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普通百姓的‘微’文学领域公众平台
(接上期)
2013年11月12日下午,我从中国作家网惊悉:著名诗人、《人民文学》杂志原主编、我的恩师于今晨因心肌梗塞驾鹤西去,享年66岁。顿时,如五雷轰顶,我放声恸哭,彻夜难眠.....
我悲伤,我惊骇,我恸哭,我控诉死神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草菅人命,它是否酒喝多了,看到“韩作荣”三个字,就醉眼朦胧地大笔一挥,在生死簿上抹去了作荣老师的名字?
2002年夏天,我创作的报告文学《鹰击长空》被评为《人民文学》二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韩作荣老师亲自给我颁发了大红的获奖证书,在京丰宾馆的交谈中,韩老师鼓励我多出精品,在宴会上还为我敬酒祝贺,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2010年5月21日至5月26日,“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著名作家诗人采风创作活动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举行。鲁迅文学院前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雷抒雁和《人民文学》前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韩作荣带领中国作协会员、《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夏申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武警》杂志主编王久辛,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熊东遨,中国作协会员、《长江文艺》主编、社长刘益善,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克,中国作协会员、时代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洪波,中国作协会员、《诗刊》编审周所同,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出版社前编审傅天琳,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文化部副主任王妍丁,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靳欣,中国作协会员、新耳文学工作室总策划陆浦东,中国作协会员徐红,中国作协会员、《诗刊》编辑彭敏,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邵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单占生,河南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麦启,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党的生活》主编高金光等21人参加了这次采风创作活动。
5月22日上午在平安大厦会议中心举行了著名作家诗人“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座谈交流,韩作荣老师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夹克衫,很随意,却也不失庄重。他坐在主席台的中间,讲话时提到两点,一是特别提醒诗人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二是希望诗人要创作人们读得懂的作品。他的第二点明显是在批评诗歌界盛行的追逐古怪、先锋、朦胧的自我标榜的诗风。他说平顶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赛组委会邀请我们来采风创作,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置身这片热土,用诗歌来表现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事情。座谈会后,我们在走廊迎面相遇,我一句“韩老师!”没落底,他就高喊:“你是郭进拴!!”我们紧紧拥抱,谈了很久很久。
5月的鹰城,山水秀丽,近悦远来。“三苏杯”全国著名作家诗人采风团走进平顶山,在平顶山市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诗歌风。此次采风活动是“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的一项重要活动。由鲁迅文学院前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雷抒雁,《人民文学》前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韩作荣率团,21位我国著名作家、诗人组成了采风团。
诗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诗歌的灵魂。几天的采风活动,让采风团一行切实感受到了平顶山文化的魅力和实力,感受到了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加快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参观游览的文化景观、城市亮点,不时让作家、诗人们涌出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韩作荣老师激情满怀地写了《苏轼布衣像》、《金蛙道》,被收入《平顶山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著名作家诗人作品集》。他写道:“真的,至今我不知你官居几品,可你的千古名篇,诵读之时,却常常加速了我的心跳!”韩老师还为该书写了《因为苏轼的缘故》的《引言》,并出任新诗歌评审组负责人,为这次大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2013年这个秋天的早晨,这位优秀的诗人、长者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离开了他热爱的诗歌,他热爱的人民……韩作荣老师的逝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这些天不断看到全国各地诗友的悼念文字,深感悲痛!……
此刻,写下这段文字就当是记忆,就当是悼念!韩老师走了,走得从容,走得平静,走得让人难以接受。一个朝气蓬勃、有说有笑的韩老师怎么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了呢?韩老师的去世,无疑是文坛不可弥补的损失。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应有的重要地位。韩老师为人处世很阳光,他热爱生活、怜悯百姓、眷恋家乡。20多年来,我们情深义长,万万没有想到,过早地失去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好朋友!你说,我如何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目睹老师的作品,历历在目,音容宛在,不胜嘘唏。韩作荣老师著述丰厚,诗歌作品和诗论具有深远影响。30余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李白传》,作荣老师才刚刚完成手写稿。当代杰出诗人和作家韩作荣,1947年出生,笔名何安,黑龙江海伦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人、解放军工程兵战士、排长、师政治部干事,转业后任《诗刊》编辑,《人民文学》编辑、副主任、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2012月4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6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韩作荣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万山军号鸣》、《六角的雪花》、《北方抒情诗》、《静静的白桦林》、《爱的花环》、《少女和紫丁香》、《裸体》、《玻璃花瓶》、《瞬间的野菊》、《韩作荣自选诗》、《纸上的风景》,诗论集《感觉·智慧与诗》、《诗的魅惑》,随笔集《圆的诱惑》《另一种散文》,报告文学集《隐秘与灾变》、《城市与人》等。《隧道口,飞进一只蜜蜂》、《l黎明,我下班了》获1984年北京文学奖,《凝视》获1993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韩作荣自选诗》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另获首届艾青诗歌奖、光明日报诗歌征文奖等奖项多种。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介绍到国外。
韩老师的去世,让我感到颇为意外、痛惜和哀伤。又一位受诗歌界由衷敬重、留下诸多撼人心魄的作品,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离去了,那高大的身躯再也不能立起,浑厚且真诚的话语再也不能倾吐,一颗饱经沧桑的赤子之心不再跳动。诗星陨落,后辈同哀,此时,我只能将一切事情放下,于伤感中写这悼念韩老师的文字。20多年来,韩老师对我的教诲与叮嘱,对中国诗歌的关心、对诗歌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令我感慨。我刚刚把我新出版的《人间真情》一书给韩老师寄出,还写信准备去看他老人家,可他竟然驾鹤西去了,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让我深为愧悔。韩作荣老师去世后,与他共事多年的《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一直在家帮忙料理后事。商震老师说:“韩老师为人心胸开阔,既有包容性又有不可动摇的原则性,他一生最痛恨虚伪的人。最厌恶的也是那种假大空、伪抒情的作品。”
据商震老师回忆,有一次主管领导要求韩作荣发一篇稿子,但是韩作荣觉得稿子没有真情实感就没发,“我们这些小编辑是不敢这样的,名气很大的诗人的作品他同样也会毙稿。他原来说过,我们发表的是作品,不是这些诗人原有的名气。相反,他对于一些稚嫩的年轻诗人却特别宽容,更愿意发表这些真情实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