题的话匣子。
其次要正确看待此类测试的价值性。MBTI并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的全部特征。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独一无二的自己,拒绝过度标签化,不过分依赖和盲目信任测试结果,保留自己的清醒判断。从MBTI的衍生信息中增强自我认同,悦纳自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意识地塑造人格,完善、提升自我。
其实,每一个迷茫在自我认知中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能够定义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无论是遗世独立,还是随波逐流,不过是为人处世的方式,不过是我们想要活出的真正模样。测试结果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于有限的测试语中发现无限的自己,在纷繁复杂的定义中定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