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约两万年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又创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展览通选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021.5.23-2021.10.30分四次进宫,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馆……
内容鸿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哪件都不舍弃之,所以,请慢下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公元220年~589年)
出现于夏、商之际的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的发展,至东汉已普遍演进为符合现代标准的成熟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360余年,陶瓷生产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南方制瓷技术明显提高,产区和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境内均有窑址分布。瓷器品种主要为青瓷,也有少量黑瓷。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和随葬用盘、碗、槅(gé)、洗、壶、罐、烛台、虎子、唾壶、熏炉、谷仓、人物俑、动物俑等为主,产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阳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骠骑大将军范粹(548~575年)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白瓷,为隋、唐时期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陶瓷
浙江既是瓷器的发源地,也是三国、两晋时期瓷器生产的中心。这一时期的浙江瓷窑除大量烧造精美的青瓷外,还烧造少量黑釉瓷。浙江德清窑为著名的烧造黑釉瓷的窑场,产品釉色漆黑光亮,独具风格。同时期的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亦相继设立瓷窑,烧造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
青釉戳印菱形网格纹四系卣
三国吴(222年~280年)
高23.7cm口径11.7cm足径16.4cm
卣圆唇,椭圆形口,直领稍内敛,窄平肩,椭圆腹,外撇圈足,底部上凹。灰白色胎。内、外施青釉,釉层薄而匀净,肩部左右、前后对称置4个兽首系,并戳印联珠纹、菱形网格纹和锯齿纹。圈足外墙戳印菱形网格纹。卣属于古代酒器。此卣造型模仿商、周青铜提梁卣,省去提梁。形体端庄,纹饰精美,所饰联珠纹和菱形网格纹均为三国至西晋浙江越窑青瓷上的流行纹饰。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青釉戳印菱形网格纹塑贴佛像三兽足洗
西晋(265~316年)
高9cm口径20.7cm足径15.7cm
洗平折沿、深弧腹、平底上凹,下承以3只兽足。内、外施青色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现象。外壁模印菱形网格纹,菱形网格纹上、下戳印圆圈纹,菱形网格纹网纹上分布6尊模印塑贴佛像。此洗属于西晋时期越窑产品,用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青釉羊形烛台
高16cm长8cm宽6.2cm
羊呈伏卧状。身体肥硕,四足屈于腹下,昂首,双目远望,双角后卷,颌下有须,头顶开一圆孔以供插烛。通体施青釉,四腿弯膝着地处无釉。腹部两侧刻划羽翼臂部贴附短尾。三国至东晋青瓷中常见动物造型,三国、西晋时期最为流行,以虎、羊、熊、鸽、蛙、狮、鸡、兔、神兽等最为常见,以羊形器最具特色。我国古代“羊”字与“祥”字相通,因此,羊被视作祥瑞动物,致使三国至东晋青瓷中屡见羊形器,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羊的形象由胖大向瘦小发展。
青釉双系盘口鸡首壶
高9cm口径4.5cm底径5.2cm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外壁施青釉至腹下部形成泪痕状垂流。肩部一侧置鸡头,另一侧贴鸡尾,与鸡头鸡尾呈“十”字交叉的肩部另两侧对称置双系。瓷质鸡头壶约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西晋至隋代,因壶肩部置鸡首而得名。烧造鸡首壶的窑口有越窑、瓯窑等。西晋时期鸡首壶的特点是腹较扁、颈较短、鸡首无颈、鸡尾短小。
青釉镂空双系熏
熏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微上凹。胎质较粗而坚致,釉色青黄。罐口两侧对称置双系。肩部至腹部有规律的镂空4层圆孔,每层圆孔之间均隔以数道弦纹。三国、西晋青瓷多采用模印、塑贴、镂孔等技法进行装饰,形成鲜明时代特点。
青釉镂空带托三足熏炉
熏炉由焚香炉和三足承盘组成。焚香炉呈花蕾状,中空,束颈、溜肩、鼓腹,炉壁镂空三层花叶形出烟孔,炉身镂出一门,炉底承以3只兽蹄形足,与底下三足承盘连烧在一起。承盘折沿,浅腹壁斜收,平底下承以3只兽蹄形足。整体施青釉,釉面匀净。燃烧时,把香料放在炉内,点燃后,清烟就会通过炉上的镂孔缕缕飘出。汉、晋时期的青瓷熏炉大多造型简单,通常由刻有若干个出烟孔的圆形炉身和带托柱的承盘构成,造型也有模仿青铜博山炉者。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
谷仓罐
通高46.8cm腹径16cm底径15cm
青釉辟邪形烛台
高12cm长16cm
辟邪造型似卧狮而带翼,昂首睁目,龇牙咧嘴,两耳竖立。背部置口微侈的圆形短插管。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底部无釉。下颌贴饰蕉叶形胡须,背部和四肢毛发分别用刻划细密的线条和奔放的圆弧纹表现,腹部刻划双翼,尾部贴塑蕉叶形尾。此烛台以雕塑、塑贴和刻划三者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装饰,堪称集实用、玩赏与一体的佳作。西晋墓经常出土此种青釉辟邪,形象和纹饰大同小异。
高25.5cm长20cm宽11cm
骑辟邪人头戴中空高帽,目视前方,骑于伏卧的狮形辟邪背上,辟邪龇牙咧嘴、怒目圆睁。人脸刻划络腮胡须,人、辟邪身上均戳印圆圈纹。通体施青釉。此烛台是西晋时期浙江地区越窑制品,造型新颖,辟邪和人的形象均刻画生动,是西晋青瓷中较为少见的精品。辟邪系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辟邪之意是驱走邪秽、被除不祥。烛台做成辟邪形,倾注的就是古人的此种意愿。
东晋(317~420年)
高17cm口径7.5cm底径10.5cm
壶盘口、束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微内凹。肩部一侧置高冠、长颈鸡首流;另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肩的两侧横置桥形系。浅灰色胎,胎质致密。内、外施青釉。肩部刻两道弦纹。鸡作为一种主要家禽,在古代有特殊的消灾除凶作用,汉人应邵《风俗通义》云,鸡可以“御死辟恶”。三国以后,鸡的造型常在青瓷中出现,其中最多见的是壶上以鸡首作流。瓷质鸡头壶白三国出现以后,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至隋代仍有烧造。西晋鸡头壶较矮胖,且肩部一侧置无颈鸡头、另一侧象征性地贴以鸡尾;东晋鸡头壶则肩部一侧置有颈鸡头、另一侧以连在口、肩的曲柄代替鸡尾。这是两晋鸡头壶的主要区别。
青釉圆槅
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槅圆形。直口、浅腹、平底。外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内、外施青釉。瓷槅流行于六朝时期,且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变为方圈足。东晋以后出现圆形槅,中心分三格,外环以七格。南朝以后,圆形槅格的数量减少。
青釉褐斑四系盘口壶
高20cm口径11.3cm底径10.1cm
壶盘口、细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肩部对称置4个横系,并刻划数道弦纹。通体施青釉,盘口、肩部和系上涂点褐斑。陶瓷器上的弦纹和轮制有密切的关系,既是一种美化手段,也是工艺上的需要,用它来为罐或壶的系、耳及铺首等装饰定位,可使粘贴在器物上的耳、系和铺首等高低一致。西晋晚期青瓷上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大为流行,系用氧化铁含量较高的彩料有意识地涂点在器物上,然后经高温烧成。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规律性,取得较好装饰效果。
青釉褐斑双系
盘口羊首壶
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壶盘口、细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略上凹。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与之相对的一侧置连于口、肩的曲柄。肩部另外两侧对称置半环形横系。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肩部暗划弦纹两道,壶口、羊头和双系上均涂点褐色斑点。东晋青釉和黑釉执壶以鸡首壶最为多见,羊首壶较少见,如此造型规整、釉面匀净釉色美丽的羊头壶更是罕见。以涂点褐色斑点装饰的青瓷,始见于西晋晚期,流行于东晋时期,成为东晋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这种装饰打破了长期以来原始瓷和青瓷上只施青釉的单调局面,使釉面增加色彩变化,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在雕塑的动物上恰到好处地使用褐斑装饰,可使物象更具神韵。
高17.9cm口径8.4cm底径8.7cm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肩部对称置4个横系,并刻划弦纹,在壶的盘口、肩部、腹部有规律地涂点褐斑。此盘口壶上所涂点褐斑面积较大,在东晋青瓷中颇为罕见,堪称东晋褐斑装饰青瓷的典型作品。
德清窑黑釉双系
盘口鸡首壶
高18cm口径7.9cm底径10cm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上凹。肩部一侧置鸡首,另一侧口、腹之间置曲柄。肩部另外两侧对称置半环形横系。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薄处呈酱黄色。底部无釉,有五个较大的支钉烧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盘口壶的肩部常饰以动物头装饰最常见的是鸡头,也有羊头、虎头等。随着时代发展,这类盘口壶也逐渐由矮胖向瘦高发展。这一时期浙江德清窑、余杭窑还烧造黑釉鸡头壶。
德清窑黑釉双系盘口
双鸡首龙柄壶
通高27cm口径9.8cm底径12cm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肩部一侧置双鸡头形流,相对一侧口、肩之间置龙首形柄,龙口紧衔壶口沿。肩部另两侧对称置“桥”形横系内、外施黑釉,外底无釉。德清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东晋时期以烧造精美的黑釉瓷而著称。
南北朝陶瓷
南朝瓷器品种仍以青瓷为主。北朝瓷器品种有青釉、黑釉和白釉瓷等。由于南北方在配制青瓷胎、釉所用原料方面均有不同,使得二者呈色亦有区别。南方青瓷釉色青翠,北方青瓷玻璃质感较强。
白瓷是北朝制瓷工匠的新发明,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品种,而且为瓷器彩绘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低温铅釉陶器在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同一件器物上施两种色釉的现象更为多见,为后来“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黄釉模印乐舞图双系扁瓶
北朝(386~581年)
高12.2cm口径3.1cm足径4.9cm
瓶呈杏核形。敞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两侧对称置叶形系,颈、肩相接处饰联珠纹。腹部前后两面均模印7人一组的胡人乐舞图。中间一人在莲蓬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弹竖琴、一打拍,左二人一弹奏琵琶、一打拍。空中还有两人,左吹横笛,右打拍。人物形象生动逼真。7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登长靴,属于当时西域人形象。此瓶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堪称研究我国古代乐舞的珍贵实物资料。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曾出土类似器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北齐(550~577年)
扁壶的两面模印五位西域人乐舞场面:中间一人,脚踩莲花座,表演胡腾舞。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钱。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唐代盛行,以旋转、踏跳、腾跃为特色,以琵琶和横笛为主要伴奏乐器。
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河南省濮阳县北齐武平七年(576年)李云夫妇合葬墓出土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下接饼形实足。肩部对称置4个“半圆”形系,4系之下刻忍冬纹,肩部刻数道弦纹,腹部刻覆莲瓣纹。外壁施黄釉至腹部,下部露胎。从肩至腹中部黄釉地上均匀分布部8道绿彩。此罐1958年出士于河南省濮阳县北齐李云夫妇合葬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大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李云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判断此罐烧造年代的下限。此件黄釉绿彩罐造型规整,胎质洁白,所饰忍冬纹和莲瓣纹,赋予其浓郁的佛教艺术气息。
高17.7cm口径9.6cm足径9cm
罐撇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下接饼形实足。腹中间饰一条凸起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肩部对称置四个双股泥条作成的系,四系之间塑贴团花纹。其下饰凸起的弦纹。腹上部塑贴团花、草叶、兽面等间隔排列的4种纹饰。灰白色胎,胎体厚重结实。内、外饰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垂流现象较严重。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有细小开片纹。从此罐胎、釉特征看,应是安徽准南窑产品。
北朝至隋(386~618年)
高41.3cm口径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首状,使壶的整体看上去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龙形,龙口衔住壶的口沿,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作窥视探饮状。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进行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由联珠组成的6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塑贴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6朵宝相花。口沿、颈、肩和胫部均装饰联珠、莲瓣、卷叶、垂叶纹等。各层纹饰之间均以暗划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且玻璃质感较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特征。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受西域工艺品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的造型特点,又融入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南朝(420~589年)
高55.5cm口径21cm底径13.5cm
瓶盘口、束颈、溜肩、橄榄形腹、平底内凹。灰白色胎。内、外施青釉,釉色均匀。颈部至肩部塑贴两条蟠龙,蟠龙形象生动。肩部对称置4个环形系。从造型、胎釉和装饰特征看,此盘口瓶应为南朝时期浙江婺州窑烧造。这件盘口瓶的颈、肩部塑贴蟠龙,说明至迟在南朝初期婺州窑瓷器上已开始装饰龙纹。所塑贴的双龙,体形扁平,背、腹部用指甲掐印半圆形鳞片,这是婺州窑青瓷所饰龙纹独有的风格。为制作如此大件瓷器,当时采用口、颈、肩、腹先分段拉坏成型,再粘接组合成整器最后再粘贴双耳、塑贴双龙,制作工艺复杂,烧成难度亦较大。此件青釉盘口瓶的成功烧造,表明婺州窑制瓷工匠早在距今的一千五百年前,已经成功掌握了烧造大件瓷器的技术。
青釉刻划弦纹
带托三足炉
通高9cm炉口径9.8cm承盘底径15cm
炉撇口、圆唇、深腹、下腹内折、平底。下承以3个兽蹄形足。三足与托盘连烧在一起。盘敞口,浅斜直壁,底平坦。胎色灰白。炉内、外和托盘内均施青釉,有聚釉现象,釉面光亮,开细碎片纹,承盘外壁口沿有流釉。炉外壁刻划两道弦纹。
通高22.5cm口径21.9cm底径14.5cm
罐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近底处微外撇。肩部置8个桥形系,其中4个横置、4个竖置,并刻划两道弦纹。附直壁拱顶盖,盖顶置方形抓钮。内、外施青釉,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有垂流现象。
青釉双系盘口
鸡首执壶
高34.4cm口径10.5cm底径13.5cm
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底部上凹,外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相对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肩部另外两侧对称置桥形系。内、外施青釉,有流釉现象,釉面开细碎纹片。南朝鸡头壶比之前的鸡头壶变得更加瘦高鸡头的颈部亦加高,鸡冠高耸,曲柄亦加长。此鸡头壶舒展而修长的形体相得益彰,堪称南朝青釉鸡头壶的代表作。
高21.3cm口径11cm足径12cm
壶口部出沿、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底下接饼形实足。肩部两侧对称置半环形竖系;另两侧一侧置管状短流,与流相对一侧置一弯曲手柄。形体浑圆、饱满。胎体较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层透明,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开细碎纹片。壶通体刻划花装饰,纹饰共分3层,肩部和腹下部分别为仰、覆莲瓣纹,仰、覆莲瓣纹之间为忍冬纹,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图案层次清晰,刻划技法娴熟。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至南北朝时期趋于兴盛,反映在瓷器装饰方面,这一时期瓷器上非常流行莲花、莲瓣、忍冬等纹饰,时代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