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汉互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删减
“删减”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其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删减是省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删减绝不能简化原文的意思,具体地说,“删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删减代词
Ihopeyouwillenjoyyourstayhere.
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略了作为主语的人称代词I)
Thedesertanimalscanhidethemselvesfromtheheatduringthedaytime.
沙漠中的动物能躲避白天的炎热天气。(省略了反身代词themselves)
Shewentuptothechildandheldoutherhand.
她走到孩子那里,伸出了手。(省略了物主代词her)
Itisobviousthattheirrelationshipcannotlastlong.
很显然,他们的关系长不了。(省略了非人称代词it)
Itisman’ssocialbeingthatdetermineshisthinking.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省略了强调句式中的先行代词it)
(2)删减介词
Thepredictionisforagoodworking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ingsandtheirtirelesshelpers.
预言是人类与他们不知疲倦的助手之间良好工作关系的维持者。(省略了介词for)
Smokingisprohibitedinpublicplaces.
公共场所不许吸烟。(省略了介词in)
(3)删减连词
英语形式严谨,句中各个成分之间都会用适当的连词连接;汉语则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常直接依靠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接,结构较灵活松散。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省略了连词if)
Helookedgloomyandtroubled.
他看上去有些忧愁不安。(省略了连词and)
Likechargesrepeleachotherwhileoppositechargesattract.
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省略了连词while)
(4)删减同义或近义词
MostoftheChineseparentsalwaystrytheirbesttosatisfytheirchildren’smaterialneedsandwants.
大多数中国父母总是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needs和wants是一组近义词,翻译成中文时可省略两者之一。)
(5)删减冠词
英语中的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在中文中无明确的对应词,所以常在翻译中省略。
Becausethebody’sdefensesystemisdamaged,thepatienthaslittleabilitytofightoffmanyotherdiseases.
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病人几乎没有什么能力抵抗许多其他疾病的侵袭。(省略了定冠词the)
Amanshouldhaveasenseofresponsibility.
人应该有责任感。(省略了不定冠词a)
2.增补
“增补”是在翻译中根据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词以更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增补”在翻译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使用时必须把握尺度,绝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词,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但有其意的一些词。具体地说,“增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增补名词
Accordingtotheexperts,robotswillneverbecomesmarterthanhumans.
根据专家们的看法,机器人永远也不会比人类聪明。
Watercanbedecomposedbyenergy,acurrentofelectricity.
水可由能量分解,所谓能量也就是电流。
(2)增补动词
Intheeveningafterthebanquets,theconcertsandthetabletennisexhibitions,hewouldworkonthedraftingofthefinalcommuniqué.
晚上在参加宴会,出席音乐会,观看乒乓球表演之后,他还得草拟最后公告。
Thegovernmentutilizesthesefundsforeducationandmunicipalworks.
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兴办教育和建设市政工程。
(3)增补形容词
Whatasight!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Theplanecrashedinflameandsmoke.
飞机在浓烟烈焰中坠落。
(4)增补副词
Thecrowdsmeltedaway.
人群渐渐散开了。
Theywouldreadthesecretnotesrepeatedly.
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这些密件。
(5)增补语气词
Don’tbechildish.Iamonlyjoking.
不要孩子气了,我只是开玩笑而已。
(6)增补量词
Flowersbloomallovertheyard.
朵朵鲜花满院盛开。
参考文献:
[1]黄凌云.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互译的增加与删减.考试周刊,2011.
关键词:习语英汉互译常见错误分析
一、引言
二、生搬硬套
英汉习语中有部分习语在意义和比喻上非常接近,翻译这部分习语通常用同义习语套用法。但是有的译文没有考虑到习语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生搬硬套,把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的习语套用进另一种语言中去,使译文带上鲜明的异国文化的色彩,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被翻译为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种套用是不合适的。虽然两者有相同的意思,但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出现在英译汉中,中国读者会觉得别扭,怎么诸葛亮会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或之笔呢原作的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到这个人物,突然出现在译文里,就会很突兀,与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不如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民族色彩所引起的矛盾。又如: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套译为“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就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译为“说到某人,某人就到。”就比较妥当。同样,Beautyliesinthelover’seyes.不宜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最好改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
虽然我们提倡翻译时要使用意义对等的习语,但需要译者注意的是凡是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或者附有一定的人名、地名的习语,翻译时最好不要直接套用。
三、望文生义
有一些英语习语在形式上同汉语习语非常相似,使我们一读到这些英语习语,立刻就联想到那些汉语习语。其实,两者之间只是形似意不似,貌合神离。翻译时最易造成误译。例如:pullsb’sleg很容易误解为“拉后腿”,其实,它的意思是“开某人的玩笑”;moveheavenandearth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正确的译文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child’splay如译为“儿戏”则是错误的,它的意思是“简单的东西;容易的事情”;eatone’swords不能译为“食言”,而应译为“承认自己说了错话”;washone’shand很容易误译为“洗手不干”,正确的译文是“断绝关系;推脱责任”。
由此可见,翻译英语习语决非易事。我们要正确理解其真正的含义,避免由望文生义而引起的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
四、语体不符
习语的翻译既要做到理解正确,又要表达得体,注意在译文中保存原作的风格。如果习语是古语,就要译得古雅些,如果习语是通俗口语,就应该译得生动活泼和口语一点。比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应该译得古雅一些:Dountohimashedoesuntoothers.“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为:Donotdountootherswhatyouwouldnotwantotherstodountoyou.就很古雅。如果原习语通俗易懂,语体更接近日常口语,而译为古雅的书面体则会不符合原作的风格。例如:Wastenot,wantnot.不宜译为“俭以防匮”,而最好译为:“不浪费,不愁缺。”这样就保存了原文的风格。又如:Agoodbeginningmakesagoodending.译为“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好的结果。”就很好,不要译为“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以免产生风格上的矛盾。有时还要注意不能用过于随便的口语句子来翻译原文的大意。如: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则欠妥,不如译为“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又如: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twhatissweet.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译为“不尝苦,怎知甜。”就与原文一样精练和对仗了。
五、拖泥带水
汉语成语多是四字组成。它的特点是结构整齐,言简意赅。但译成英语时,如果仅从字面意义去译,译文就会显得嗦繁复。译者应该领会其精神实质,将其内在思想译出来,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比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对成语简洁对称。如按字面译为“Eatyourriceaccordingtothedishesserved,measurethemanbeforecuttingthecloth.”就失去了简洁对称的优点。不如下面译得好:“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这样的译文用字少,却能清楚表达原意,而且保持了原文整齐匀称、顺口悦耳的特点。
有一部分汉语成语带着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字面上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或含有一个历史典故。对这部分成语,字面翻译是无法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的。如加上许多解释性的文字,就失去了成语精练的特点。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含意义。例如:“东施效颦”,按字面译为: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这种注释性的译文显得拖泥带水,没有突出原意的重点,不但影响整个译文的表达效果,反而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译为crudeimitationwithludicrouseffect就抓住原文的精神实质了。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成语或词语连在一起。英译时,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义就可以了。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英译时仅用inexhaustible一词就把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不学无术”,即uneducated之意,无需把“不学”和“无术”重复译出。“愁眉苦脸”就是gloomyface,不必既译“眉”又译“脸”。同样“长吁短叹”译为sighingdeeply就能概括两者之意。
六、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是英汉互译时最难翻译和不能回避的部分之一。译者应注意不要用充满异国民族色彩的习语套译原文;不要对习语望文生义,而应保证确切的理解;在语体上表达时要与原文的风格相符;要用精练的语言把习语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如果能从以上几方面来考虑,英汉习语互译时就可以避免一些错误,从而提高翻译技巧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关键词:国际商务外贸函电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在对外贸易中我们要和外商达成交易首先要做的是跟对方建立业务关系。在实际业务中我们通常给国外公司寄去建立业务关系的英文信函。正确翻译商务信函对达成交易能起到促进作用。掌握函电英汉互译技巧,是准确地翻译外贸函电的重要因素。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词汇特点
用最准确、最清晰的商务语言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商务英语函电的目的。很多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函电的用词特点进行研究,商务英语函电的用词特点主要有:使用专业词汇,灵活运用人称代词,用语正式庄重,态度礼貌,避免重复。
1.使用专业词汇。专业词汇的含义就是指某一科学领域所特有和专用的术语,是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使用的有特殊意义的专门词语,它们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商务英语函电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广泛使用专业词汇。因为英语单词存在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有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英语到了商务函电的语境时,更是摇身一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以如果仍将其作为普通词汇来理解及翻译往往会导致误解。可是如果是仅仅依靠查字典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归根结底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联系上下文的意思,通过自身的理解及总结,找出该词汇在商务函电的真实含义。所以翻译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词汇以及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然就会出现译文词不达意的现象,这样就无法翻译好商务英语函电。例如:quote-报价、inquiry-询盘、offer-报盘、letterofcredit-信用证、shippingmarks-唛头、cleanbill-光票、oceanbilloflading-海运提单,等等。
2.灵活运用人称代词。英语人称代词分为三种不同的人称形式:第一人称代词指说话人自己,第二人称代词指说话的对象,第三人称代词指说话人谈论的对象。在翻译商务英语函电时,我们要注意如何正确灵活翻译人称代词。其中主要注意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
例:“在你方区域销售我们的产品有不错的效果”。
译文:
a.Ithinkthatyoudidagoodjobinsellingourproducts.
b.Youdidagoodjobinsellingourproductsinyourarea.
例子中a句虽是正确的,但没有完全采取对方立场,用“Ithink”这种句型看起来好像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而b句以对方为中心,读起来比a句使人“舒服”。
3.用语正式庄重、态度礼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客体模式,讲究客观、公正、严密。他们的思维形式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因为商务英语函电的目的是传递商业信息,并且关乎到进出口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既要做到不刻意迎合对方,也要做到不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例:“我们对已打破的搅拌机给你造成的不便感到很遗憾”。
译文:Weregrettheinconvenienceyouhavebeencausedbythebrokenmixer.
尽管函电作者希望表达歉意,但是贬义词会提醒收信方不良的后果。可以将以上译文改为:Wearetrulysorryabouttheexperienceyouhadwithmixer.
在函电写作中,要避免使用you,should,youmust,youhaveto等命令式的或近乎命令式的语句,可以使用Please,Willyou…,Willyouplease…等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4.简洁明了、避免重复。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英语民族是个体思维,而汉语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语言上,由于英语与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出现用词的不同倾向。英语偏好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与其他文体比,函电写作是一种实用性很强,以更简洁、快捷的书面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文体。商务函电要使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最完整的意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例:“我们非常感谢您9月20日发出的函件。”
译文:WeacknowledgereceiptofyourletterdatedSeptember20.可改为:WeappreciateyourletterdatedSeptember20.
二、从句翻译技巧
外贸函电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它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从句法上讲,由于外贸函电从句多,句法结构较为复杂,我们理解和翻译的难度就加大了。因此我们要掌握好外贸函电中从句的翻译技巧。
1.定语从句的翻译。
(1)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有两种翻译方法:第一,一般可译成“……的”,置于被修饰词的前面。例如:“Theyhavegotthegoodswhichweneed.”他们买到了我们所需要的商品。第二,主从句分开译,先译主句,然后将定语从句译成并列分句,这时需要重复先行词,或用“它”,“这”等代词来指代先行词或整个主句,或者省略不用先行词。
“WeareenclosingyouourSalesConfirmationNo.354duplicatedofwhichpleasecountersignandreturnonecopytousforourfile.”随函附上我方第354号销售确认书一式两份,请会签后寄回一供我方存档。
(2)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通常译成并列句,译法同上文一样。“YourfirmhasbeenrecommendedtousbyMorris&Co.,withwhomwehavedonebusinessformanyyears.”承蒙莫利斯公司推荐,得悉贵公司的名称,我公司已与此公司有多年的贸易往来。
2.被动句的翻译。
(1)译成主动句。当外贸函电中的被动句不能译成汉语中的被动句时,可以根据语境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成相应的主动句。如:
“WeareinformedthatyouareanimporterofChinesecottonpiece.”我方得知,贵方是中国棉布的进口商之一。
(2)译成被动句。当必须强调英语的被动语态时,就应译成汉语的被动表达式,可以在句中加上“被……”、“给……”、“受……”、“由……”等。
“Theshippingspacewillbebookedbytheseller.”船位将由卖方预定。
3.状语从句的翻译。
(3)原因状语从句的翻译。原因状语从句在英语中的位置同样可前置也可后置,在汉语中大部分前置,但强调原因时也可后置。在外贸英语函电中,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较多。例如:“Asthemarketisofkeencompetition,werecommendyourimmediateacceptance.”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建议贵方立即接受。
(4)让步状语从句的翻译。同样,让步状语从句在英语中可前置也可后置,在外贸英语函电中,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词通常有“although”、“though”等,在翻译时,通常会翻译成“虽然……(但是)”、“尽管……(不过)”、“即使……(但)”等。
例:“Evenifwehaveimprovedourpackingmethod,ourcustomersaren’tsatisfiedwithourproducts.”即使我方改进了包装方法,但我方客户对我方产品仍不满意。总之,外贸函电句式较多较复杂,翻译时应遵循翻译原则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才能准确地翻译原文。
三、英汉互译遵循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商务函电英汉互译的准确性原则是指商务函电英汉互译要准确地将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让读者获得的信息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内涵相等。由于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严肃和具体,因此,商务翻译更注重内容的准确,无误,使翻译能够达到顺利沟通和使用的目的。
例如:“投资热点”,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对号入座翻译成“investmenthotspot”就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hotspot”指的是“(可能)发生动乱的地方”,至少这一意思是主要的。按照准确性原则,“投资热点”可译为“aregionattractivetoinvestors”或“popularinvestmentspot”。
2.一致性原则。外贸函电英汉互译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名、概念、术语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一致,不允许随意更改某一概念的名字。要保证商务函电英汉互译的一致性,即需要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翻译时,对自己在进行翻译的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不懂金融学的人会把“Bankbalance”和“Insurancepolicy”分别译成“银行平衡”和“保险政策”,而正确的译文是“银行余额”与“保险单”;没有接触过国际贸易的人也不会知道“moreorlessclause”为“溢短装条款”。
3.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原则。由于国家不同,因此我们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中消失。我们在翻译时应尽力做到信息对等。
外贸函电是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通讯手段,在对外贸易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掌握好外贸函电英汉互译技巧有助于更好地翻译外贸信函,进而促进商家相互间的联系,业务的开展进行。掌握外贸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对于正确翻译信件、顺利达成交易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掌握英汉互译技巧是翻译外贸函电的首要要求。
(本文系作者主持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1-13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B1101。)
1.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
2.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0(1)
4.肖曼君.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J].中国翻译,2000(4)
5.张炜.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王瑞莲.浅谈外贸英语函电句子翻译技巧.新西部(下半月),2008(7)
7.刘艳芳.浅谈商务英语函电词汇的英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8.张艳臣.商务英汉互译的原则.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9.张惠君.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0)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因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Translation)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因。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
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
2.思维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有较大差异。在中国过去数百年的封建王朝里,“龙”与“凤”都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权利、富贵,具有吉祥的涵义。所以,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人们在大喜的日子里喜欢张贴“龙凤呈祥”的喜联,“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都是广为人们喜爱的褒义词。而根据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龙”为一种体型似蛇,口中喷火的巨型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基于以上思维习惯的差异,在翻译经济飞速发展的“亚洲四小龙”时,如果简单地译为“FourAsianDragons”,则会让西方人感觉费解。而“虎”(tiger)则不同,在西方人的思维里,虎为百兽之王,是速度、力量、勇气的象征,把“亚洲四小龙”灵活译为“FourAsianTigers”可以形象地反映出该亚洲四国的经济发展之快、后劲之足,以及在亚洲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地位。
三、结语
文化差异是英汉互译中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中英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应对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有很多,例如直译法、意译法、归化翻译法、套译法、注释翻译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也都有各自的不足,选取何种方法来应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往往取决于源语的文本类型、翻译的目的以及所服务的读者。只有综合考虑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并在其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才有可能将源语文本转换成最佳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归化;异化
英汉互译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Fortrulysuccessfultranslating,biculturalismisevenmoreimportantthanbilingualism,sincewordsonlyhavemeaningsintermsoftheculturesinwhichtheyfunction.”[1])因此英汉互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而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文学艺术传统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产生了英、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各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化间的比较,因而译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意识。换言之,译者必须意识到翻译这一信息交流既是跨语言(inter-language)的又是跨文化(inter-culture)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也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因此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及处理策略。
一、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
(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
(二)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文化差异
同样,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导致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上,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汉语中对亲属的称谓远远多于英语中对亲属的称谓。传统的中国社会重视家族关系,往往几代同堂,同时注重长幼尊卑、内外亲疏;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子女年满18岁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就导致英语中的一个称谓往往对应汉语中的多个称谓,如“brother”相当于汉语的“哥哥、弟弟”,“aunt”相当于汉语的“婶婶、姑姑、姨妈”,最典型的是“cousin”,一个称谓对应汉语中的八个称谓,包括“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又如,中国人以稻米为主食,因而汉语中不仅有很多关于稻米的词汇,而且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而英语中rice既可表示“稻子”,也可以表示加工后的“米”,还可以表示煮熟的“米饭”,而且由于稻米在英语国家不作为主食,主妇们不用米也能做出饭菜。因此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不能正确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关键字:语用学;语义学;语境;翻译
语用学和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它们都对意义进行研究,区别在于侧重点的不同。其中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科,研究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研究是探讨翻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语用学来研究英汉互译的过程。语用学常被人比作是几十年前语义学家的废纸篓,语义学家把传统语义学无法理解的现象都扔进了这个废纸篓。语言学家Frege认为逻辑语义学首先关心的是和真实值有关的那些意义范畴,他认为只有思想才能具有真实性[1]~[2]。
一、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有许多种定义,不同的定义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下面给出了几个典型的语用学定义:
1.1972年Stalnaker给出了“Pragmaticsisthestudyoflinguisticactsandthecontextsinwhichtheyareperformed.”的定义。
2.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和交流的学科。
这些定义给了我们语用学一个直观的概念。大多数定义的重点在于上下文和含义。
二、语用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三、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英汉互译
下面就不同的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语用学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I(me,my,myself,mine)
you(your,yourself,yours)
he(him,his,himself)
she(her,herself,hers)
it(its,itself)
We(us,our,ourselves,ours)
You(your,yourself,yours)
They(them,their,themselves,theirs)
举例1:汉语中的“咱们”通常被用作“inclusivewe”,就是包括我和你,例如,“您安心养病吧!等您病好了,咱们一起去西山玩。”而下面的这句话中“我们”却是“exclusivewe”例如:“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再来看您。”而下面这句话中的“我们”确实包括了对方:“我们一起去打乒乓球好吗?”。“咱们”和“我们”在英语中没有直观的反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使用“Let’s”和“Letus”来简单表示。
其他还有类似演讲用语、社会用语等也应该在充分考虑语言上下文的语用方面来进行合理的英汉互译。
2.隐喻的语用学研究。传统修辞学将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比喻的一种。隐喻由三个因素构成:“彼类食物”、“此类事物”和两者之间的联系。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现象。语用学在隐喻方面的研究旨在对其隐喻意义进行解释,从话语的字面意思去推导出会话的含义。因此从语用学视角研究隐喻,能更准确的进行理解和翻译。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
举例2:(1)Wewereonthesameboat.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直译为“我们同乘一条船”,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曾经历过患难与共的局面。
一般来说,对本族语者来说,凭借对话语和文化语境的了解,能准确地从几种可能的意义中确定其中一种恰当、准确地意义;而对非本族语者来说,由于缺乏对对象国语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要准确理解语境意义并非易事,尤其是由于会话过程中话题的不断变化而造成无法确立其语境意义。准确理解隐喻还要依靠一定的语境。
举例3:Freudliveshere.我们可以理解为Freud曾在此居住,也可以理解为隐喻,指Freud的学术思想精神在此一度盛行。
3.御用等效理论在实用文体中的翻译。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新的理论模式,是译者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其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等效的翻译。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根据语境推导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说话者的语用含义。下面就语用等效翻译在社交用语中的使用。
举例4:文明游览依次排队。翻译为Pleasebeadecentvisitorandqueueonebyone.
在翻译公示语时首先要考虑准确表达文字信息,然后充分体会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价值标准,恰当的传达文化信息。
当然,语用学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和英汉互译结合的方面,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可译性限度翻译方法
可译性研究(translatability)一直是翻译研究的关键问题,指人们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源语)用另外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实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可译性研究探讨两个方面的内容:可译性(linguistictranslatability)和不可译性(linguisticuntranslatability)其关键在于译语表达能否准确而完整地再现源语表达,包含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表达[1]。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认为:语言是自我的表达,也是文化的反映[2]。从宏观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和相互渗透性,相当一部分文化信息可以在另一种语言表达中找到契合对应和平行对应的表达,是可译的。从微观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使用者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性决定了英汉翻译的文化可译性限度(culturallimitsoftranslatability)[3]。文化可译性限度涉及源语与译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包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历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4]。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方式及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起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与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均有很大的差异[5]。
笔者认为,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分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采用归化译法、异化译法或补偿法等各种翻译手法,尽可能地拓展源语作品的可译性限度,尽可能使译语作品达到与源语作品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性。其中,归化译法提倡用译语文化所有的表达方式,反对引入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在译语中找到与原文内容对等或相似的表达方式,直接进行翻译;异化译法则主张保留源语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把它输入到译语文化中去,也就是所谓的直译法,要求译者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源语文化;补偿译法要求译者在归化译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注释或补充一些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可能因直译而难以理解的译文。笔者将通过实例分类阐述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可译性限度,探讨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翻译方法。
第二,受风俗习惯差异影响的可译性限度。出于相对保守的民族特性和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中国社会的家庭观念比较浓厚,异常注重长幼辈分,在称谓表达上比较复杂,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亲戚关系都能再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名称,绝不能乱用,而相对开放的西方社会提倡以个人为中心,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在称谓表达上极其简单,不但称谓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连性别都不分[6]。比如,英语“cousin”一词,既可以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又可以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同样的,汉语里的“妯娌”和“连襟”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难以通过归化译法来翻译,但这并不是说类似这样的中国文化独有词就无法翻译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妯娌”是“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连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可以通过异化译法分别译为“womenwhoaremarriedtobrothers”和“menwhoaremarriedtosisters.”于是,“她们是妯娌”这句可以翻译成“Theyaremarriedtobrothers”,即只要稍加变通,把原来的名词译成结婚的状态;同样的,“他们是连襟”这句可以翻译成“Theyaremarriedtosisters.”
第三,受宗教观念与文学传承差异影响的可译性限度,主要涉及反映英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传说、寓言故事和经典文学作品,等等。
对于表达极度高兴的情绪,汉语有“快乐似神仙”一说,英语有“asmerryascrickets”(快乐似蟋蟀)”,这在中国语言表达中是不可接受的。在传统汉文学作品《诗经》、《七月幽风》等中,“蟋蟀”是“忧伤,凄凉”的象征,在《诗经》中,蟋蟀的叫声被用来喻指年末农民悲惨生活的映衬。此后,蟋蟀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凉的形象出现在汉文学中,如“独申且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辩》)[7]。自从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亨利二世》中用过“asmerryascrickets”(快乐似蟋蟀)之后,英语国家的人们就接受了这种比喻,并沿用至今。
对于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献名著的英汉翻译同样存在着可译性限度,于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只知其意,不知其源”的不足往往通过补偿译法来尽可能地拓展源语的可译性限度。比如:在翻译《踏莎行》中“桃源望断无寻处”时,译者采用译为“PeachBlossomlandidealbeyondthesight.”其脚注为:thePeachBlossomlandwasTheUtopiaforChineseliterati.再如:“HelenofTroy”可以翻译成“特洛伊的海伦”(注:源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美艳无比的希腊王后Helen(海伦)被特洛伊王子诱走,两国因此引发一场战争,结果希腊大胜特洛伊。正是由于海伦,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对文化认识的深化,在翻译研究中常常出现“昔日不可译者,今时或许可译”的情况。比如,“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这首诗巧妙地将“僧”拆分为“人”、“曾”,“佛”拆分为“人”、“弗”,将“婢”拆分为“女”、“卑”,“奴”拆分为“女”、“又”,这种巧妙活用汉字字形的拆字法曾一度被翻译界认为是无法翻译成英语的,但是,许渊冲先生在1991年第5期《中国翻译》上刊载的译文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翻译难题,其译文如下:ABuddhistcannotbudintoaBuddha.AMaidenmaybemadeahousemaid.它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义,而且巧妙地以“Buddhist”,“bud”和“Buddha”的形似关系,以及“maid”、“made”和“maiden”的音似关系代替源语的拆字手法,上下联句法对称,重音对等,长度相仿[8]。
综上所述,在英语和汉语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可译度限度。译者应当积极探索二者在深层意义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力求译语表达准确而完整地再现源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达,实现源语的可译性最大化。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1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02.
[4]田庆芳.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J].上海翻译,2007,(2):48-49.
[5]王桂莲.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正确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4(1).
[6]张春柏.2003.英汉汉语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
一、词汇冲突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由文字组合而成的词汇自然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词汇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因此它承载了最多的文化成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文化结构、物质环境都能在词汇上得到最基本的表达。特别是许多事物是某个民族所独有的,代表这些事物的词汇往往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找不到,导致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现象。[1]例如,60年代的美国,有一群年轻人不满于社会现实,他们大多留长发、穿异服,以喝酒吸毒为乐。很多人认为这些年轻人是顽劣不堪、玩世不恭的,但他们真正的特点是对许多政治家避而不谈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持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英语中称呼这种人为“hippie”,如果采用音译法将这一词汇译成中文,则读为“希比士”。很多中国人缺少对美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对音译过来的这一词语完全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后来,翻译者又将其翻译为“嬉皮士”,透过字面,人们能大致了解其意思,但仍然无法表达出该英语词汇代表的特定的社会现象。
二、词义冲突
还有一些词容易形成词义陷阱,导致读者望文生义,如下面一些英语词汇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3]“busboy”在西方国家指在餐馆或旅馆打工的勤杂工,而按照中文理解,它的意思是“汽车售票员”;“confidentman,personalre-mark,child'splay”按字面意思翻译成中文的话依次是“有信心的人”、“人身攻击”、“儿戏”,而在英语语言环境下,他们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骗子”、“人身攻击”、“容易干的事”。再举几个例子:“takeyourfingersout”应该翻译为“动起手来”,而不是“别插手”;“makeone'shairstandonend”不能翻译成中文的“令人发指”,而应翻译为“非常令人愤怒”;“freeliv-ing”应翻译为“奢侈的生活”而不是“自由的生活”;“smalltalk”应该翻译为“家常话”,而不是“小小的谈话”;“awhitenight”应该译为“不眠之夜”而不是“白色的夜晚”;“Chinarose”应该翻译为“月季花”而不是“中国玫瑰”。下面是一些中文表达不能完全根据字面意思英译的,如“摇钱树”翻译为英文应该是“cashcow”,而不是“moneytree”;“三角债”在中文中泛指涉及多方的债务,而不是真的涉及三方,所以不能简单翻译为“triangledebts”,“hairdebts”才是其正确的表达。
三、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
汉语中更是有很多成语、俗语都有其特定的典故。例如“此地无银三百两”产生于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有人得了三百两银子,放在家中怕被偷,于是将其埋在土里,又怕别人挖走,就在旁边竖了个板子,上面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看到后挖走了银子,怕被人知道,就也在旁边留了一行字“隔壁王二不曾偷”。这个小故事的意思是有人要帮自己摆脱嫌疑,却暴露了自己。[4]若直接把该成语翻译为“thereisn't300Bangofsilverburiedhere”,西方国家的人就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而“Aguiltypersongiveshimselfawaybyconspicuouslypro-testinghisinnocence”则更为准确。再如“赔了夫人又折兵”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也是个人尽皆知的历史故事,比喻想占别人便宜反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译为“loseonesladyaswellashismen”则不够准确,而应该翻译为“trytomakegainsonlytosufferduallossesinstead”。
四、因生存环境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
大家都知道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航海业一直是英国最重要的产业,伴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和船、水的习惯用语,例如英语中表示“奋力图存,勉强渡过难关”就翻译为“tokeeponesheadabovewater”;“inthesameboat”表示“大家都处于不幸的境地”;“Allatsea”翻译为“不知所措”;还有汉语的“挥金如土”可译为“spendmoneylikewater”;“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翻译为汉语中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水”在英国文化中十分常见且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东方民族人们的生活中土地和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比喻随意挥霍、用钱无度可以用“挥金如土”这一成语。此外还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翻译为“aswesow,soshallwereap”;“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翻译为“nogainswithoutpains”;“坐吃山空”翻译为“alwaystakingoutthemeal,andneverputtingin,sooncomestothebottom”。另外,中文中有“面如土色”这一成语,在英语中不能翻译为“thecolorofearth”。这是因为西方多白种人,他们在受到惊吓后不会出现“面如土色”的状况,只会变得惨白,因此翻译成为“aswhiteasasheet”更加合理。
五、因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
东西方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的自我价值和独立精神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西方人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充满自信、不过分谦逊,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长期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秉持谦虚低调的原则,常常贬低自我价值。例如,中国人在对待客人时,尽管已经精心准备了许多菜肴,但仍然会说:“没什么菜,不成敬意,大家多多包涵”之类的话。同样的意思,用英语表达则应该是“Iwellpreparedthesedishes,hopeyouwilllikethem.”若翻译为了“thereisnomuchdishes”,西方人则会认为你对待客人不热情、不礼貌了。再比如,当西方人称赞你“youaresobeauti-ful”时,中国人通常会回答“哪里哪里,一点也不美”,而正确的回应应是“youaresokind,thankyou!”
关键词:服装品牌;音译;意译
二、服装品牌的翻译方法
1、音译
1.1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louisvuitton——路易·威登;bvlgari——宝格丽:cartier——卡蒂亚;fendi——芬迪;donnakaran——唐纳·卡兰;hermes——爱马仕;moschino——莫斯奇诺;ninaricci——莲娜·丽姿,versace——“范思哲”;yvesssainlaurent——“伊夫,圣洛朗”;红贝——“herebe”:顺美——“smart”。这些名称翻译的主要技巧是注意翻译的本地化。既要译得上口吉利:又要注意节奏,还要符合当地人的文化欣赏。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品牌名称:christiandior(克里斯汀,迪奥)——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stiandior(克里斯汀·迪奥):品牌名称:chanel(夏奈尔)——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chanel(加布里埃·夏奈尔);品牌名称:versaee(范思哲)——设计师:贾尼·范思哲。
1.2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2、意译
2.1外国服装品牌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少采用意译,如上文所说“很多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并无实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确含有实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sixty——60小姐,playboy——花花公子:goldline——金利来;crocodile——鳄鱼;plover——啄木鸟。
3、音译和意译结合:
reebok译成“锐步”,既在发音上相似,“锐步”的中文又可以表达锐意进取、快捷的步伐,非常符合品牌定位;nike——“耐克”,耐力、耐磨。一个“耐”字译出了神韵;“雅戈尔”翻译成younger,音相近,同时表达品牌青春的定位。
在商标的中译英中,许多企业运用拼音方法解决中国商标的翻译。“亿都川”(ydc)、“丹顶鹤”(dandinghe)、“李宁”(lining)。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汉语拼音不具有国际性,不通用,许多外国人无法正确拼出企业的商标读音,而且不适当的运用会闹出误会。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正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第二,无法表达商标中所蕴涵的企业文化。如果“雅戈尔”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则为“yageer”,根本无法表示“青春”的含义。
委婉语是一种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
一、委婉语的民族文化性
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等。对年长者,我们称呼时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寿星”、“老先生”等。这类称呼中的“老”字,其语用功能主要是体现对长者的尊重,“年老”之意被淡化。但在英美人中“老”意味着“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不中用了”,所以“old”是忌用词,要用elderly或senior来代替。
“死”字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是避讳语,英汉语中死的委婉语,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从死者的社会地位到年龄、性别,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生者对死者的态度等无一不体现在所使用的委婉词语中。
英语中的togowest,tobetakentoparadise,tobeasleepintheArmsofGod等习语均出自圣经。基督教认为,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加以审判。上述关于“死”的英语习语,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信仰观念。
二、委婉语的翻译对策
由于汉、英委婉语从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译者的棘手问题。作者认为,译者应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下,不拘一法,灵活处理。人们常用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汉、英虽属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但二者之间仍有某些共同属性。汉英委婉语互译时,在能够确切表达原义和不违反译文规范的前提下,直译应是我们首选的翻译方法。请看以下例句:
1.Theoldmanlaytakinghisrestafteralifeofbiterhardship.译文: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辈子,现在安息了。英语“takeone’srest”是“die”的委婉语,译文用“安息”表达“死亡”恰好对应。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译文:Astarvingcamelisbiggerthanahorse.翻译委婉语,采用直译法既能比较完整地保持原文的比喻和语言特色,又能保持形式的统一。
(二)意译法
对译语读者来说,如果直译模糊或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采纳意译的方法。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由于汉英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委婉语如果直译可能会造成读者的费解或误解,这时,我们可以忽略委婉语的表面意思而直接翻译其隐含意义。例如:AnoldwhitepimpnamedTonyRolandwhowasknowntohandlethebestlookingworkinggirlsinNewYork.该句中的“workinggirls”的本义是“工作妇女或劳动女性”。后来,那些靠卖笑的烟花女子将自己美称为“工作一族”,言下之意是她们也是靠劳动来生活的。如果这里将其直译为“工作妇女或劳动女性”就会使人产生误解。有鉴于此,这里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窑姐”,既忠实原文,又明白晓畅。
(三)变通超越法
以上三种翻译方法都是以委婉语译委婉语,而变通超越法是对于那些没有对应词语的委婉语,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方法。不一定是以委婉语译委婉语。这种翻译方法往往舍弃了委婉语的文化特性,用普通概念词表达真实意义。例如:Theboy’slazinessallsummergotohisfather’sgoat.那男孩整个夏天都很懒,这使他父亲很生气。(《圣经旧约》说上帝命撒旦去烧Job的羊群以激怒他,考验他对上帝的忠诚与忍耐。Gotone’sgoat意为“使某人生气”。)
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其语用功能不尽相同。在英汉委婉语翻译中,译者应始终坚持从文化角度去思维,准确把握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意义,结合语境“对症下药”,将委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忠实无误地传达给读者,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1]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英汉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王佐良先生(1989)曾经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在英汉互译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1翻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障碍
1.1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取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学生接触外来语的机会很少,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习惯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而由于民族语言与汉语存在语义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以汉语为中介学习英语,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语义困惑和障碍。他们按照自己的母语来理解和表达汉语,致使汉语的很多地方对他们来说都难以理解,再用这样的汉语来理解英语,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汉语的大环境中,缺乏语言练习所需的真实环境,学生易受汉语语法、篇章结构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英语表达不够准确、不地道。
1.2文化障碍
2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注重文化差异
2.2增强文化意识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于文化之中。翻译中的大多数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差别,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就属于这种情况。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典故的翻译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英语里有很多由《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DavidandGoliath”,意为“大卫和歌利亚”,大卫是个牧童,在与巨人歌利亚交战时用弹弓将巨人射死。后人以此来比喻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弱小者取胜。又如汉语中的“他壮得像头牛”,在英语中却要说“heisasstrongasahorse”,因为在中国农村,牛是农民的好帮手,而英语国家早期则是用马来耕地的(许文胜,1997)。
3加强教师在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族习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观念,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结语
[1]曹青.宗教文化与翻译[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0.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一、理论背景
进入现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翻译应该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黄振定在他的《翻译学:艺术论和科学论的统一》一书中说“概言之,主张‘翻译是一门艺术’的,是一种文艺美学观,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的,是一种语言科学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乃至在现代趋于自觉的矛盾综合”。黄振定还指出了翻译思维操作的两种基本方式:解构―重组和直观―摹拟。他认为这两种操作方式分别体现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且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本文就试图从这两种翻译的基本操作方式出发,基于具体的翻译实证研究,揭示学者们在翻译思维过程中一些普遍的规律性,以期对翻译研究者尤其是入门者有所启发。
二、翻译中科学论的体现
罗杰贝尔(2001)指出翻译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级联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分析和综合。虽然在实际中并不是每个译者都是这么去做,但是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做类似的分析与综合。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Itisanillwindthatblowsnobodygood.(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本例从原文到译文的跨越度还是很大的,原句使用了“Itis...that…”的强调句型,字面意思是说坏风对谁都没有好处,也就是大多数风对人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理解到这层涵义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不仅仅是在讨论风的好坏。所以译文将风的概念引申为世事不可不谓之精妙。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英文原文是以极端的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皆”来肯定这种规律性。相对于普遍性而言,特殊性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这样更易于论证。所以要正确译好这句话,就要深入理解句子结构、字词的意思。
类似这种用极端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的例子还有很多,林佩汀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还罗列了几个类似的例子:Itisawisemanthatnevermakesmistake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Itisabadactionthatsuccesscannotjustify(胜者为王)/Itisagoodhorsethatneverstumbles(马有失蹄)。
例二:Itwasmorningbutthewinterskyisdark.(译文:一个冬天的清晨,天色十分阴暗)
此句初译可能会被译为:虽然是早上,但是冬天的天空很阴暗。这种翻译不仅保留了原句的句式结构,而且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改变。改进后的译文使用了移就的手法,把原文中修饰“天空”的“冬天”用来修饰“清晨”,这样的改进很明显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读起来也更为顺畅。这种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变换已达到符合目标语语用习惯的例子还很多。比如:
例三:原文:Dexterwalkedthestreetsatnightwhenthedarknesswasdampasrain,wonderingthatsosoon,withsolittledone,somuchofecstasyhadgonefromhim.(F.ScottFitzgerald:“WinterDreams”)
译文:晚上,空气里潮湿的可以滴下水来,德克斯特走在黑沉沉的街上,心里感到惘然:曾几何时,一事未成,多少欢乐已经化为泡影。(蔡慧译)
原文中“黑暗”是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在译文中却用来修饰“街道”,隐喻在原文中的“空气潮湿”这样一个概念也被译者翻译出来。译文创造性的用汉语流畅的方式表达了原文的情感,灵活多变,真切贴人。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译者才能得出如此精确的理解。
三、翻译中艺术论的体现
林语堂(1933)在他的《论翻译》中说:“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黄振定(2000)认为艺术的再造并不限于感性形式的外壳,也包括语言的思想内容、包括情感风格。就这个层面来说,例三中译文的情感再现也可以理解为直观―摹拟即艺术性的翻译操作方式,这体现了翻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性的体现。
例四:原文:Getalivelihood,andthenpractisevirtue.(先谋生而后修身―钱钟书译)
原文是一个祈使句,译文也是一句说教色彩很浓的话,非常有趣的是原文是七个词,译文也是七个词,钱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双语功底,译文浑然天成,不假装饰,出语成章,以地道的汉语充分展现了原文的“神”。
再比如,例五:原文:Wearebutpassingguestsfromwhoknowswhere?Saynotthyhomeishere,
thyhomeisthere.
Itsuitsme―whatI’vegotandwhatI’venot.
Theplumflowersbloomhere,there,andeverywhere.(林语堂)
译文: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张振玉)
译文虽然和原文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是在读到这样高水平的译文的时候,译文给读者一种一份强烈的原创的感觉,其实这种原创性正是深深植根于译者的语感修养。张振玉的译文工整而又韵味十足,可以说是兼具形象和情感,是对语言的情感风格的有效直观和摹拟。
例六: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译文:Toremainwhole,betwested!
Tobecomestraight,letyourselfbebent.
Tobecomefull,behollow.
Betattered,thatyoumayberenewed.
Thosethathavelittle,maygetmore,
Thosethathavemuch,arebutperplexed.(ArthurWaley译)
本例中的老子原文用语凝练,浅显易懂,结构工整,节奏感强。译文中对这些品质一以贯之,结构大体一致,同时细微处富于变化,展现了译者超强的语言功底,对原文的形和情的直观与摹拟十分的到位。
如前文所说,解构―重组和直观―摹拟两种翻译操作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这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例七:原文:SetalongtheblueDanubebeneaththewoodedhillsoftheWienerwald,whichwerestuddedwithyellow-greenvineyards,itwasaplaceofnaturalbeautythatcaptivatedthevisitorandmadetheViennesebelievethatProvidencehadbeenespeciallykindtothem.(WilliamL.Shirer:TheriseandFalloftheThirdReich)
译文:维也纳位于维纳瓦尔得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山坡上到处点缀着黄绿色的葡萄园,这是一个富有天然美景的地方,外来的游客固然为之心醉神迷,维也纳本地人也自以为得天独厚。(董乐山等译)
原文中使用了过去分词词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句式成分比较复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依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原句中的过去分词词组(SetalongtheblueDanubebeneaththewoodedhillsoftheWienerwald)、两个定语从句(whichwerestuddedwithyellow-greenvineyards和thatcaptivatedthevisitorandmadetheViennesebelievethatProvidencehadbeenespeciallykindtothem)分别译成四个小分句,在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汉语规范,读起来也更自然贴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贴切和自然的行文也是源于作者对原文的艺术性再造之功,译文秉承了原文舒缓轻快、富于文采的特点,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