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金满堂因为报表问题又被办公室经理批了一通,拖着沉重的身躯下班了。
一想到今天是“羞羞日”,他的腿就有点软。只好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
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这位先生,我看你一表人才,剑眉圆目,想来应是富贵之人,但怎么面带煞气,似乎事业不顺,身边长犯小人啊!”回头一看,是个带墨镜的算命先生。
当然不是这种类型的算命先生
金满堂大喜过望,“啊对对对,我最近特别不顺,您说的咋这么对?”
算命先生眼带笑意,内心os:“傻帽,你穿的西装革履,打着领带,一看就是白领;一副丧气样,肯定是挨领导呲儿了呗!”
……
一番“开导”之后,金满堂交了200块,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看了老金的遭遇,大家可能对算命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似乎每次人们提到心理学,第一反应都会是“哎,你知道我现在想什么吗?”“那你是不是会算命?”
事实上,只是算命用到了心理学定义的一些技巧,才造成二者的混淆。
那为什么不把心理学改名?
所以说,真正的心理学,实际上一种很严肃的科学。
但也正是其严肃性、科学性,导致了很多人望而却步。人们更希望能有简单易懂的心理学,满足直指人心的需求。
于是,算命便有了市场。
“你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仰慕。你有时对自己身上的一些小毛病比较在意。你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迎接各种挑战,不喜欢生活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你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观点。”
OK,怎么样,上面说的像你吗?这是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培特朗·福瑞尔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他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同学们辛辛苦苦地填完问卷后,福瑞尔告诉大家,老师会对各位同学的问卷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针对自己性格的分析结果。第二天,福瑞尔教授准备了一堆一模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来到教室,发给同学们,人手一份,然后让同学们对这份相同的性格分析报告与自己性格的相符程度打分。结果显示,平均符合程度竟然高达85%!
福瑞尔教授的研究发现,面对一个模糊的描述,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然后就觉得很准。这种倾向被叫作“福瑞尔效应”。心理学家认为,“福瑞尔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算命听上去那么准。
在心理学上,“福瑞尔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另一个就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北大六院心理治疗师丛中说,算命师的话是否有影响,不取决于算命师,而取决于被算命者。“算命师只是挣钱而已,而且是好坏话两头说。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算命师所说的,不过是算命者自己内在的想法。因为算命者是有选择性地听,这些话就像种子,种到了他/她的心里,实际上,他/她心里也有潜在的这样的想法,算命师契合了他/她内心的这个想法,替他/她表达了,这个想法就被觉察到了,由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
丛中说,实际上,是人对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在影响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人不自觉地受着心理内在的影响,它对命运的影响远远大于物质的决定性。”
靠着两大“杀器”,再加上阅人无数的人生经验,算命先生自然能说到你心里去,保管你乖乖地交上二百块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