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质“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两会报道组贾丽

顶层设计的加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换挡提速,均意味着AI与实体经济步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

在算力网络基石有待夯实、落地路径尚不明确等多重挑战下,如何让AI发挥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引擎作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底座、真正链接起各行各业成为“智改数转”的关键,助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走深走实,是各行业共同面临的命题。

发挥引擎作用

“人工智能+”的推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价值和可能性。

面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热潮,近年来,我国部署人工智能,政策落地及时精准,各地紧抓发展机遇,不断激发新动能新优势,取得显著成效。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命科学、智慧物流、视觉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正向纵深演进。此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人工智能概念上市公司已达522家。

融合应用中,目前在我国已经建成的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经过AI改造的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在无数自动化车间、黑灯工厂,流水线上机械臂挥舞翻转,智慧运输机器人自动忙碌穿梭……

这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数智化”场景均体现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内驱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经济最终拼的是智能,不然就会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其中,人工智能成为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训练打造垂直领域大模型,用低成本的数据流量供应,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个体经济等新业态,从而吸纳就业、孵化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应以发展人工智能为抓手,建设大模型等自主可控开源生态,发展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代表及新动能方向。

筑牢“AI+”根基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而数据资源、计算能力、算法模型等则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底座。在其支撑下,人工智能才能赋能数字化产业集群,形成重要的国际竞争力。夯实底座是推动“人工智能+”落地的基石。

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人工智能+”的建言献策来看,集中AI芯片研制、攻克算力瓶颈、增加人才储备等话题被频频提及。

当前,人工智能赛道竞争激烈,多地均在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及大模型新赛道,提出建设算法城市、强化赋能应用、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等。同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在联合加快研发,推动技术应用的转化。

然而,与大模型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技术研究、数据构建等方面仍存差距,大模型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同时“AI+算力”产业发展不均衡,用于支撑研究的算力短缺,人工智能算法人才出现缺口。

从基础研究领域来看,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价值至关重要。同时,行业需在关键环节掌握主动权,加强算法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水平。

“通用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Sora等都是基于大模型底座能力平台所延伸出来的特定领域的实践。随着‘人工智能+’落地,我国将从算力、数据、模型训练等方面加速追赶步伐。”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建议,围绕算力、大模型加速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形态、开展开源社区建设,支持行业大模型对汽车、家电、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竞争的底气。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是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态的新要素。他建议,以国产化算力底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产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真替真用,还应积极构建并发挥新质生产力价值,推进产业生态的突破及完善。”

面对算力不均、算网调度平台缺乏等难题,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势在必行,也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建议,统筹推动产业资源布局和转移,优化“算力券”申请条件和使用方式,让初创企业也可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商业化未来可期

“人工智能+”的着力点也在于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当下,AI技术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并催生工业智造、智能驾驶、飞行汽车等多新兴生态。与此同时,AI正推动着多模态大模型迭代、机器人具身智能浪潮加速到来及算力等产业链国产化提速。

在AI如火如荼发展下,“人工智能+”行动将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一步,并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规模化、自主化发展。

其中,AI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尤为显著。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大规模促进工业制造体系的迭代升级。在人工智能辅助研发方面,万华化学通过人工智能,提升公司项目研发速度。”

结合万华化学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结合的过程中遇到的数据量庞大、行业标准缺乏及数据安全等问题,廖增太建议,在推进“人工智能+”过程中,应多方协同合作,形成国家级化工行业通用数据集,鼓励人工智能在化工行业典型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强化AI人才体系建设。

谈及推动“人工智能+”的实质性落地,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汪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各地推进“人工智能+”商用发展,一方面需制定系统性的合理运行标准、划出法律红线,系好“安全带”,另一方面也要为创新企业及行业平台建设留足空间。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迈入规模应用之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优化也至关重要。链主、链长需要打好配合,做好分工。大型企业掌控话语权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共同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在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看来,民营科技企业要不负使命,加快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行动,有望以2024年为起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链自主可控,再到行业应用发展,稳步向前、不断攀高。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各方应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紧密围绕“人工智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AI生态建设,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THE END
1.《AI:在智能与“智障”间的审视与探索》同时指出了AI被称为“人工智障”的原因,包括知识表示不当、语音识别问题、自然语言处理局限、计算机视觉挑战、自主决策风险、AI客服不足、缺乏通用智能和模拟逻辑局限等。然后探讨了AI与人工智障的区别,包括人工智能的等级划分和算法的不完整性。最后得出应理性看待AI,既要认识其局限性,也要看到发展潜力,期待未来AI不https://blog.csdn.net/qq_33287156/article/details/144054317
2.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AI)+ 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行业或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应用、产品或服务。 这里的“+”表示的是一种跨界融合的趋势,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动其他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 可以涵盖许多方面,比如: 智能制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https://www.ai-indeed.com/encyclopedia/9675.html
3.“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案例展评,探索教育新路径信息联播北京市怀柔刚刚在上个月举办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未来教育发展新赛道”论坛。北京市怀柔区教委主任徐志芳表示,区域在积极探索,以大模型+大数据、智能技术应用为抓手,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以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怀柔区第三小学为首的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https://jyj.gmw.cn/2024-05/15/content_37323591.htm
4.完整解析AI人工智能:3大浪潮+3大技术+3大应用AET所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是指以人工方式来实现人类所具有之智慧的技术。只不过,目前能实现与人类智能同等的技术还不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工智能还是只能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本篇文章是在我阅读了几本AI的相关书籍后,所概略统整出的架构,希望让初次接触AI的读者,能透过333口诀,快速理解AI到底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082509
5.AI+艺术人工智能与平面艺术创作在上一篇【AI+艺术】栏目中,我们了解到人工智能(AI)的背景与发展现状,并了解到,人工智能正不断介入并深刻影响到艺术设计领域。 目前,全球设计创意行业市场巨大,平面设计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降低创作门槛”正在成为设计工具领域的一大趋势,高品质且轻量化的智能化创作工具在市场上也有了部分发展。AI使数字化视觉内容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E4OTk4OTeDz32sr6zOcw.html
6.探索人工智能与科学创新的碰撞与融合—《AIforScience》新书发布2024年7月,《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新书正式发布。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对AI for Science的基础概念和技术支撑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电子技术、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是业界首部全面介绍AI for Science主题的书籍著作。 https://laoyaoba.com/n/912539
7.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5A社会组织—全国领先人工智能行业组织携手人才,并肩前行——福田举办AI人才直聘会 盛况持续 | 展会第二天精彩不断,现场热度持续高涨 活动回顾:【链接,共筑可持续发展】首届“AI+ESG赋能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宁波圆满完成 AI人才直聘会|第五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AI人才交流!优质企业岗位,顶尖AI人才,都在这里! https://www.saiia.org.cn/
8.OpenAIOpen AI | Creating safe AGI that benefits all of humanity. (opens in a new window) Ask ChatGPT anything Ask ChatGPT anything Quiz me on vocabularyPlan a surf trip to Costa Rica in AugustExplica por qué el maíz palomitas explotaTeach me Mahjong for beginnersExplain this codeWas mach ichhttps://openai.com/
9.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专业爱云资讯是人工智能科技行业资讯平台,包括人工智能资讯、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概念股、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资讯。每天发布人工智能行业信息,报道人工智能行业重大事件,关注AI行业热点话题,为人工智能企业服务。http://icloudnews.net/
10.人工智能挺进超声蓝海,未来“钱”景几何?产业深读南方plus人工智能(AI)发展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医疗领域的探索也在近十年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医学影像领域,AI的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医学影像的一个分支,超声影像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给AI介入设置了高门槛,但超声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在产前筛查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AI+超声”组合的价值备受期待。近日,广州首个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8/12/c678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