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问一名心理分析师:荣格八维理论与MBTI有什么不同?
那么答案应当是显而易见的:荣格八维是一种关于人的意识类型的理论,是一种观点,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有别于构架于理论基础上的各类量表,比如市面上常见的MBTI测试。
往前追溯,荣格对于人格和心理类型的表述并没有完整形成后来的系统化的理论,更多是他在多年的咨询、治疗经验和研究中的发现,表达的是他对于人的观察和理解。
到20世纪40年代,迈尔斯母女发布了最早的MBTI测试题,并且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有关人格类型和测试的研究。
追及今天,仍然有人在探讨人格类型,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触到MBTI,更多的话题围绕MBTI展开,其中不乏诸多批判的声音。
从科学和实验的角度来看,今天的MBTI测试无论是从信度还是效度恐怕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批判MBTI的声音中最有力的支持依据。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分辨和厘清荣格八维与MBTI测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理论深度
如果说人格测试会给人一种“被定义”“被贴上标签”的倾向,那么作为理论的荣格八维则诞生自完全相反的意图。
荣格对人的意识类型进行划分,并不是为了让每个人对号入座,也不是对人进行分类,恰恰相反,通过心理类型理论探索意识的多样性,他试图告诉我们:人人天生不同,每个人都是代表自己的独特性的存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从理论深度来看,荣格的类型理论与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涉及对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探索和心理整体性的发展等深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与讨论,而MBTI则侧重于描述个体的行为倾向和心理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从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非专业的角度,类型理论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事实,而是提供思路和视角,从而帮助个体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地自洽,同时发现个体潜在的可能。
毕竟,人心无对错。
2)类型定义
具体来看,目前较为普及的MBTI主要通过四个维度(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判断J/感知P)定义了作为基础的16种人格类型,以及依此发展的各种次级人格类型。
MBTI倾向于将个体归类为这些固定的类型,每种类型都配以特定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倾向,实际上是对个体外在行为和人际交往方式的一种静态的描述,也因此更多用于描述和预测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较而言,荣格提出人的意识具有四种心理功能:感觉(Sense)、直觉(Intuition)、思维(Thinking)和情感(Feeling),每种心理功能又分为内倾(Introvert)和外倾(Extrovert)两种态度。这种提法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具有新颖性的,在他以前,更多的心理学家倾向于将人的意识作为固定和一致的存在进行观察和诊断。
从类型定义上来说,荣格的八维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和动态的视角来理解个体的意识类型,强调个体内在心理功能的发展性和平衡。MBTI则是从更为具体和当下的框架来描述个体的行为倾向和交际风格。
对于心理咨询的实践与应用来说,荣格八维理论和MBTI作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工具,视个体的需求与目标,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阶段中其实都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咨询师本身的涵容、素养、理论储备与实践能力。
3)应用范围
根据以上所述,荣格八维理论与MBTI在理论深度和类型定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一方面,由于MBTI本身偏向于对个体当下的静态评估,因此更广泛地运用于职业规划、团队建设以及大众娱乐和人际交往中。在职业发展中,MBTI可以帮助个体识别自己的优势、岗位的需求,从而探索自己潜在的职业路径,促进就业选择和团队协作。
在各类教育和培训中,MBTI有助于理解个体差异,探索更好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选择等等。
另一方面,无论是涉及MBTI还是荣格的类型理论,我们都需要注意结合心理分析的理论和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出自同源,但当我们回归到荣格的理论本身时,更需要注意它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个体深入自己的内在,深入意识与无意识的内容,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整合和自性化发展。
相较于MBTI,荣格的理论更深入地适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地实践中,结合梦的分析、积极想象、沙盘游戏等专业技术,从象征、意象着手,理解和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
今日推荐
候选荣格分析师三年制
培训课程
中瑞心理分析培训项目
优惠价招生中
三年课程助力学员在已有的基础上走向“深度整合”,按照IAAP/CSAP的标准和要求,注重理论深度与临床应用及专业实践,以实训为主导,实行导师带领小组制,包括理论研讨,操作体验,团体督导与专业实习机会;三年中有11次左右面授实训计236学时以上,课程选取专业经典主题、核心方法与技术,以及具有发展意义的内容,采用主题讲座和小组专题研讨的形式,邀请国际资深心理分析师亲自授课指导,开启深度探索之道,引导学习者投入精细化深度研习,发挥其内在的主动与创造,使其不仅掌握专业理论、方法与技术,更能探寻专业发展以及自性与自性化的的意义,先存诸己,后存诸人,致力于治愈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