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我们希望能过好人生的每一天,但有太多人抱怨生活枯燥乏味、职场内卷太累。殊不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为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们依然能在平凡岁月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读过此书,我们便更能理解作者所说,命不由己,运势难驭,但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热爱生活,拥抱命运,乐观前行。
-1-
对待命运,不要苛求完美
契诃夫曾借《万尼亚舅舅》剧本里一个人物的嘴宣布:“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容、衣裳、心灵、思想。”
听起来似乎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刘心武看来,可以宣喻美的必要,但不要发表“完美主义宣言”。
那位女士爽朗地回答说:“我喜欢自己的身高,因为这是一个我自然具有的高度,我不想掩饰自己的这一自然状态,并且,我还以自己的这种自然状态而自豪。”
刘心武认为,对于那些先天的、非我们抉择而在我们生命一开始便形成的因素,我们应当心平气和、坦然面对,既不要自卑,也不必自傲。
要追求美,但不要追求完美。这也应是你和我对待命运的态度。
现实生活,我们常常遇到类似“苛求完美”的例子。
比如女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美、不够瘦,为了减肥不择手段甚至危害身心健康;职场上我们总想同周围所有人都搞好关系,于是忙着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而疏于自我提升……
诚然,有上进心、追求更好的人生状态无可厚非,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将自己逼迫太紧,过犹不及。
正如刘心武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一点缺陷有一点遗憾的人生,是有味道的人生;有一点怪异有一点风险的命运,是有意思的命运。
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作者认为,他是生活的审美者。
他启发了我们,即使在最污浊的地方也能找到纯洁的花朵,在最腥臭的角落也能寻到温馨的芬芳,他教会我们发现并把握生活中最实在最琐屑的美,并催赶我们细细品味及时受用。
无论人生如何,一帆风顺或偶有坎坷,不必追求乌托邦,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2-
平凡生活,亦有万千滋味
知名女作家、主持人吴淡如曾说,知道人生并不完美,但生活也可以过得还不错。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理想的生活、完美的人生,可惜现实往往无法尽如人意。
但,生活完美与否,并非全在于一个直观的结果,而在于我们如何经历、如何看待,毕竟,平淡和平凡才是大多数人漫长一生的主旋律。
刘心武在书中提出,“就凡人而言,我仍认为,一定要懂得并善于享受生活。”
有一次,他参加一次远郊旅游,跑了好远的路,耗费了好大的精力,最后见到的新开发的风景点却景色平平,配套乏善可陈,令人大失所望。
然而,在返程中渐近家门时,却忽然发现,离家门不远的树丛中,几簇早红的秋叶在晚风和夕阳中优雅摇曳;几只蜻蜓在草丛中自由飞舞;蒲公英的种子在空中悠悠飘动……
原来,自己家门前就是一片“风景区”。
经过我们自己搜寻、发现的美,更能构成我们人生途程中的一种惊喜。
在刘心武看来,生活的乐趣无尽无穷,犹如永不重复图案的万花筒。
那些“八小时以外”的常见乐趣,或读书、写字、作画陶冶情操,或跑步打球、远足登山、泛舟湖上锻炼身心。年轻人跳舞、观展自然活力满满,年长者饲鸟喂鱼、栽花种树亦能自得其乐。
诚如刘心武所说,生活的乐趣如满山遍野的烂漫野花,只怕你视而不见;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一定非得有多么丰厚的物质基础,只怕你心夯脑笨。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句台词,“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诚实劳动、努力工作的前提下,自自然然地享受单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活,任凭岁月如溪水般汩汩流淌,我们将继续在那也许是平淡无奇也许忽然跌落翻腾的流程中,相依相偎地品尝生活之美。
-3-
逆境当前,要善于自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便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没有人喜欢逆境,但不幸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在一生中完全避开逆境。
当逆境陡降时,刘心武认为首要的一条是承认现实。
因为,接受逆境便是突破逆境的开始。
先坦然接受逆境,才能认真的梳理复盘,检查弱点、反省失误、汲取教训。
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甚至难堪的过程,却也有可能是一次蝶变与新生的转机。
毕竟,危机=危险+机会,危险人人惧怕,机会人人乐得。“危机”是在危险中促使人寻觅把握机会,既惊心动魄,又前景无穷。
关于如何走出逆境,刘心武认为,亲情和友情固然是重要的感情支撑,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自己的钟爱,要自爱,要善于自爱。
比如,当你失恋后处于感情逆境时,不要急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妨试试填补心灵上感情空间的虚无:
去逛逛街,为自己选一件喜欢已久的礼物。
去公园转转,在那被你长久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寻找意外的美感。
去你从未光顾过的街区,漫步于那些你从未钻进去过的小巷,细细体味“人们到处生活”这句话中所包蕴的真谛,从而悟出你的逆境在众生相中其实远非特殊与不可忍受。
卢梭说,逆境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却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人生波诡云谲、难以预料,我们无法得知以后将发生什么,但我们总是可以脚踏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路,为那未知的未来积蓄迎难而上、乘风破浪的力量。
-4-
余生很长,不必焦虑慌张
全民量化焦虑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有人说,不焦虑未来,不恐惧失去,不期待得到,全然投入当下。
刘心武在书中亦提到关于“量化焦虑”的讨论,认为情感、审美、哲思这三个领域是不能量化的。
我们生活在量化的社会大环境当中,便很容易忘记还有非量化的、宝贵的东西。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一个人在精神上能自觉地保持些不必也不可量化的、与数字无关的情愫,那真是一种福气。这样的人多起来,人际交往之间也就不必将一切都加以量化,我们的生命也才会因此获得更高层次的尊严和美感。
比如,在刘心武家中,既有拉胡琴、唱京剧、聊《红楼梦》的内在文化滋养,亦有观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喜剧演出的外界文化积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的滋养和积淀,无论世界怎么阴雨晴雪、焦躁不安,内心总有一些东西得以坚守。
生而为人,我们当然无法做到无欲无求、不计得失。与其沉溺于过分量化带来的焦虑感,不妨试着以实际行动改善现状。
去做一些看似无用、却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吧,或读书运动,或烹饪美食,为自己“开辟”新的爱好,或者重拾儿时兴趣所在,给自己的身心以丰富多样且源源不断的滋养,余生很长,我们不必焦虑慌张。
-5-
道藏《本相经》中讲:“水不渡人,人自渡之。”
古人常以渡河比喻人生,渡人的不是水,而是每个人自己。
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这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愿你我都能以一双明辨之眼、一颗愉悦之心,探索生活无尽真趣,拥抱世界更多好事。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岁月没童话,架子上有书,我读来看看。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