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将继续跟随郭帆导演一起聚焦势不可挡的人工智能:当AI在创作领域广泛使用,会对中国电影带来怎样的影响?
AI创作带来的危机感
李丹:前不久一部由全球50位AI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共同制作的《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电影在海外首映,这一部完全由AI制作的长篇电影,所有镜头、对话、音乐,均由AIGC工具进行创作。作为科幻电影创作者,您看完这则新闻心情如何?
李丹:随着AI技术的问世和革新,似乎普通人去创作电影不再是一场梦了,作为职业的电影创作者,您会生出一种忐忑和不安吗?
郭帆:AI生成的这段影像,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可能会有一些冲击,当然也有好处,从工具论的逻辑上去推导,未来我觉得它们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我们去降本增效的工具,能够大幅度提升我们的生产能力。
再往下一步是什么,AI会拓展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学习我们这个世界的方式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文字,到用图像和声音去学习这个世界,它对这个世界的构建会越来越完整,传递知识的方式也会变得非常地快捷。
李丹:是不是有一种觉得在跟人工智能赛跑的感觉?
郭帆:大概一年之前,我们去硅谷去调研的时候,我问过好多研究员现在的逻辑迭代是年、月还是周?事实上,它们的迭代逻辑是以天为单位。而且它是一个黑箱,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去学习到这些东西的。比如跟sora说生成一只小狗,其实是在它的世界中模仿了这只小狗然后呈现给你看,这个是比较让我们觉得有未知感的。
权衡AI创作的利与弊
李丹:您曾经说过,如果用MIDjourney(AI绘图工具)这样的应用去制作概念图,和我们人类自己制作的图片相比,很多导演可能选中的作品会来自于AIGC,您是否会担心我们的AI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产生一种依赖性?
李丹:科技的探索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包括您工作室主导的“小苔藓工程”也在致力于培养年轻的创作者,所以他们对于AI的想象或者思考都偏向什么样的风格?
郭帆:我目前感觉还是比较乐观积极的。我看到他们各种各样的天马行空,看过他们对流浪地球的一个想象,他们把它放置在了一个蒸汽朋克时代,特别复古的感觉。通过AI的应用,很快地去实现了一些视觉化的东西的时候,AI确实给他们很多的创造空间。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中国电影发展
李丹:人工智能作为目前最前沿的新质生产力,您觉得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使用它助力中国电影的发展?在3.0时代我们亟待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郭帆:这一次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机会,因为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看到了同一个创新的窗口。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看到了一些创新的方案,像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和观众的实时互动,也只有在今天的技术支持下才有可能实现。
另外,我们在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路径上的优势就是人才,所以我对这方面的信心还是挺大的。我觉得会有很多的年轻创作者加入进来,能够发挥他们的才华跟天赋,由于工具的更加的便利性、高效性,可能会很快地让他们完成,之前可能需要积累10年甚至20年经验去完成的东西,去展现出他们想象中那个样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