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清水江文书;文书学发展;考释与研究;区域学建构;成果总结;
作者简介:张新民,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11&ZD096)
一、民间文书整理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双创获
合观已出版的《凸洞三村:清至民国一个侗族山乡的经济与社会》《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以清水江流域及天柱文书为中心的研究》《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踪迹: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部研究专书及发表于期刊的百余篇论文,主要涉及文书学、习惯法、生态环境、土地交易、林业生产、木材贸易、经济状况、婚姻关系、民俗特点、家庭史、宗族史、苗疆开辟、社会变迁等多方面的问题,涵盖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文化史等多种学科领域,体现了文献整理与学术探讨双管齐下展开研究的学风。其中如比较清水江文书与徽州文书的异同,寻绎清水江文书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探讨当地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及田赋制度变化的轨迹,分析“股”在较为少见的流通和生活领域中的存在,评述乡村社会出继立嗣和寡妇文化现象,考察民间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突关系与实践难题,深挖王朝政权开辟“苗疆”的策略依据及其目的,从而回应西方“新清史”殖民扩张理论话语主张及叙事方法的桃战等等1;均可从中看到研究题域深刻广泛,论述内容翔实新颖。
二、开拓契约文书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突破的新空间
清水江下游地区保留至今的大量契约文书,主要散存于民间社会各自然村落,多数为乡民私家庋藏文书,分布地域极为宽广,乡民至今视为珍宝。因而整理编纂工作一开始,我们即本着“抢救是根本,整理是关键,公布是核心,研究是归宿”的基本原则,以文书整理及研究工作为中心,一方面推动文书的抢救、保护和搜集工作,深刻影响了地方政府尤其是档案部门的决策行为,扩大了清水江下游地区各县文书的调查和征集范围;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整理、编纂、公布或出版工作,改善了学界必需的史料利用环境,丰富了以扎实史料为立论基础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或即将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契约档案专书。
除归户性特征突出外,其他可举者尚有四点:一是民间性意涵突出;再为历时性线索清楚;三乃契式类型定位准确;四即内容形式多样。加上未打乱其固有村落秩序,严格遵循编年著录叙次原则,故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征也得到了凸显,民族性特征更为独有,汉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轻忽,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较少发现或整理出版大规模契约文书的空白,同时也扩大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研究的空间,增加了观察或认知传统中国完整全貌的边地解读视角和民族文化叙事视野。
天柱民间文书涉及乡民日常生活,从普通人际交往到宗教信仰方方面面的问题,仅经济契约一类即有买、卖、绝卖、永卖、典、当、租、佃、领、赠等多种类型,加以系统化整理编纂之后,即凸显出其全息性特征和内涵,能够揭示出不同的分层经济状况及总体结构模式,判断人的经济抉择行为方式与文化影响因素所发挥的潜在作用,分析人的抉择行为与其背后的社会变化进程的交织互动关系,同时通过不同学者多方面的解读和研究,有效推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发展,改变西南与华南、江南等地区学术研究长期畸轻畸重不平衡的现象,课题研究已出版的三部专书及百余篇论文均可作为明证,名目繁多的学术论文大量引用已出版的《清水江文书系列·天柱文书》亦不难例证。课题成果已经并将持续推动西南史地文化乃至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事业,显然已是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
三、开辟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互考互证的学术新路径
《清水江文书系列·天柱文书》与《天柱文书考释》所收文书,均来自当地各乡镇自然村寨,并按照村属形态与户属形态一一编目。涉及之乡镇村寨为:翁洞镇黄巡村、岑板村、克寨村、翁洞村、大段村;江东乡大坪村、江东村、东坡村;白市镇对江村、地样村、新舟村;高酿镇优洞村、勒洞村、春花村、上花村、地坝村、地良村、木杉村、甘洞村、邦寨村、丰保村;石洞镇摆洞村、冲敏村;竹林乡南头村、竹林乡、梅花村、力木村、高坡村;坌处镇大山村、蒋溪村;渡马乡共和村;兰田镇地锁村;远口镇远洞村;蟠溪乡平岑村。文书类型则有土地买卖契约、土地租佃契约、账簿、税单、家产清单、纳粮执照、诉状、判辞、官府告示、算命书、风水书、清白书、分关书、婚书、休书、过继契约、陪嫁资契、保结书、碑铭、日记、教材稿本等。均非仅以旧钱临时充数,而是深山亲自采铜,多方查考,得之不易;而一旦铸成新钱良币,则举世流通,人人宝爱,学林受益无穷。今观大量期刊成果不断引用《天柱文书》,即不难从中证而知之。至于考释成果,除参考大量古今文献外,更深入乡镇村寨,与乡民村夫交往,向寨老耆旧询谈,得诸田间地头。材料既携带了大量乡间民众原始信息,研究亦为文献与田野互证的结果。
四、乡村族群社会生活的再揭示与再了解
目前课题组已公开出版了《凸洞三村:清至民国一个侗族山乡的经济与社会》《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以清水江流域及天柱文书为中心的研究》《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踪迹: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三部学术专书。大型丛书《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也在筹划编辑中,今年年底便将有六部专著陆续出版问世,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区域研究已呈蒸蒸日上之势。
《清水江区域学文库》的出版,已纳入了孔学堂书局的年度出书计划,根据书局的要求分别报送专家评审,反馈的意见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拟出的著述有《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民间借贷研究》《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晚明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研究》《近500年清水江流域文明发展史研究》《从乡土社会认知传统中国》《在苗疆发现历史》等,均为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多方互动催生出来的学术成果,反映人才队伍形成后持续发展的活泼生机和创新力量。
五、“苗疆”历史的再发现与再认知
与上述专书成果先后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大量原始文书的调查搜访与考释性解读,同时也反复稽考核对各种名目繁多的传世典籍,并结合地缘优势进行田野调查,以典籍、文书、田野三重互证的方法,发表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
民间文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态是多方面的,《清水江文书所见清、民国时期的风水先生:兼与徽州文书的比较》《国家法与习惯法的扞格:以<天柱文书>中的侗族离婚诉讼案为例》《乡俗与国法之争:以〈天柱文书〉中龙映姜、杨翠桃争田案为例》《清至民国清水江流域侗族妇女公益事务探微:以三门塘碑刻为中心》《晚清至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的出继立嗣文化现象:以清水江流域天柱文书为中心》等系列论文,则涉及地方社会礼俗、习惯法、妇女、婚姻、立嗣、家庭、宗族等问题,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乡民日常社会生活的完整图景,反映了族群与族群以及国家与地方之间的长期复杂互动关系,均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家藏文书新资料,乃是开创民族地区学术研究新风气的重要力作。
十分明显,“苗疆”由“化外”进入“化内”的历史进程,客观地看也是“汉”“苗”两种或多种文化不断融突整合的过程,区域内部的聚落或族裔尽管发展程度并不平衡,但在不断开发的历史过程中也逐渐缩小了差距。其中最突出或应该引起注意的,便是无论国家的语言或礼仪标识,也隨着重建的过程不断涌入,并逐渐渗透或影响了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后者已从被征服的部落或土司社会群体,逐渐转化为王朝国家的齐一化编户人口。区域社会的“内地性”与“中国性”特征不断得以强化,“边地性”或“边裔性”标识也随之逐渐淡化并最终化为既往的史迹。
六、区域学理论与实践的再探讨与再建构
1.契约文书类型学研究
2.契约文书与其他地区文书的比较研究
3.鱼鳞册等文书的解读及赋役制度研究
主要利用清水江文书极为突出的归户性特征,结合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乡族宗法制度、宗族传承谱系、家族群体结构关系、分家财产转移过程、家庭财产继承分割方式,探究了侗苗聚落(村寨)社会组织结构形态,了解到析产而不分户的经济制度原因和宗法制度原因,揭示了“诸子均分”原则导致地权占有数量稀薄化或零碎化的真实历史现象,考察了家族共有生活习俗与财产私有观念共同运作的机制原理,区分辨识了共业分股与析产分家的经济比例关系,初步讨论了地权(林权)分化的内部结构运动方式。已有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探讨成果,为未来的突破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商业文书与区域社会经济贸易活动研究
8.诉讼文书及民间习惯法研究
9.文书语汇与方言研究
10.其他综合性研究
信息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