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它并没有过时,仍然生存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
二、历史渊源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
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
(一)年干支推算
①年干公式:(年份-3)÷10看余数
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3)÷12看余数(整除余0,即余12=丑)
2015年干=(2015-3)÷10=余数2,2=乙,故2015年天干为乙;
2015年支=(2015-3)÷12=余数6,6=未,故2015年地支为未;
综上,2015年干支为乙未年。
(二)公元前年干支换算
①公元前年干公式:公元前年干=8-公元前年个位数(个位为9,8-9=-1,加10,-1+10=9=壬)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8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干支
解:前22年干=8-2=6=己,前22年支=12*2-22+8=10=亥,前22年为己亥年;
前155年干=8-5=3=丙,前155年支=12*13-155+8=1+8=9=戌,前155年为丙戌年。
(一)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是中国人民一个古老的发明创造,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六十甲子也指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神的名字。
(二)十二生肖年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四)十二时辰详解
【习题】
1.《核舟记》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手艺人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船,船身上刻着“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父远甫刻”的句子。对这个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A.“天启”是年号
B.“天启”是这位王姓手艺人的雅号
C.“壬戌年”是干支纪年法
D.“壬戌年”是十二生肖中的狗年
【答案】B
【解析】“天启”是年号;壬戌年采用的是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年是十二生肖中的狗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按照传统干支纪年法的推算规则,辛丑年的下一年是()
A.辛卯年
B.甲午年
C.壬癸年
D.壬寅年
【答案】D
【解析】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辛丑年天支“辛”后面是“壬”;地支“丑”后面是“寅”,因此辛丑年后面是壬寅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3.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解析】根据十二生肖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D项乙酉年。
4.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解析】根据天干地支换算,1900年天干=(年份-3)÷10,余数为7,对应的年干是庚;1900年地支=(年份-3)÷12,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是子。
5.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从天干地支纪年法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
A.己未年
B.壬申年
C.癸酉年
D.己卯年
【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根据天干地支换算法,1919年年干=(年份-3)÷10,余数为6,对应的年干是己;1919年地支=(年份-3)÷12,余数为8,对应的地支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