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五大心理学效应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之二:蝴蝶效应与防微杜渐

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还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2004年5月23日,沈阳市铁西区一位丁姓男子,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训斥,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挨骂,也很生气,于是摔门而去。走在街上时,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冲她“汪汪”地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而去,蹿到一个老太太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导致一位老人丧生,说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容争辩的事实。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弱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应,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告诫我们:要注意微小的不良情绪,对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调整心态,否则可能酿成大的不良后果。

当然,“蝴蝶效应”对情绪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胸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对小屋的主人的热情招待心里充满了感激,原来那充斥在他心中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械斗。

之三:多看效应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令人费解,也就不讨人喜欢。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作用。

之四:从众心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搜公众号人力资源心理学,觉得天空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完这个动画片,也许很多人会哑然失笑,觉得那么多人都被盲童“欺骗”了。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盲童,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很多时候,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比如,在开业务讨论会时,如果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家的意见不符,那他很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而追随大家的意见。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商店里有很多人购物,于是,就将自己的购物地点选定为该家商店,实际上我们对这家商店并不是真的了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便雇佣很多“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

之五:三分之一效应

用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

一天,要举行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幕式,晚会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每个班仅有两张票,人多票少,只好抽签。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大家抽签,为了以示公平,她让同学先抽,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全是空白,最后,仅剩了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但却利用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战术。虽然事后,大家颇有不服,但都是学心理的,看看班长能如此活学活用,倒也无话可说了。

班长利用的心理战术在心理学上被称做“三分之一效应”。拿抽签一事来说,虽然大家觉得每一张签的“中彩率”都差不多,但对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大家在心里都会有一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张票只好落在了最后和最前!于是在没有特殊提示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从中间随手抽一张的“获奖率”要大一些,而大家的这一心理恰恰被班长利用。

其实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起作用的地方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顾客对于店铺的选择。设想在一条商业街上,有一排服务质量相差无几的店铺,你来估摸一下哪一个店铺生意更好一些呢也许你会认为是第一家,因为它可以截住顾客。实际上,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那会不会是最后一家呢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更容易被选中。

扩展

爱情心理学效应

1.黑暗效应

光线暗的地方更容易产生恋情。在光线较暗的场所,双方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2.契可尼效应

对于已有结果的事情容易忘怀,对于未达目标的事情总是记忆犹新。

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关系也因此更牢固。

4.马赫带效应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缺点会被无限放大,反之,则会被忽略。对爱情或人的考量也因此偏差很大。

5.鸡尾酒会效应

大脑对外界刺激有一种筛选功能,对自己有关的事情会立刻敏感起来,容易因此作出错误判断。

6.恋爱补偿效应

人一般会喜欢上喜欢自己的人,因为别人对你的爱慕包含了对你的肯定

7.曝光效应

出现的越频繁,越容易产生好感。熟悉的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THE END
1.玄学与心理学的联系算命靠谱吗?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实验,告诉一个教师,班里的某些学生智商较高。其实是随机选的名字,但老师因为这个结论不自觉额外关注那些学生,学生成绩自然提高,性格也变得积极主动。 算命的说你性格多疑,思虑多,或者说你懒惰,不爱动,你就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的命。求求你,信点儿好的吧!你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4579293
2.算命十余年,讲讲从算命是不是心理学。心理学文章我道号旭阳,籍惯山东泰安,学易十载有余,机缘巧合下受益于恩师子和居士,从此着迷于命理玄学,在恩师的指导下,学周易,测风水,背甲子,断吉凶祸福。出师后,到处漂泊,为人推运断命。 为了能让大家更容易领会和八字的玄奇,我会尽量的通过我这十年来积累的一些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下八字命理的科学性。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19239/
3.求真务实算命帖看到网络算命的帖子,很钦佩这种敬业和与时俱进精神,暂不论对错与信否,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人类文明都有人出于种种目的去探索、继承和考究,我想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有益的东西。 在这里伯轩不想批判或有意冒犯什么,只想时间如果允许的话,多跟大家分享、探讨一些关于哲学、宗教特别是心理学的东西,但求思辨取真知https://tieba.baidu.com/p/1062629091
4.从社会心理角度探析算命现象社会心理学论文从社会心理角度探析算命现象-社会心理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算命是分析一个人的整体命运福祸的活动,属玄学范畴。算命现象的存在缘于人们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个体希望通过算命能够预知生命历程,从而趋吉避凶,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受天命观的影响,算命在中国广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207/8035001124003046.shtm
5.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舒娅心理心理学为人们打开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一扇窗,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他人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运用丰富的案例、幽默的解说和有趣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碎片化阅读模式的轻松读物https://www.migu.cn/read/detail/120030000110091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