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似乎它可以做到任何事情。从最开始的智能聊天,到AI绘画,再到前一阵的AI孙燕姿和最近火遍全网的郭德纲讲英文段子、于谦说日语,AI似乎已经充斥着互联网。
确实,AI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并且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其中也包括音乐领域。
早在2017年,一位名叫泰琳·萨顿(TarynSouthern)美国歌手,发行了世界上首张由AI作曲的流行专辑《IAMAI》。在AI编曲软件内输入情绪、风格、节拍等信息,AI就会自动作曲。
而前一阵爆火的“AI孙燕姿”,就是提取了孙燕姿的音色,再用AI技术进行合成。
AI技术可以模拟出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演奏风格,并且可以自动合成音乐,这使得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乐手的作用。比如一些音乐制作软件可以自动分析歌曲的旋律和和声,而且可能比传统的人工编曲更加高效和快捷,
并且,AI技术还能通过智能乐器和软件提供实时反馈和调整建议,让乐手及时发现自己的演奏问题,从而提升演奏技巧。
那么既然AI技术可以用于创作音乐、合成人声,那是否能够完全代替歌手、词曲作者和乐手呢?我想,答案是不能。
AI是否能够代替歌手?
AI歌手唱歌好听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没有音域上下限、也不会跑调、不会“状态不好”。但是,这样的声音,它有灵魂吗?
难道你喜欢偶像,只是因为喜欢听他唱歌吗?难道你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仅仅是为了听他唱歌吗?
当然不是,因为歌手是有灵魂的、是有血有肉的、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即便是一分钟就能出一张专辑的“AI孙燕姿”,也无法代替真正的孙燕姿。
AI是否能够代替词曲作者?
AI创作的歌到底好不好?这很难说。
因为AI会通过大数据的大量算法,提取到有用数据,从而创作出来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歌,通俗来说,就是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首歌不难听,甚至可以打败市面上近一半的歌曲。
AI是否能够代替乐手?
乐手其实在音乐演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不但是演奏者,更是情感的表达者。每个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感情和经历融入其中,并通过音乐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使其产生共鸣。音乐演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方式。
而AI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代替乐手,因为科技是没有感情的,它无法代替人类传递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也永远无法达到共情。
总的来说,AI已经成为了未来的科技趋势,也将会在医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当然音乐领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