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线民生热线: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716-8445200
荆州新闻网消息:荆州市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经过3个多月的征集和审核,今天(8月14日)上午通过国内城市规划、名城保护和旅游知名专家的评审。
在评审会上,市长李建明代表市政府感谢参与规划的国内外专家、单位为荆州发展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李建明说,国内外专家和单位本着对荆州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古城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合适的方案,荆州下一步将学习和消化,并完善古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化古城保护与利用设计,提供基础。
近年来,荆州先后解决了古城墙因渍水而引起的裂缝、坍塌等问题,维修了多段城墙,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并制定古城搬迁规划。然而,城市快速发展与古城保护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此,今年5月2号,荆州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这一举措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在此期间,荆州先后征集到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共81份报名文件,这也是荆州历史上首次由国际规划单位参与古城规划和保护。荆州组织规划专家对应征的81家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后,确定10家进行了再次审核,最终确定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波捷特(北京)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规划院等国内外一流的5家单位参与荆州古城保护和利用概念规划编制。
在今天的评审会上,5家参与古城保护和利用概念规划编制的单位分别就各自的设计理念作了专题汇报。
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肖夕映,住建部驻荆督察员万新宽等参加评审。
另据《楚天民报》消息:
荆州古城保护世行贷款获国务院批准文件下周到荆
荆州市发改委昨(8月13日)透露,荆州古城保护世行贷款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该项目估算总投资18.4亿元,其中预计申请世行贷款1.45亿美元,自筹资金9.4亿元人民币,计划2015年开工,2019年完工。
荆州古城保护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荆州城墙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荆州城墙护城河治污与保护项目、文庙保护与环境治理、荆州古城保护配套设施建设、关帝庙保护与周边环境治理、机构能力建设等。项目业主为荆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据介绍,荆州古城保护世行贷款备选项目获国务院批准,来之不易。世行贷款利率低,仅在1%至2%间,还贷年限长达20年。
荆州古城保护世行贷款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的文件预计下周到荆州。下一步,荆州将就古城保护项目与世行洽谈,双方一致确定贷款规模后,再签订合作协议,并动工建设。(记者张函通讯员荣容李尚群)
【延伸阅读】
荆州悬赏百万征集古城保护规划10家单位入围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周建平)荆州市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截止报名结束时,荆州已征集到来自国内外的81份报名文件。今天,荆州组织规划专家对应征单位进行资格审核。
应征单位有的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也有的单位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美国、丹麦等国家。其中境外有39家单位参加,境内有28家单位,有14家是联合报名单位。今天,市规划局组织武大、华中师大、湖北城市规划院的专家对这81家报名单位进行资格审核,最后确定10家规划单位,这10家单位中。不仅有复旦大学规划院、天津大学规划院等国内一流的规划单位,还有4家国外规划单位。
荆州将从这10家规划单位中,最终确定5家参与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单位将在10天内完成实地勘探及资料收集工作,并在随后的45天内提交规划方案全部资料。届时,荆州将邀请5到7名国内城市规划、名城保护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确定名次。第一名编制单位将依据评审意见,对方案深化完善后,再由规划部门按程序提交市政府决策,预计整个过程将持续到今年8月底。
自5月2号,荆州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以来,截止到今天下午5点钟,报名征集工作已经结束,共收到来自全球各设计单位的概念规划方案80份。
在市城乡规划局,记者看到,除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外,还有来自美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设计团队提交的报名材料,据介绍,近期,荆州市将组织专家对报名单位进行资格审定,并从中确定5家单位开展规划编制。此后,再组织国内城市规划、名城保护和旅游知名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第一、二、三名将分别获得奖金130万元、60万元、50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荆州先后解决古城墙因渍水而引起的裂缝、坍塌等问题,维修了多段城墙,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并制定古城搬迁规划。然而,城市快速发展与古城保护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市政府面向境内外编制单位征集方案,勾勒古城保护与利用的理想蓝图。
5月11日,荆州市政府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称,该市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最高奖金达130万元。
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要求,以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依据,与古城疏散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明确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么保护,明确利用什么、怎么利用、突出什么文化特色,回答疏散哪里、疏散后如何利用等问题。
据荆州市规划部门介绍,荆州古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着堪称“中国南方古城唯一完璧”的古城墙。目前,古城内人口10余万人,有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商业繁华。
近年来,荆州市先后实施了港河分家,解决了古城墙因渍水而引起的裂缝、坍塌问题;维修了多段城墙,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搬迁了古城内的部分工厂,整治了周边环境。但古城开发还缺乏大气魄和大手笔、城市快速发展和古城保护利用的矛盾凸显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去年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沈虹光等多名省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外迁荆州市、区行政机关,将荆州古城打造成世界知名三国文化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省政协主席重点督办提案后,荆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去年以来,该市已组建7个工作专班,开展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同时,编制完成《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荆州市古城疏散规划》和《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据介绍,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是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此次,荆州市面向全球征集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方案,就是希望借助全球智慧,为古城的明天——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指明一个方向。
因为叫荆州,吸引了无数观光客。
因为有城墙,延伸出很多的故事。
因为是古城,让众多游客心驰神往。
宏观层面,2012年,荆州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元。
宜昌,接待游客2639.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亿元;
十堰,接待游客2333万人次,旅游收入161.2亿元。
襄阳,201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185万人次,旅游收入即达到80亿元。
发展荆州旅游,我们喊了很多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3至4月,荆周刊在荆州古城墙沿线却发现,斑驳破败的城墙、污水横流的护城河、杂乱无序的观光车、公私混杂的旅游景点以及无时无处不在的安全隐患……古城景区已无法承载荆州旅游之重。
古城墙,损坏严重亟待修复
关键词:破败、坍塌、小摊点
保存至今的古城墙是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不少地区爆出古城墙遭破坏事件,而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荆州古城墙,也被网友反映严重损坏。近日,荆周刊记者徒步环绕荆州古城墙一周,发现部分城墙的垛墙已坍塌,部分墙体开裂的豁口已达1米多宽,古城墙亟待修复。
近日,荆周刊记者登上荆州古城墙的小北门,一路往西至新北门,虽然墙体基本保存完好,但多处垛墙已不见踪影,其中一处垛墙损毁严重。从新北门到西门途中,多数垛墙上杂草丛生,散落的墙砖被埋没在过道上。相对垛墙的破败,墙顶的过道比较整洁,有打扫过的痕迹。目前,荆州古城墙的新北门已被开发成一处旅游景点,卖票工作人员说,来游览的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一年顶多卖1万张票。
从南门到东门途中,能发现墙砖之间有填补的缝隙,目前看起来较整洁的垛墙,都有修补的痕迹。而据两位沿途锻炼的市民介绍,城墙其实在他们小时候就已经很破了,能留存已经不易。荆周刊发现,从西门到南门再到东门这段城墙,是古城墙破损最为严重的地段。地面上风蚀垮塌的墙砖,裸露的盘根结节的树根,一些段面,常有杂树顶着墙体生长,或从城砖中伸出,将城墙拱破。据了解,城墙或护坡上疯长的灌木丛等,都已成为威胁古城墙安全的罪魁祸首,不仅损坏了墙体,还危及游客安全。
荆州古城墙全长11.28公里,其中有7000多米需要修复。据荆周刊了解,古城墙大面积的维修其实从2005年已经开始,现在正在维修的是从城墙西南角到东南角这一段,共4000多米,截至目前已经修复了1000多米。
墙体的伤痕出于自然,但一些人为因素却更煞风景。宾阳楼脚下的外环道上,到处都是摆摊经营的小商户和固定经营的照相点、租车点,游客找不到能拍张好照片的地方。一些流动商贩和摆放无序的电瓶观光车,时常堵住瓮城入口。瓮城内也经常能看到从事封建迷信的算命先生。在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对这些骗人的算命摊点很反感,有损荆州旅游城市形象。
不过,也有市民认为,瓮城内编竹篮、搅糖稀的老人,市井味浓,还原古城生活原汁原味,这应该是另一道不可或缺的人文风景,他们的存在可能更会让游客兴致盎然。
护城河,古城的“心病”
关键词:黑水、死鱼、垃圾成堆
荆州护城河,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约11公里,宽30米,水深4米。护城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驾舟从内河可直达武汉。护城河伴随着古城墙,历经沧桑,本应是一道难得的风景,但现实的情况却是,除了九龙渊和金凤广场段的河水水质较好之外,其它河段却成了一塘“死水”,成为古城的“心病”。
近日,荆周刊记者沿城墙走了一圈发现,九龙渊和金凤广场段游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护城河的水质较好,经常有工作人员乘小舟打捞水中的漂浮物,更有很多人在河边垂钓。
但是沿金凤广场往小北门方向一段河水,水质就发生变化,水面上有大量漂浮物,水的颜色已经明显变黑,虽然也有零星的垂钓者,但较东门已经少很多了。
小北门到新北门一段护城河,污染情况更为严重,水面上随处可见漂浮着的死鱼,而新北门附近的水面上更是死鱼成堆,发出阵阵恶臭,不少经过此处行人都
侧目捂鼻。荆周刊注意到,从小北门到新北门的一段护城河河面上有2处木质平台,平台延伸到护城河中央,还有木质安全护栏。建设这两处平台的本意应该是让游人倚栏眺望,感受古城和护城河的美景,可惜现在的情况却是,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尽是死鱼,大煞风景,相信没人愿意站在平台上感受“美景”。
在新北门,荆周刊记者看到有一位垂钓者站在桥上准备钓鱼,没想到刚把鱼钩放入水中,就被不明物体挂住了,后经三人共同努力,终于把鱼线拉上来了,但鱼钩却留在了水下面,这位垂钓者只好败兴而归。
在西门附近,护城河中央建了一处小岛,岛上还有一座亭子,通往小岛的是一座九曲桥,遗憾的是,桥的下面和小岛周围死鱼成片,让人望而却步。
从西门到新南门这段护城河,水的颜色已经逐渐向黑色过渡,而新南门到老南门段的护城河水完全是黑色的,河边随处可见大量垃圾,这段河面上基本没有漂浮的死鱼。经过附近的一居民称,估计这里的鱼很早以前就死完了。
旅游观光车,乘坐要当心!
关键词:不卫生、乱穿马路、走马观花
荆州古城墙,周长11.28公里,对于游客来说是个漫长的路程,要想游览古城风貌,多数游客会选择乘坐旅游观光电动车或者马车,省时省力。但荆州的旅游观光车存在着一些问题,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乱穿马路造成安全隐患。
“乘坐观光电动车游览古城的确很方便,但这些观光车却让人有点失望。本来应该是白色的座椅现在都有点发黑了,有些乘客观光的时候在车上吃东西,车上经常可以看见食物碎屑、包装袋等,没有及时清理。另外,车速有点快了,绕城墙一周,很多位置只是用目光扫了一下就过去了,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来自荆门的游客杜先生如是说。
观光车本身安全问题就让人堪忧,电动车的制动效果不是太好,再加上仅有座位两边的扶手起到保护乘客安全的作用,游客坐在车上,观光的同时还要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观光车绕城一周要经过8个城门,其中有6个城门通行机动车,由于城墙外围的观光车道禁止机动车通行,所以整个观光道上没有安装信号灯,观光车在经过通行机动车的城门时必须小心。然而,部分观光车司机在驾驶时横穿城门,有时候观光车还出现在城区的主干道上,让人很是费解和担心。
在新北门,正在值勤的交警赵警官说,经常发现观光电动车直接横穿新北门的马路,新北门车流量较大,观光车随意横穿马路造成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每到节假日,市交管局一大队都会加强整治部分观光旅游电动车横穿洞口、在荆州城区主干道行驶等现象,要求驾驶人坚决杜绝此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做好车辆安全状况检查,并在每天出车前、收车后对车辆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出车安全。同时,督促各个公司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学习,合理安排驾驶人春季午休,对车辆进行保险,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除了观光电动车之外,游览荆州古城还可以乘坐马车或者骑马,不管是马车还是骑马,卫生都是问题,毕竟马不通人性,万一内急,只能随地解决,如果处理不及时,肯定会影响游客的心情。观光车承载的是游客,也承载着荆州旅游的风景线,因为观光车面对的是游客,所以观光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客对荆州旅游的印象,为了改善荆州的旅游形象,还是请观光车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安全!
千年古城,是祖辈赐予我们的珍贵遗产。尽管政府及各个部门在古城保护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在人口疏散、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然面临诸仍多瓶颈。
人口密度超京沪
1990年,荆州古城内常住人口只有6.8万人;1995年,常住人口增至8.5万人;2002年,古城内人口已剧增至11.7万人,到2007年,达到12万人。古城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张华、周金梅介绍,古城内现有人口密度236人/公顷,玄妙观、铁女寺附近的人口密度就更高,达到800人/公顷,已超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样的人口密度,远远谈不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专家们认为,从保护古城出发,只有适度疏散人口,才能最终促进古城保护,并实现对古城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交通压力不堪重负
人口密度过高,相伴而来的是交通瓶颈。
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古城先后打通了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使进出古城的通道达9处,打破了自宋初以来荆州城历经千年的六门制。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古城常住人口的增长,导致交通面临巨大压力。在上下班高峰,城内道路以及城门口经常发生“肠梗阻”。荆州城西门、老南门,经常成为堵点,老南门还被人们称为“老拦门、老难门”。
规划师张华介绍,古城人均道路面积7.5平方米,刚刚达到人均7平方米的国标下限标准。目前城内道路等级不完全合理,缺少城市支路,古城内外交通联系也较差,传统的历史街巷被切割,静态交通设施严重缺乏。这些都是人口井喷带来的负效应。
文化旅游用地不足
张华介绍,荆州古城城与河相依,建筑格局完好,现存问题是城内行政、教育、医疗卫生用地比例大,而体现古城核心功能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严重不足。
在城市发展中,古城内还曾出现填湖造房的现象,除三国公园和西湖外,大部分水体都被填平,古城传统历史建筑围绕水体的空间格局被严重破坏。
此外,现代多层与高层建筑的崛起,严重破坏了古城空间形态。古城内现有10层以上高楼12栋,打破了5到7层的古城建筑高度形态主体。
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古城功能无法定位,继而无法展示其旅游魅力。荆州市多位旅游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外地游客到荆,第一站就是博物馆,然后古城墙,可见古城的魅力还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古城有必要学学平遥、西安的保护,只有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开发与利用。
疏散人口迫在眉睫
荆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荆州古城人口疏散办公室主任张卫平介绍,自1982年被列入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荆州历届政府在名城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名城历史传统的延续与继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先后编制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名城保护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去年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沈虹光等6名省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外迁荆州市、区两级行政机关,将荆州古城打造成三国文化游核心景区的建议》,得到省政协的高度重视,列入重点提案办理。这将是助推荆州实现文化壮腰、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契机。
目前,为加快推进荆州古城人口疏散、单位外迁,把荆州古城打造成世界知名的三国文化游核心景区,根据市政府的安排,在办公室(市大遗址保护建设办公室、市荆州古城人口疏散办公室)先期运行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规划编制组、项目策划与推进组、招商融资组、征地拆迁组、名城保护建设组等7个工作专班。
张卫平说,近年来,古城人口采取只出不进的原则,已从2007年的12万人缩减到现在的9万人,进一步的实施难度较大。今后推进古城的疏散规划,需要省市两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重点项目的带动。对古城人口疏散,将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推进的方式。
张卫平称,古城人口疏散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有效途径。只有发展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链,才能更好地保护古城,并提高古城的使用价值,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首席记者苏菱)
资料图片
根据规划,古城人口疏散分两步走,2015年完成关公文化园、荆州文博园、三义街等修复改造,复建楚望楼、曲江楼、仲宣楼等3座城楼,外迁古城内所有行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逐步拆除古城内高层建筑,搬迁荆州中学等部分教育医疗机构。2020年,再将一部分人口疏散到沙北新区、荆北新区、海子湖新区、郢城和城南新区。
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昨透露,计划投资新建码头,购买仿古游船;待时机成熟,开通环护城河游。
2009年以前,护城河水体因受污染,为劣Ⅴ类,没有人乘船游览。实施生态补水后,小游船再现。目前,护城河游船为个人承包,设有3座码头,共有50条小游船,水域限于东门段。游客多为本地市民和在荆大学生。
记者昨在现场看到,虽是周二,但仍有市民划船。游客张女士说,古城墙已实现陆地环城游,乘船环游护城河会另有一番情趣。
不少市民认为,护城河水体已得到改善、小北门外在建公园、古城墙实施了夜间照明工程,划船环游护城河的时机已成熟。
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表示,受水质差、沿线桥梁阻断的影响,护城河东门段水域的功能只是城市公园。该公司计划投资550万元,在护城河东门段新建码头、售票亭3处,定制画舫、摇橹船各5条。该项目已得到市发改委批复。待古城墙修复、护城河水体改善后,将开通环护城河游。(见习记者王灿)
荆州正迈向清水阔步之城
护城河、荆沙河为四湖流域的源头之一,流经荆州城区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入洪湖。2008年,荆州市政府整治了荆沙河,并从沮漳河引长江水注入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西干渠,以此改善水质。今年,荆州将江津湖水系连通工程(一期)列入城区城建项目计划中,江津湖水质有望能得到改善。
城区将新增3条引水线
李云清告诉记者,给荆州城区内河水系引水共有4条途径。
一是从沮漳河引水→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洪湖,引水量2立方米/秒。
二是今年已列入荆州城区城建项目计划中,江津湖水系连通工程(一期)这,条引水线是通过虹吸的方式从长江沙隆达段引水注入江津湖→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此项目工程正在规划设计中,有望今年年底竣工,届时可从长江引水3立方米/秒。
另外规划还将连通江津湖→张李家渊→西干渠→豉湖渠→洪湖;也可以长江水→江津湖→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洪湖,但因考虑连通江津湖、李家渊、西干渠,要破除江津路、长港路,开挖明渠,该规划暂时放在后期实施。
三是太湖港渠节制闸预计今年3月竣工,可从太湖港渠引水5立方将米/秒→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洪湖。
四是引江济汉工程有望于今年年底完工,引江济汉渠附近已预留有一个引水口。届时,荆州城区有望从引江济汉渠引水→港南渠→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
不过,记者从荆州市城乡规划局获悉,引江济汉渠调水至城区除上述一条线路外,还有引江济汉渠→港南渠→护城河→荆沙河→文湖→内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或引江济汉渠→港南渠→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江津湖→张李家渊→西干渠→豉湖渠。
城区内河水系污染严重
说起荆州城区内河,许多读者会想到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太湖港渠、西干渠、江津湖、张李家渊等河渠。
去年5月,荆沙河发生死鱼现象。6月,江津湖发生"微囊藻水华现象"大量,的绿色漂浮物浮在水面上,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采取施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配制成的合剂的方法,抑制藻类的繁殖。
去年7月,记者发现豉湖路、三湾路、月堤路连通西干渠的管道均存在排污现象。距月堤路桥约500米,一条管道排出的全是"泥浆水"沉积的淤泥抬高了西,干渠河床。
昨天上午,记者徒步荆沙河畔、西干渠沿线发现,连通这两条河渠的下水管依旧存在排污的现象。荆州市排水管理处副主任许进说,他们在日常巡检中,发现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排入市政管网现象依旧存在。
荆州市公园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2010年开始,从该处先后拆除了公园周边的餐馆、门店,基本没有生活污物流入40公顷的江津湖。因江津湖水系不畅通,该处以投放鱼苗来净化湖水,但污物淤积过多,每年依旧发生水华现象,彻底解决江津湖水华、翻塘死鱼现象,最佳的办法是让江津湖的水流动起来。
补水途径单一流量偏小
1986年,沙河进行了护坡改造。荆1996年,荆沙河曾进行过一次小型疏浚。2008年,荆州市政府再次对荆沙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并从沮漳河引长江水注入护城河,来改善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和西干渠上游的水质。
记者昨从荆州市住建委得悉,荆州城区从沮漳河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途经30公里流入护城河、荆沙河等内河水系后,水质有明显的变化。2008年,护城河、荆沙河未整治前,水体为劣V类。2010年,城区除太湖港渠符合Ⅳ类水质标准外,护城河、荆沙河、西干渠、豉湖渠、便河等污染仍较重,劣于Ⅴ类标准限值,污染物为总磷、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表现为有机型污染特征。
至2011年,州市环保局对城区荆7个监测断面进行了检查,城河、护荆沙河、干渠、湖渠、河桥、湖港西豉便太渠水体的水质为II至III类的占71.4%。与2010年相比,个监测断面水质有23个由劣V类升至V类,个由IV类升1至III类;4个监测断面水质由劣V类升另至III类。
荆州市住建委主任李云清介绍,荆州城区从沮漳河引水虽然流量2立方米/秒,但是途经里程长,外加沿线渗漏、农田灌溉用水等,流入护城河时,水量已流失不少,还不能彻底让城区护城河、荆沙河、内荆襄河、西干渠的水体流动变清;还需增加引水线路,才能让荆州城区内河贯通,水体流动起来。(记者李波涛)
荆州古城要得到很好保护和发展,人口疏散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但这不是全部。
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荆州市长李建明,在全国“两会”间隙接受人民网采访时称,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片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是古人留下的最为宝贵资源,荆州将在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同时,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按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标准,打造文化旅游产品,让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
荆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古城人口疏散办公室主任张卫平称,古城人口疏散规划还要进一步科学论证,待正式批准后实施,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促进名城保护。
张卫平介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荆州将打造八大项目,力求再现名城风韵,充分展示古城多元文化。
这八大项目,将围绕建成三国文化旅游核心景区展开,最终把古城建成以荆州博物馆为主要展示平台的楚文化、以关公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三观”为主的道家文化,以晚清风格为基调的世界知名旅游景区。
按照目前的规划,古城人口疏散后,腾出的用地,将主要用于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绿地广场等建设,发展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链。
蓝图现已绘就,古城的美好未来,让人无限期待。
规划结构
一环:荆州古城垣景观环,它由古城墙、内外环路、护城河、护城河外岸等景观带综合形成,串联所有的景区或景点。
五线:内环路游线、古城垣游线、外环路游线、护城河水上游线、护城河外岸游线。
四区:商贸服务区、三国文化区、传统风貌街区、文博区。
规划目标
疏散古城人口,优化用地布局,将荆州古城打造成为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核心内涵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历史文化旅游中心。
未来的荆州古城将成为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古城垣为核心的世界文化遗产胜地。
八大项目
加快建设沙北新区、荆北新区、海子湖新区,为古城人口疏散、单位外迁腾出空间。精心策划并强力推进8个已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以此带动古城人口疏散和三国游核心景区建设。
①得胜街保护项目
得胜街为历史文化名街,位于大北门金水桥外,是历史遗迹游览胜地。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进行道路、广场建设,周边环境、建筑修缮和街道立面整理等工程。目前已修缮建筑1180平方米,改造整修7201平方米,拆除安置12800平方米,路面铺砌16743平方米,绿化23268平方米。
②三义街修复改造项目
三义街位于古城内西北角,北抵古城墙,南临荆北路,周围分布有铁女寺、开元观、文庙、玄妙观等多处古建筑,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整,是古城内唯一保存尚属完好、具有历史风貌的珍贵历史街区。
三义街古街修复项目以维修、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旨在恢复历史风貌,保护三义街晚清街巷、荆楚地方民居的传统特色以及传统商业文化为主的非物质遗产,体现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两大文化特征,发展旅游商业、传统工艺、习俗展示等服务项目和产业。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
③关公文化园项目
关公文化园位于荆州护城河南岸,由关帝朝觐广场、关府、五星级七德酒店、特色文化旅游街、关帝文化交流中心、时空长廊景观带、文化演艺广场等组成。计划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约1000亩。拆迁计划在2013年5月底全面完成。
④九老仙都景区项目
位于荆州古城小北门新北门之间,以道教圣地荆州玄妙观为核心,主体建筑由长生街民俗观光区、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两部分组成,旨在打造以荆楚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为核心,人文体验与高科技娱乐相结合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项目分三期完成,一期拟投资5亿元,规划总面积180亩,其中长生古街、玄妙观、盆景园等景点均已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底全部完成。
⑤荆州文博园项目
荆州文博园位于荆州古城内西北,以中国楚文化博物馆为核心,涵盖荆州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三国公园和北门区域,建设定位为5A级景区。
目前,荆州市测绘院已完成地形测绘工作,德国w&r设计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等方面的深化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⑥荆州古城墙城楼修复建项目
曲江楼、仲宣楼、楚望楼是荆州城墙上三大遗址,分别位于荆州城南城墙中段、东南角和东城墙南段。
拟按照原有资料复建这三大楼阁,以恢复荆州城墙历史原貌,进一步增强城墙景观的可观性。目前,项目勘察设计方案已经省文物局评审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⑦荆北新区还建项目
⑧沙北新区还建项目
沙北新区规划面积827公顷。新区内塔桥路、江汉路、园林路、张沟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正在有序进行。7个拆迁还建点有4个已启动建设,其中东岳安置点一期已开工。沙北新区居民还建面积9.87公顷,可安置居民1万人。(首席记者苏菱)
发轫于春秋战国、营造于三国时期的荆州古城,是全国唯一一座原貌完整保存下来的历史古城,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荆州古城保护的矛盾日趋严重:古城保护与人口膨胀的矛盾突出,古城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突出。
古城保护最好立法
天星观1号墓曾出土2300年前的楚人竹简,上载有文字:宜居宜安。可见,荆州自古就是风水宝地。
荆州城与国内一些古城比,并不逊色。比如山西平遥就只是县城,而荆州是府城。
只要把景点和护城河景观水系打造好,城内主打三国文化牌,纪南城打楚文化牌,让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荆州并不比平遥、丽江差。
建议政府就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人文景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同时,希望政府就古城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立法,以保证工作的延续性。
传承楚人创业精神
春秋战国时代,楚文明以非凡的气势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篱,取得了质的飞跃。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文学、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
支撑楚文化崛起的是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如今的荆州城要保护好,要实现振兴,各项产业要取得新发展,都需要传承祖先的创业精神。
如果古城恢复明月楼、仲宣楼,把城内建筑统一规划好,限制高层建筑数量,保持古城古色古香、环境整洁卫生;同时,治理好护城河水系,打造人水和谐城市,适度外迁人口,荆州古城肯定比凤凰古城更有风韵,比丽江更美丽。
把古城打造成开放式大景区
荆州古城的人口疏散,对其保护具有新的意义,同时对将其打造为三国名城、精品景区,提升旅游品质,营造旅游氛围都会有非常意义。
古城人口疏散后,建筑风格还是明清式,为人们所接受,但定位要突出三国文化。荆州要以关公文化为魂心,重点打造关公文化,弘扬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把整个古城打造成开放式的三国文化主题公园。
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文化定位也应多元。楚文化、三国文化景点都可展现,荆州城玄妙观、开元观等道教文化景点,也可作为古城大景区的有益补充和丰富,相得益彰。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两个最突出特点:其一,荆州在中国历代正史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链”。关于荆州的记载从未间断,从先秦至明清,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
其二,荆州地下存在着一个清晰的“文化层”。这里的文物遗迹由表及里,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国时代直到明清,清晰的“文化层”印证着正史中的“文化链”。
在古城旅游开发利用中,要把千年历史作为旅游亮点,可以提出“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游览荆州古城,穿越千年时空”等宣传口号。可以以古城环城带为核心,打造环古城旅游带,以现有旅游资源为基础,复建一部分文化景观,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环古城旅游格局。
古城景点要唱“同一首歌”
旅游不仅是景点建设的问题,还涉及道路规划、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等诸多问题。城市的旅游产业系统包括旅游交通体系、信息咨询系统、住宿餐饮系统、购物金融系统、医疗救护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等等。
荆州城应进行生态保护
荆州城应大力提倡生态保护。我调查发现,城墙以东门西门为界,北边城墙明显比南边城墙完好。
什么原因?近几十年北边城墙外的树木茂盛,砖墙上的杂树长不起来,风化腐蚀也慢。相反,南城墙外凡没有高大树木荫庇的地方,城墙砖全暴露在外,日晒雨淋,风化剥落也快。
城墙周围应种植高大树木,要及时清除砖墙上的杂树,以防其根部胀破砖墙。同时,要种植爬山虎等藤蔓植物保护城墙墙面。实践证明,凡爬山虎覆盖得很好的墙面,城砖基本上没有腐蚀剥落,比如万历年间一段城墙。因此,我希望荆州对城墙进行生态保护,以保护历史原貌。(首席记者苏菱)
省人大代表、荆州市湖南商会会长何立华:
将古城的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
近年来,尽管荆州在古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经济发展与古城保护的矛盾仍日趋严重。我在省“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将荆州古城的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
建议国家发改委将荆州古城纳入全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库,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请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从地方文化建设、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中,每年增加一定资金支持荆州古城保护,支持古城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搬迁。
争取住建部、水利部、环保部的资金支持,用于护城河水体治理和水系恢复,使古城早日重现“东方威尼斯”风貌。
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毕英才:
打造三国文化最集中的展示地
荆州三国历史遗迹、遗址和文物遗存富集。古城内外遍布着三国遗迹。说远一点,荆州东有乌林寨、赤壁古战场;南有绣林刘郎浦、孙夫人望夫台;西有当阳城、长板坡,北有古隆中、水镜庄等等。这与历史场面中“荆州是三国中心”的地位是吻合的,围绕三国的旅游产品空间架构也十分优越。
我建议以《三国演义》为蓝本,以三国文化为基础,以三国故城为依托,以关公文化为核心,对整个荆州古城及护城河进行整体旅游开发,将其打造成三国文化城。
可以打造以东门为中心的实景表演区项目,包含古城6个城门楼按原貌复建与包装、建设张居正旅游步行街;打造以南门为中心的关公文化祭祀区项目,扩大关帝庙;打造以西门为中心的文博展区项目,兴建三国博物馆等;建设以北门为中心的三国风俗展示区项目,兴建关寨,在护城河宽广水域处兴建蜀汉水师营,布列战船若干,建水师码头。
荆州市政协委员舒闻铭:
设立名城保护专项资金
古城景点的建设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要保护古城,还要谨防借古城开放之名,搞房地产开放、大兴现代建筑和高层建筑。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突出三国名城特色。
环古城带的摆摊、占道经营等行为应加强管理,对于一些具有传统特色如剃头挑、编竹制品等的摊点,可以加以引导,使之形成特色旅游项目,增加文化旅游氛围。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师罗红安:
分区保护古迹
发展胡同文化
保护和发展古城,我认为应该首先对文化古迹进行分区保护。同时,发展好胡同文化。
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和西门宜总体布局,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宾阳楼景点与张居正故居是邻居,两者应共同发展。
古城建设布局上可划分楚文化区和三国文化区,分别展示它们的文化内涵。将三义街、育才巷、古玩一条街有机地打造在一起,发展“胡同文化”。比如,设立以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为主的旅游购物一条街,在三义街等老街适当开设茶楼、饭庄,兴建布行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公共商业建筑。
进一步利用好古城墙和护城河资源。打通城墙上游玩线路,瓮城可以设置射箭、击鼓等参与性项目,模拟古战场。护城河上可开辟以画舫为交通工具的环城观光旅游线。
荆州市住建委政策法规科科长张俊:
恢复历史建筑
形成古城特色
荆州城历史上的地位是楚城,明清建筑多,三国文化遗存在荆州城内并不太多,荆州打关羽牌的资源也有限。
荆州从明清时开始成为军事重镇,当时无论是从建制、军事还是交通条件等方面,古城都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期。因此,在明清框架下谈三国文化比较有历史依据。
一些历史名城在发展中,通常需要恢复古建筑,虽是常规做法,却是普遍选择。荆州城有许多区别于平遥及西安古城的优势,在目前全国城市建设越来越“千城一面”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恢复历史建筑和老街老巷,再现古城原貌。
昨悉,省政府近日下文,正式批准了2012年新修订的《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省政府在批复中指出,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古迹种类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古代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中心,加强保护意义重大。要严格实施《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加大保护投入,切实把荆州名城保护好、管理好。
省政府要求,荆州市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传承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保护好荆州古城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逐步疏散古城人口。
要构建合理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在《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持荆州古城南门、古城三义街—得胜街、沙市胜利街西段、沙市中山路—崇文街等四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增强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改善居住环境。要保护好楚纪南城、鸡公山等遗址,尽快修缮濒临破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据了解,1982年,荆州(江陵)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4年,原江陵县政府编制《江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指出,保护的重点是荆州古城区,荆州古城垣、古建筑等均列入保护范围。1994年,荆州地区和沙市市行政区划调整为荆州市后,将原沙市市纳入名城保护范畴;2000年,编制《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5年,该市对规划进行修订。2012年,该市再次对《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并请示省政府批准。(记者苏菱)
主管: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中共荆州市委外宣办荆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