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给颜回算了一卦留给后世的六点启发,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汉文化竞华居士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一天,孔子安排学生颜回去集市买生活用品,颜回半路上望见一家布匹店门前聚集了许多人,他就走了过去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颜回凑到跟前,只听见一个买布的人气急败坏的大喊道:“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铜钱?”,布店老板也针锋相对的喊道:“三八等于二十四,你怎么连这都不会算,你不信我可以问问大家。”,旁边的人们见二人怒了,都只顾着看笑话,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正面回答调解。
一向热心的颜回一听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他上前躬身施礼,然后和颜悦色的对买布人说;“这位大哥,是您算错了,三八就是等于二十四,布店老板没有骗您。”
颜回这一说话无异于火上浇油,买布人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火冒三丈,指着颜回的鼻子喊道:“你算老几,谁让你跑这来乱说话的,难道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吗?我这辈子只佩服孔老夫子,我是对是错他说了才算,你敢不敢跟我去找孔老夫子评理。”
颜回也被激怒了,心想天下怎么还有这么愚蠢的人,数都不会算,还这么大火气。于是颜回赌气说道:“去就去,如果是你错了你说怎么办吧?”买布人咄咄逼人回道:“我要是错了我把这颗脑袋输给你,那你要是输了呢?”颜回也针锋相对的指着自己的帽子说:“我输了就把帽子摘下来给你。”
二人拉拉扯扯来到孔子面前,说完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来让孔子裁决,孔子考虑了一下,平心静气对颜回说:“三八就是等于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摘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万万没想到孔子会这么说,又急又气,但是又不敢跟老师争辩,只好乖乖的摘下帽子送给买布人,买布人拿着帽子高高兴兴的走了。
颜回表面上服从老师的安排,但是心里越想越来气,琢磨着老师是不是岁数大了老糊涂了,今天明明是我对,却让我当众出丑,我可不想在这受这窝囊气,于是第二天就去跟孔子请假,找了个借口想要回家去。
孔子对颜回的心思了如指掌,但是也不戳破,就同意了他回家的事情,并且暗暗的给颜回算了一卦,告诉他办完事赶紧回来,路上谨记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答应了老师,就收拾行囊往家走。
颜回走到半路时,突然间阴云密布,风雷滚滚,眼看一场暴雨要降下来了,正好前面有一棵几人才能合抱的老树,树身上有个大洞可以容身,于是他躲进了树洞里准备避雨。刚刚藏好的时候,大雨倾盆而下,此时颜回猛然想起了临行前老师说的前半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难道说的就是这棵树,唉,师徒一场,我就再听他一次。于是又从树洞冒雨走了出来,他刚离开大树几丈远的地方,猛然间一个炸雷下来,把那颗老树劈碎击倒在地,吓得颜回愣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他暗思老师真乃神人下凡,不愧人称孔圣人,居然能这么准确的料到我今天有此一劫,多亏听了老师一言。
颜回受了这场刺激,也不觉得冷了,冒着雨赶紧大踏步往家走,恨不得长出翅膀来立刻飞回去,两天的路程,非要一天走完。
等颜回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他不想惊动家人,就拔出佩刀拨开门闩,悄悄走进自己的卧室。他走了一天又累又饿,摸黑走到床前准备和衣而睡,不料伸手一摸,床上竟然伸出来四只脚。颜回顿时大怒,心想,这个女人竟然敢不守妇道,拔出佩刀望床上就要乱砍,佩刀举到半空的时候,突然又想起了老师临别时送他的后半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于是停住手冷静了下来,又想到,这黑咕隆咚的一刀下去,不正是杀人不明吗,我暂且等一等,看清楚是谁再砍也不迟。
于是颜回把灯点亮,拿到床前,仔细一看,床上睡着的两人一个是妻子,一个是妹妹,我的老天爷,幸亏老师的那句话,否则的话一刀下去我一家老小还怎么活。
天亮之后,颜回迫不及待立刻返程,回到了孔府,见到老师扑通一声跪下说道:“老师啊,您真是料事如神,多亏了临行前您送给我的两句话,救了我和我妻子还有我妹妹三条人命,弟子以后再也不敢对您不敬了,但是我很想知道,您是怎么提前知道我身上要发生这些事情的”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道:“平安回来了就好,这几天天气燥热,我预料你走到那棵老树那里的时候,会有暴雨雷电,所以提醒你不要在树下避雨,你带着一肚子怨气走的,而且身上带着佩刀,故而提醒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说完,孔子继续开示颜回道:“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因为打赌那件事对我心怀怨气,但是你想过后果没有,如果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而已,如果买布人输了,他就会掉脑袋,那可是一条人命,你说,是一顶帽子重要呢,还是一条人命重要?”
颜回这才搞明白老师的苦心,佩服的五体投地,又跪下说道:“老师真是重大义而轻小利,是非分明,我还以为您年纪大了算不清账了呢,学生真是惭愧呀。”从此以后,颜回死心塌地的追随孔子左右,再也没有离开。
从上面这则小故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研究《易经》,不单单只是研究易理,他虽然不提倡算卦,但是他自己也算,而且算的相当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其它智慧启迪。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条理。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还有满清时候,祭孔大典,凡是参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转头回身说话的,否则就犯了“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有一次,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在部属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头说话,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抚查明这件事。督抚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后从部属中,找来了平日最讨厌的讼棍,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一个字,讼棍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答复上去,不但没有事,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规规矩矩不转头,又怎么知道被告转了头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杀大官们脑袋的大案,就这样由讼棍用九个字,轻轻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者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为政》篇中,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
———《论语别裁》
《三国演义》,是神神道道讲正经的事。《三国志》是正儿八经讲正经的事。
唯一例外的是,《三国志》讲到管辂这个人时,是正儿八经讲神神道道的事。
管辂,被后世尊为卜卦算命界的祖师。
被史书记录的,多少有些依据,管辂神乎其神的算卦术,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呢?
或者,是科学的迷信,是迷信的科学?
没有能回答。管辂的事情,只能权且听之,当成数千年里的异数。
如果生在现在,管辂成为不了管辂。他在八九岁时,最喜欢干的事情是仰望天空看星星,看不到认识的星星,就问别人。
晚上不睡觉,他爸妈就禁止他看星星。管辂不干,他说:我虽然小,但就喜欢天文。家鸡野鸟,尚且知道天时,更何况人呢?
管辂生于公元209年,他爸爸当过徐州琅琊郡即丘县的县长。
到15岁,管辂到官方学校读书,读《诗经》、《论语》、《周易》,当时学校有400多人,都佩服管辂的才气。
管辂,这个一郡的学霸,引起琅琊郡太守单子春的注意。
请管辂之前,单太守请来100多宾客,其中除了饱学之士,还有能言善辩之人。
管辂长得一点也不帅,准确讲,是面相丑陋。
丑少年见到自家父亲的顶头上司和庞大阵营,丝毫未见胆怯。
管辂说:太守您啊,一看就是高贵之人。我一个小毛孩,胆气还没长坚强,如果现在就开聊,恐怕有些不精神。不如这样,先给我喝三升清酒,喝完再唠!
单太守大笑之后是大喜,先让管辂独饮了三升清酒。
喝完酒,单子春率先发炮,随后100多宾客轮流向管辂发难,从天文到地理,从阴阳到五行,辩论赛从白天一直赛到晚上,大家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管辂一一回答,从容有余。
单太守对大家说:这个少年,磊落雄壮,英神以茂,将来肯定能搞清天文地理的变化。
此战过后,管辂在徐州被称为神童。
这场论战,说明管辂并不像后世一些神棍,只靠魔术和技法骗人。他对儒家经典,有深厚理解,饱学文士都不能让他屈服。
最能说明管辂才学的是,在公元248年,管辂被举为茂才。没有真才实学,不可能举为茂才。
《三国志》上,记载了许多管辂占卜的实例,像给安平太守王基,给信都县令,给江夏太守王经,安德县县令刘长仁,列人县典农王弘直,等等,都是有名有姓,有因有果。
管辂一生中,最有影响的算卦,有三次。
一次是给毋丘俭算卦。管辂随军,经过毋丘俭家河东郡的祖坟,他看完之后,靠着树哀伤不已。
毋丘俭,当时是镇东将军、扬州都督,是魏国最年轻、最有威势的封疆大吏。
别人问管辂:你这是怎么了?
管辂说:毋家祖坟,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鸣,四种危害一起到来,按理当被灭全族。不过两年,就会应验。
公元255年,毋丘俭起兵反司马师,兵败被杀。
一次是给钟毓算卦。钟毓是钟繇的大儿子,当时是魏郡太守。
钟毓见到管辂,两人首先聊的就是《周易》。
和一般讲易理不同,管辂说:通过卜筮,我能算出你的生死之日。
钟毓说:你算算我的生日吧。
管辂一算便中,钟毓说:这太可怕了,我的死日托给天,不敢托给您。
钟毓不敢再算。
不过,他还是问了个问题:天下会太平吗?
之所以问这个,因为钟毓因为劝谏曹爽不要西征,被贬出京城,正苦闷着呢。
管辂回答:而今四九天飞,利见大人,神武升建,王道文明。怎么能忧虑不平呢?”
钟毓不明白他的话。不久,曹爽等被杀,钟毓醒悟。
最为有名的一次算卦,是给何晏。何晏,当时深受大将军曹爽信任,当吏部尚书、侍中。
何晏说:听说您算卦挺神,给我算算,看能不能当上三公。我前两天,连续梦到几十只苍蝇落到我鼻子上,赶都赶不走,这是什么征兆?
管辂说:位高的人,跌得也很,不能不考虑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道理。您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但感激您的人很少,害怕您的人很多。天下,没有损己利人得不到爱戴的事,也没有为非作歹不败亡的事。希望您深思文王六爻的意旨,常想孔子彖象的含义,这样才能做到三公的位置,把青蝇驱散。
回到家里,管辂向舅舅说刚才说的话。舅舅怪管辂说话太直。
管辂说:和死人说话,有什么可害怕的。
舅舅大怒,认为管辂太狂妄。
过了10多天,何晏一伙全部被杀,管辂的舅舅彻底服气了。
能算别人,也能算自己。管辂对自己活多久,非常清楚。
公元255年,他对弟弟说:老天给了我聪明,不能我长寿。我能活个四十七八岁吧,看不到女儿出嫁,儿子娶媳妇了。
第二年,管辂去世,享年47岁。
神神道道的管辂,过了几百之后,在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平原,是管辂的老家,青州平原郡。
尽管他平日看的都是普通的书,但他死后,家里的书仍被好奇者偷走。
管辂精准的算卦,到底神在哪里呢?是有科学依据,还是有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