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对美国母女迈尔斯&女儿布里格斯觉得战争爆发是因为人们不能理解彼此的差异。如果有一个可评估、有共识的量表存在,便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个体间的不同。
于是母女俩将荣格的8种认知功能拓展成为16型人格的MBTI,并根据个体在外倾/内倾(E/I)、直觉/感觉(N/S)、思考/情感(T/F)、判断/感知(J/P)这八个维度的得分,该测试把人们归属到16种不同的类型当中,并用不同的字母组合来表示这些人格,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MBTI16人格。
不久前,#谷爱凌的MBTI是INTJ#上了热搜。在一档采访里,谷爱凌说:“我是INTJ,我知道我是内向的人,但是我还能学习怎么更好地去跟其他人交流,如果我没有很多的能量,我可能会感觉有点累,因为我没办法把我的公众人物,把我的外向的自己表达出来,我更想一个人在屋子里高高兴兴地学习,学物理,写作文。”
02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走红原因
1网络迷因
以前年轻人见面聊天可能会聊星座,现在社交开场白通常会讨论MBTI人格类型。最近,MBTI在网络世界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多样,成功席卷了各大社交媒体,成为了当下的“网络迷因”。
MBTI通过二分法的分类方式,操作简易、便于传播。同时,公众具有从众心理,有运营者推广测试,测试有话题度、有热度,公众可以通过测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行为方式、优缺点等,测试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成为了大家的饭后谈资。
2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这也正是MBTI的一大特点,MBTI测试在话语表述上较为考究,很少会有冒犯性表述,而更多是以迎合、取悦的方式推进。
不管被归纳为哪种类型,测试者都大抵会自我感觉良好,这种平均主义的赞美一方面满足自我取悦的需求,另一方面留白的探讨空间更强,让测试者能就结果进行不断地延伸、探索,而这正是社交传播的基础。
3传播仪式观
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4病毒式营销
随着MBTI的高曝光及网民的大规模参与,不少网民表示不管准不准,开心就完事儿了。界面新闻就表示心理学能给出一些答案,借助这类工具了解自己,有其积极的一面。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他们热衷于MBTI人格测试,既有释放自我、追逐潮流之意,也借此了解白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本无可厚非。
5刻板印象
随着MBTI曝光度的不断增高和众多MBTI测试16种人格类型衍生品的出现,网民对于测试结果权威性与准确性的认可度直线上升,似乎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追溯到他(她)的MBTI人格类型。但讨论MBTI还是有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不要陷入绝对的自我标签和他人的刻板印象。
MBTI测试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自己,评估人格类型;但不必被测试结果捆住手脚,把结论强加于人;更不必把它作为“标准答案”,将它作为判定一个人智力水平、能力强弱、工作表现的唯一标准,甚至质疑自己,或拿测试结果当作自己逃避失败的借口。
6消费主义
通过MBTI测试,可以了解个体的处事风格、行为特点、职业潜质等,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测试的讨论中,甚至卖货博主也想尽办法蹭热点带流量,这些也侧面佐证着性格测试的火热。
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消费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消费这一系列流行符号的意义。
7思考
从这种意义上讲,MBTI的走红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也能帮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管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有所裨益的。
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特别的个体,不要轻易为自己或他人树立个性标签,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将自己固化在一个测试的思维定式里,生活是有无限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