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上坟是可以上两次,但是清明节上坟是不可以添土两次。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上坟祭祖,不少的朋友也都是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墓地和已经去世的亲朋好友说说话的,所以在去两次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大家需要在注意的是,清明节添土是一定不可以添两次,添土两次在民间是认为比较晦气的一件事。所以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是其他亲属的话,是可以添坟的,但是自己添坟的话只能添一次。还有一个月之内,不能去上两次坟。正如有些人说的一月不送两门亲这种风俗一样。当然了,不同的地区习俗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大家以当地的风俗为主、
清明买的纸钱可以拿回家吗?
这个风俗在我们国家是有的,只不过是传错了,原话应该是“坟不能上两回”。这不是说遇见忌日还有平常的上坟日子在一个月里,就不可以去两次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坟不能上两回”的实际意思就是说,在老人去世以后,大伙一起挑一个日子去上坟,而不可以今天某个子女去,明天某个子女去。如果这样的话,后面娶的人是会看到前头去的人烧过纸留下的痕迹的,亲人之间上坟都不一起去,这就是说彼此之间是有隔阂的,不愿意见面。
除了“一月不上两次坟”,另有“一人不上两年坟”的说法,这个特别是死在年末的亲人了。也便是说岁尾归天的亲人,头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肯定要所有办完,不可以隔年。宁肯合成办完,也不可以拖到过罢年,都是隐讳吧。
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代表一生已经结束,所以农村和逝去之人之间无论生前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在这种时候都会选择忘记。邻里之间不用邀请也都会自发的前来烧纸吊唁,也会搭把手看看能不能帮到一些忙,让逝者的葬礼举办的非常顺利,不出现任何的麻烦。其实这时候往往也能让之前的矛盾释怀,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
之所以会有这个说法,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如果频繁上坟,那么已经死去的人会以为活着的亲人舍不得他们,那么就会托梦给活着的人。这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都说死者已矣,对于已经死去的人,如果太过怀念和想念,对身体也会有伤害。而且,一直沉浸在这样的悲伤情绪中,对活着的人也不好。
所以说一个月不要上两次坟,这样没有看到伤心地,也就不会想起伤心事,这其实是为活着的人考虑。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人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和睦,所以才分开上坟。今天,这家姐姐去,明天那家弟弟去。这样分开去上坟,后面去的人必然会看到前面人烧的纸钱。
而地下的父母看到兄弟姐妹连上坟都不一样来,就知道他们之间的不和,这样父母在地下也不会安心的,也会很难过。
所以,大家常说一家人要一起去上坟,这样才是齐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频繁去上坟,那么也会打扰到那些已经过世的人。过世的人应该让他们处在一种很安静的环境里,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
虽然活着的子孙去上坟是出于一种孝心,但是也要有个度。
清眀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上坟祭祖也随地域不同而有所各异。"清明当天不烧纸”,在我们山东济宁就是这种习俗。一般祭祖都是兴“清明前三后四”,就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开始烧,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后四天,清明当天不上坟烧纸。
这种习俗,有几大好处:
对于"女儿不上娘家坟”,也是根据各地的凤俗来说的,这种说法据我们这的习俗来说有两种说法:
一、是重男轻女,男儿是撑家立户的,女儿是嫁出去的,是人家的人,故而不让女儿上娘家坟。
二、是女儿不上娘家坟,是在闺年有不好的闺月,女儿上坟对娘家人不利,在特定的日子不让女儿上娘家坟。
鉴于以上几点,才有以上说法。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都有自己的规矩取向,都沿袭自己的习俗就好了。无论哪种说法,清明节拜祭先祖,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如今的社会,男女地位已经平等,不管是耕地,还是扫墓祭祖,女人都有权利参与,因此现在这个“清明不上娘家坟”的说法已经成为过去式。
那我想问,这“两家”到底是指啥意思?祖父和外祖父算两家吗?祖父和祖母没有葬在一起算两家吗?
现在的清明节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合并而来,所以兼具了寒食节的传统。寒食节是以前为了纪念介之推而设置的,所以就每到清明节就有上坟的习俗,实际上上坟也就是为了纪念和求心安而已。但传着传着,后人就加了很多限制,不同的地方也都有差异。
这不就变味了吗?我尊重各地习俗,但如果有些习俗违背了本意,就应该摈弃!当然,如果有些老人家确实纠结不肯让步,也没必要对着干,毕竟早一天上坟和晚一天上坟并无区别。我们要更关心活着的人,不要因为已故之人来让活着的人难受,那就真的得不偿失!
并没听说过什么清明不能上两家坟的规矩,只听过一坟不烧两家纸!
当然,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也与字面不同,不是说一座坟不能接受两家的祭祀,而是说前来祭祀的如果是同一个祖先,那就不能分开来祭祀,除非是两家人。
清明祭祀的时候,自然是对直系过世的亲戚们都要进行祭祀,夫妻俩各自的本家,这一边需要祭扫,另一边当然也是要的,怎么着也不能厚此薄彼。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节气方面人们的印象似乎不多,反而人们是将其作为传统的祭祀祖先的日子,而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反倒是没什么人记得了。
对于清明祭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讲究,不过各地风俗也都不尽相同。
俗话说“清明上坟不结伴,祭品再多也枉然”,这句话说的是,清明节祭扫的时候,都是要一大家子一起去的,不能各自去各自的,哥哥祭过了弟弟再去一次。
在我的家乡也是如此,清明祭祀之时都是家族全体出动,不能单独行动,如果有人单独去需要提前说好,以其作为代表,而其他人就不会再去。
对于清明祭祀,一直都有“一坟不烧两家纸”的规矩,以前的人习惯树大分叉,家里的男丁长大成家之后,就要分家单独过,组建成为一个新的家庭。
但就算如此,分家的兄弟们始终都是一家人,在对共同的祖先进行祭祀时不能分开来。
因此清明上坟之时,兄弟们甚至于出嫁的姐妹们都要一起祭扫,不能有人落单,这也是向祖宗传达子孙兴旺,家族和睦的意思,家族再大也不能这么散了。
比如这边祭扫的时候,女方娘家也开始进行祭扫,女方又不能后续补上,只能不去祭扫。
有些地方,至今都还保留着所谓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祭扫的陋习,说是这样会导致子孙不昌乃至于断绝,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还是以前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
关于清明祭祀,的确也是还有不少规矩讲究的,比如祭扫的时候通常都不穿鲜艳的衣服,但也最好别穿黑衣服,因为过去的人觉得这会招惹阴气。
体虚患病者、有孕者最好也别参与祭祀,以免伤及自身。
清明祭扫,往往都是祭祀自家的祖宗先人,除了烈士之类的人物之外,祭祀通常都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外人不要随便参加进去。
时移世易,清明祭祀是对先人逝者的一种缅怀追思,也有很多过去的风俗如今已不再适用,祭扫重要的是心意,不在于形式,文明祭扫最重要。
回答:清明节不能上两家坟,只有提问者家族是这个规炬,大多数回答者都有质疑。
上三辈以下的堂兄,叔兄,胞兄为上三辈后代小家族,清明节集中在一起,带工具,带纸钱带鞭炮,家族大的老少大小几十人,曾祖父弟兄多的先从老大墓开始祭扫,以次类推,然后祖父母,最后父母,每个上三辈墓地都要祭扫,族群大都要扫墓十几个,一个都不能拉下,各家单独扫墓的不多,除非个别独生子女。
城市公墓如果上三代同葬一场墓地,清明扫墓时也要每个墓碑前都要去,不能单单祭拜一个墓。
清明节不能上两家坟,指的是亲戚,自己家族的长辈墓地,无论几座坟都要去。
又到清明节了,古语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也是我们对先祖以及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的时候。我们当地并没有一天不上两坟的说法。但是小时候就听奶奶说过:清明不上两坟,一坟不烧两纸。小时候懵懂不明白其中含义。
现在才明白,先古清明不上两坟,一是不上平辈分人的坟,二是不上后辈坟之人的坟,但是现在这个规矩也在慢慢破除了,给平辈或者晚辈上坟,会送上鲜花或者烧纸钱但是不会行大礼,只是一表思念。
一坟不烧两纸,应该是先祖希望后辈之人团结和睦一起来祭奠自己,而不是零零散散分成好几拨。
小时候和妈妈去给外公烧纸,妈妈也会等着小姨和舅舅一起去外公的坟前,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去给外公烧纸。
没有什么不能上的,除非是人的原因。在世之人借清明祭奠亡人,为亲人清除墓上杂草,培土堵鼠蚁蛇虫之漏,焚香烧纸,聊表思念之情,若亡人有灵,感之不尽!只有悍妇驭夫、不孝子孙,只争先后而认礼数,挑三拣四,不予理睬便是!
清明不能上两家坟。是指婆家,娘家。
另一种说法是,出阁的姑娘不能上娘家坟,否则会灭娘家人。尤其是娘家有兄弟,有后代的。
我们这里有一家,姑娘出嫁了十几年,从来没有在婆家过过年,过过节。过年过节过日子,天天在娘家。
过年祭祖,要她先祭娘家,她祭完了,娘家的兄弟才让去祭祖。清明,七月半,十月一,上坟,烧纸,祭祖,她要先去上,她的纸烧完了才允许娘家的兄弟去上坟烧纸。反正别人不能比她先去。
娘家的祖祭完了,纸烧完了,才让她的老公去婆家老家去上坟,烧纸,祭祖。有的时候一年一年的,干脆就不回去了。
反正事事要以她为主,以她为重,处处要压别人一头。婆家人,娘家人所有人都要敬着她,捧着她。
然后她的婆家,两个大伯子哥都没有成家。娘家的两个兄弟都离婚了。
然后,就没有人肯理她了。
娘家兄弟觉得她太事儿,什么事都想瞎掺和。
婆家人觉得她就一外人。和她不熟。
婆家不像主,娘家不像客。
你那儿的习俗和我们这儿的一样吗?
总之,具体问题应作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容易产生误会,甚至产生并导致“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