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破解汉阙无名难题的“离合体”方法——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汉阙沈府君为例‖李后强李海龙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汉阙沈府君为例

李后强李海龙

〔关键词〕汉阙;沈府君阙;离合体

〔作者〕李后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610072

李海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成都610072

一、引言

“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

“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1〕。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有资格在墓前建阙。

古代不少诗词中都提到了阙,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据统计,仅《全唐诗》中写到“阙”的古诗就超过了1100首〔2〕。

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表建筑,在中国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被称为“中国汉阙之乡”,相对集中的汉阙有6处7尊,占全国(29处)的两成。由于时隔久远又没有文字记载,很多阙的主人和铭文书写者都无法考证,成为千古之谜。本文采用了查阅史料、实地考察、专家座谈、姓氏源流、地理分析、文字离合、雕刻剖析、还原历史、五行对照、古天文学计算等方法,研究确定了沈府君阙的主人,并演示了“离合体”方法的神奇妙用。

沈府君阙

二、渠县汉阙的研究现状

渠县六处汉阙分别为冯焕阙、沈府君阙、王家坪无铭阙、蒲家湾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和赵家村西无铭阙。其中,冯焕阙、沈府君阙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汉阙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学界关于汉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4〕、历史文化〔5〕、书法、图雕艺术〔6〕等方面〔7〕,对于汉阙的主人及其生平研究很少,目前渠县汉阙中只清楚冯焕阙的主人。

冯焕阙位于渠县土溪乡赵家村,建于东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或稍后一年。冯焕阙原为双阙,现仅存东阙的主阙部分,高4.38米,阙身正面铭文为“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8〕。由于冯绲是后汉名人,被记入历史,顺便把他父亲冯焕的情况也带上一笔,因此冯焕阙的主人就完全清楚了。冯焕生于何年不知,去世于公元121年,东汉巴郡宕渠(今渠县)土溪乡人。自幼勤奋好学,被举孝廉,选入尚书台,从郎中逐步升为尚书侍郎。据《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八》记载,冯绲(?―公元167年),字鸿卿,巴郡宕渠(今渠县)人,幽州刺史冯焕之子,东汉名将。《后汉书》还记载:“帝愍之,赐焕钱十万,以子为郎中。”冯绲早年因帮助父亲洗罪而闻名,历任郎中、郡诸曹史、广汉属国都尉、御史中丞、陇西太守、辽东太守等职。延熹五年(公元162年)拜车骑将军,后因多次受宦官诬陷,最终逊位归家。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冯绲去世,谥号桓侯。冯焕之阙较矮,可能是因为墓、阙、碑都是在他平反昭雪后由他的旧部攒钱所修,以实用为上,故简朴。但冯焕实现了死后回乡安葬的愿望。从冯焕、冯绲简历可知,冯绲的任职至少46年,他的父亲成就了他。

冯焕阙

沈府君阙位于渠县汉碑乡汉亭村燕家场(沈公湾),是渠县汉阙中唯一的双阙,并且铭文完整,但子阙已毁。两阙相距21.62米,均高4.84米。双阙形体基本一致,肯定是一个墓主,皆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组成。阙身正面均有铭文,东阙刻“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详见图1)。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下端镌饕餮。东阙内侧浮刻一青龙,西阙内侧浮雕一白虎。两阙楼四角雕力士,四面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情景及动植物的浮雕。沈府君阙造型古朴、雕刻精巧、状物逼真、形态生动,不仅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而且是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建筑、交通工具及书法、雕塑、绘画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尤其是书法独特,“沈”字肆意运笔之飘逸淋漓,为世罕见,猜测很多。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县令王椿源修建的“护阙亭”,撰有《沈府君神道碑亭记》并立石碑记其事,说沈府君不是大竹人,也不是邻山人。但沈府君是谁?王椿源说“沈君名无可稽”〔9〕,史书没有记载,无从考证。

沈府君阙上的铭文

沈府君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和“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历来被世人纷纷摹拓并广泛流传,收藏者称之为“如得异宝”,说明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铭文笔法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或者说没有先例,但与冯焕阙铭文的字形有相似之处,说明是同一人书写。《舆地纪胜》评价,铭文中之“沈字、道字、丰字,发笔皆长过三四寸许,令字、交字两笔皆长,君字中笔亦长”〔12〕,为诸阙之所未见。清人王椿源《沈府君神道碑亭记》载,唐代张怀瓘曾赞沈阙的书法“腾飞扬波,自晋魏以来所能仿佛也”。这些字就是“标识字”,它告诉后人可以从这些字破解历史密码并揭开谜底。

三、“离合体”的应用研究实例

什么是“离合体”?简单地说就是拆字、猜字谜,把汉字分离再组合成新字。最有名的是“虫二”的典故。泰山和西湖都有“虫二”两字,许多人不解其意。1961年,文学大家郭沫若在“虫二”两字周围画了两笔,“虫二”就变成了“风月”。“风”的繁体字是“風”,“虫二”两个字没有边框,表示“风月无边”的意思,用来形容风景美好,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舒适感。上述拆字的方法就是“离合体”。

曹石珠(2006)认为,“离合,主要指离合汉字,其本质是离合汉字的结构。离合主要包含拆字、并字两种修辞格。〔13〕”简单来说,离合是一种具有一定主观倾向的文字拆合之法。离合姓名,即可理解为对姓、名之汉字进行各种拆分与组合的文字活动,主要用于离合自家的姓名。王利器(1990)认为,也有离合别人姓名的情况〔14〕。在古代尤其是汉代,离合自家的名是一种常见现象。古人著书有不愿直署姓名而隐寓于离合字中的癖好,我国古代许多名著都没有作者,而是后人考证出来的,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最著名的例子是《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也是成都人用“离合体”考证出来的〔15〕。刘咸炘(2009)认为,《华阳国志·序志》末“驷牡骙骙”至“人远乎哉”这一段文字,“文句明而意义模糊,不晓所谓,向来校勘考证者,亦都不言”“细审之,乃知是离合姓名也”,“东汉末多有此体”〔16-17〕。刘咸炘作了如下分析:

“驷牡骙骙,万马龙飞。陶然斯犹,阜会京畿”中的“驷”离“马”存“四”、“陶”离“阝”存“匋”,“四”与“匋”可合为“蜀”字(从隶书别写)。

“麐获西狩,鹿从东麋。郇伯劳之,旬不接辰”中的“麐”(一说作“麏”离“鹿”存“君”,“郇”离“旬”存“阝”,“君”与“阝”这一部首可合为“郡”字。

“尝兹珍嘉,甘心庶几。忠为令德,一行可师”中的“尝”(甞)离“甘”存“尚”,“忠”(中离“一”存“巾”,“尚”与“巾”可合为“常”字。

“璝玮倜傥,贵韬光晖。据中体正,平揖宣尼”中的“璝”离“贵”存“王”,“据”(據)离“手”(“平”当为“手”之误,或因隶而变)存“豦”,“王”与“豦”即合为“璩”字。

“导以礼乐,教洽化齐。木讷刚毅,有威有怀”中的“导”(導),离“寸”(诗中作“木”,亦是隶变之故)存“道”。

“锵锵宫县,磬筦谐谐。金奏石拊,降福孔皆”中的“锵”,离“金”存“将”。

“综括道检,总览幽微。选贤与能,人远乎哉”中的“综”(一说作“揔”),离“怱”存“手”,“选”(選)离“人”存“巽”,“手”与“巽”合为“撰”字。

上面的离合字连通即为“蜀郡常璩道将撰”,《华阳国志》采用“离合体”方法将作者信息隐含在书末。

沈府君阙双阙全貌

刘复生(2001)对《华阳国志》末卷“离合诗”也进行了研究释读,特别指出不同版本的字体可能不同,离合结果也不同,一定要对照原本、繁体字〔18〕。比如“尝兹珍嘉,甘心庶几。忠为令德,一行可师。”上联“尝”繁体为“嘗”,原文当为“甞”字,“嘗”之异体。“甞”离“甘”存“尚”。下联“忠”诸本为“中”字,任乃强(1987)的校注本根据《左传》改为“忠”,不当改〔19〕。“中”离“一”存“巾”,合而为“常”字。又如“导以礼乐,教洽化齐。木讷刚毅,有威有怀”。“导”的繁体为“導”,当离“寸”,存“道”字。刘咸炘(2009)指出,盖隶“寸”有作“木”者。此外,“综括道检,緫览幽微。选贤与能,人远乎哉”。上联“综”,任乃强校注本依嘉庆廖刻本作“综”。《四部丛刊》影印明钱叔宝钞本、明嘉靖蒲州张佳胤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吴琯《古今逸史》本等作“揔”,才是原本。“揔”离“怱”存“扌”。“緫”字疑有误,待考。下联“选”繁体作“選”,当离“辶”存“巽”。刘咸炘(2009)指出,东汉《参同契》以“人吉”为“造”字,以“人”代“辶”。以上二句隐喻“撰”字〔20〕。

刘咸炘(2009)认为,《越绝书》《参同契》作者,自离合姓名,明人发之〔21〕。这就是说,《越绝书》《参同契》两书之离合姓名,是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研究成果。杨慎从《越绝书》中发现隐喻,用离合方法考证出《越绝书》作者为袁康、吴平〔22-23〕。

“离合体”主要流行于东汉魏晋南朝以至唐宋时期。这种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积极意义,但作为历史上的一种文体现象不应被忽略,有可能成为推断某些古籍作者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代久远且很有争议的古籍,因此应该予以重视的〔24-25〕。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路和方法,对沈府君阙文进行了试探性研究。

沈府君阙东阙

四、沈府君阙文的“标识字”

与离合分析

冯焕阙铭文与沈府君阙文的字形,有一脉相承之势。这种伸胳膊抻腿的隶书体被称作“八分书”。有学者认为,冯焕阙文“字体左右舒展,波磜伸张,极尽奇纵盘桓之势,与沈君阙并称”〔26〕。北宋的洪适在《隶释》中指出,《沈府君阙》“此字(沈府君阙)及冯焕、王稚子阙,皆是八分书,张怀瓘所谓‘作威投戟、腾气扬波’者也”〔27〕。

什么是“八分书”?学界众说纷纭,存在很大争议〔28〕,原因在于唐朝以前对“八分书”有不同的表述。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东汉王次仲创造的这种书法技艺,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实际上就是隶书。正因为王次仲创建了“八分法”,中国汉字形态才得以最终确定,并且解决了象形文字与书写之间所有矛盾,同时实现了汉字笔画形态的规范化。但从考古实证来看,“八分书”在战国末期或秦始皇时代就有了,在两汉时期发扬光大,于唐末逐渐消亡。多数学者认为,汉字书写左右对称呈“八”字形态,“八分者,若八字分散”〔29〕。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破解沈府君阙有帮助。沈府君阙文就是八字形态,冯焕阙也是。把“八”字故意放大,吸引读者眼球,就是“标识字”。比如沈府君阙的“沈”“道”“都”“左”等字,“八分”特征十分突出,有笔画出格、有明显长尾现象。本文的研究就是对“标识字”进行离合分析。

沈府君阙西

1.沈府君是哪里人?

沈府君阙西阙

2.沈府君是谁?

五、关于沈府君生卒年月日的

古天文学分析

东汉时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22到26岁。经统计,东汉皇帝之中,仅有刘秀(63岁)、刘协(53岁)和刘庄(47岁)超过40岁,仅占23.08%;另有6人在20岁至39岁之间,占到了46.15%;更有多达4人寿命在20岁以下,占比30.77%。生卒年份可考的东汉13位帝王,平均寿命仅26.71岁,远低于西汉的37.67岁。冯绲去世于公元167年,公元121年任郎中,那时至少20岁,可能活了66岁,算是高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假定沈稚享年在40至70岁之间,再根据古天文学分析其生卒年月日。

1.沈稚的出生年份

先分析沈稚出生于哪年。根据五行和干支,马、凤凰都属于火,马、玄武都属于水,并且马对应“巳午”,中午太阳。“火”对应天干为“丙丁”、对应地支为“寅卯”,“水”对应天干为“壬癸”、对应地支为“子亥”。假定沈稚享年在40岁到70岁之间,并且只能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之间选择合适的年份。

第二种选择。如果以“凤凰”定“年”,那么必须去掉“巳午”,可以在“丙丁、寅卯”中选择。研究发现,其对应的干支只有丙寅、丁卯(分别是公元66年永平九年、公元67年永平十年)和丙寅、丁卯(分别是公元126年永建元年、公元127年永建二年)。因此,沈稚生于公元66年、去世于公元126年可能性较大,享年也是60岁,一个甲子,这是由干支的循环决定的。

第三种选择。如果放宽条件,可以不带“午”也可有“午”,则有干支丁亥(公元27年)、壬寅(公元42年)、癸卯(公元43年)、丙午(公元46年)、壬子(公元52年)、丁巳(公元57年)、癸亥(公元63年)、丙寅(公元66年)、丁卯(公元67年)、丙子(公元76年)、壬午(公元82年)、丁亥(公元87年)、癸巳(公元93年)、壬寅(公元102年)、癸卯(公元103年)、丙午(公元106年)、壬子(公元112年)、丁巳(公元117年)、癸亥(公元123年)、丙寅(公元126年)、丁卯(公元127年)、丙子(公元136年)、壬午(公元142年)、丁亥(公元147年)、癸巳(公元153年)等可供选择。组合太多,就无法确定了,这已经超出古天文学能力范围。因此,只能在前面两种组合中选择。

2.沈稚的生卒月日

研究古代的文化现象必须用“还原法”,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状态去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怀和认知。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天体运行而划分了二十八个星区(民间称为“二十八星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这种方法的起源,从考古看二十八星的说法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共四组,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宿”就是星座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二十八星宿”分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上述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这种方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农业、灾害、宗教、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二十八星宿”是古天文学的基础概念,属于天文科学领域。从古天文可知,月日对应“二十八星宿”,“北屯”表示方位在北,“交趾”表示方位在南。

第一种可能的推测。根据“天人合一”观点,沈稚的出生要从最早的官位“谒者”推断。谒者,古时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就是今天的秘书工作。“谒”即拜见,谒见,“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在北方七宿(北屯)中,“谒者”对应“壁宿”(文书工作、图书库)和“危宿”(从“谒”推测“跪”,“跪”与“危”相通)。那么,沈稚生于壬午年、壁月、危日,即壬午年、亥月、子日,由此得到两种可能:一是公元82年11月13日,二是公元82年11月25日。

根据“天人合一”观点和天干地支对应关系,沈稚卒日可从官位“新丰令”推断。在南方七宿,“新丰令”对应的星宿是“柳宿”(斧头、一棵树)和“轸宿”(独轮车、朱雀尾巴),因此沈稚卒于壬午年柳月轸日,即壬午年、午月、巳日,由此得到三种可能:一是公元142年6月13日,二是公元142年6月25日,三是公元142年7月7日。

第二种可能的推测。方法与上述第一种相同,只是不考虑“午”字只从丙子、丙寅推演生卒年月日。从“谒者”推测沈稚生于丙子年、危月、牛日,即丙子年、子月、丑日,由此得到两种可能:一是公元76年12月15日,二是公元76年12月27日。从“新丰令”推测沈稚卒于丙寅年、柳月、鬼日,即丙寅年、午月、未日,得到两种可能:一是公元126年6月15日,二是公元126年6月27日。

六、结果与讨论

本文提供了研究汉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思路,并没有给出完全彻底的定论,许多问题还要深入讨论,有的推论不一定正确。

沈府君阙文的八分长尾字是“标识字”,故意在字形上留下特记,在字里留下密码,供后人破解。“沈”“道”二字拖尾特别长,暗指“沈稚自己说”。沈稚是渠县人也是大竹人,大竹“沈氏家谱”应该加上东汉永昌太守“沈稚”大名。渠县不但是“中国汉阙之乡”,更是“汉代太守之乡”,仅在东汉就诞生了5位太守。每一座汉阙都是一位名人的归宿,有铭文的汉阙可以用“离合法”探索墓主姓名,没有铭文的可以从地理方位和石阙雕刻图画找到线索,更多的还要依靠古天文学知识。达州市渠县还有赵家村东西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蒲家湾无铭阙等,国内其他地方无铭阙也不少,因此需要揭示的谜底还很多。

渠县沈府君阙所在地过去叫“沈公湾”,可能是沈稚的出生地。在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分宕渠县(渠县)东部设大竹县,县城在今渠县汉碑乡沈府君阙南500米处燕家场(沈公湾),属蓬州。公元1849年渠县县令王椿源说沈府君不是大竹人,也不是邻山人,可能不对。在秦朝郡县制下,今达州市大竹县一带属宕渠县。东汉末年,该地区属于巴西郡。公元618年废宕渠郡,设渠州,又分邻水,垫江增设邻山、盐泉(大竹)二县,四县同属邻州。邻山县城仍设在金城,盐泉县城在今童家镇境内。北宋建立后,大竹曾被并入邻山县。公元1133年复置大竹县,属渠州。公元1283年,邻山、邻水并入大竹。所以,说沈府君是大竹人、邻山人也是可以的,县令王椿源说的也许错了。

梓潼县李公阙(梓潼县普查办供图)

芦山县樊敏碑与樊敏碑阙(乐正强摄)

本文通过查阅《越南历史》〔36〕《红河县志》〔37〕,没有发现沈稚的记载。查阅《大竹县志》和《沈氏家谱》,沈稚出生地应该在渠县沈公湾。实地调研,发现沈公湾现在没有沈姓了,但附近的大竹县童家镇等地沈姓很多,据当地人介绍,这些沈姓人几乎都是从渠县燕家场迁徙而来的,推论得到了部分印证。大竹沈姓有的是从“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又主要来自湖北孝感等地。历史上沈氏名人很多,当代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但没有把“沈府君”收入家谱,实为遗憾,原因可能是名字不清楚。《渠县志》(四)写道:“按照《华阳国志》(益郡志),永昌郡太守蜀郡郑纯、常元、巴郡沈稚、黎彪,此沈稚或即交趾都尉沈君。盖云南永昌府,去交趾为近。意者,由永昌太守移官其地耳。存疑待考。〔38〕”本文应用“离合体”“还原法”“八分书”和五行学、古天文学、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试探了“存疑待考”的沈府君之谜,确认《渠县志》(民国版)猜测基本可信,但最终的结论还待考古发掘。

雅安高颐阙(戴国宏摄)

蔡艳秋、张永祥、汤忆玲参与了本文的讨论,任新建介绍了刘咸炘“离合法”、唐希鹏提供了古代天文学演算数据,王诤、王飞、郝玲玲、戴连渠、肖仁杰等提供了实地调研和资料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2〕〔9〕〔10〕〔11〕戴连渠,戴馥霜.渠县汉阙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21:107—126.

〔3〕王建纬.渠县汉阙[J].四川文物,1987,(03)

〔4〕张博.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性及其当代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5〕刘自兵,戴天柱.巴蜀汉阙的历史文化考察[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张菊.四川渠县汉阙雕刻图形探析[J],艺术科技,2017,(06).

〔7〕侯忠明.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8〕高文.中国汉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20—30.

〔12〕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10—50.

〔13〕曹石珠.汉字修辞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6:156.

〔14〕王利器.王利器论学杂著[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22.

〔15〕熊锐.横剖之史:刘咸炘论《华阳国志》[J].中国地方志,2018,(03)

〔16〕刘咸炘.推十书(增补全本·戊辑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15—716.

〔17〕〔20〕〔21〕〔32〕刘咸炘.推十书(增补全本·丙辑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15—716.

〔18〕刘复生.《华阳国志》末卷“离合诗”的释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19〕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

〔22〕杨慎.升庵全集(卷10)·跋越绝,万有文库(第二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11.

〔23〕李步嘉.《越绝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2—243,289.

〔24〕卢文弨(著),王文锦(点校).抱经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7.

〔25〕李步嘉(校释).越绝书校释,附录三:古代学者对越绝书的评议(清代部分)[M].北京:中华书局,2013:449。

〔26〕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5.

〔27〕洪适.隶释(四库全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94.〔28〕〔29〕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一世纪书法研究丛书之历史文脉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71—172.

〔30〕〔33〕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修订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58—76.

〔31〕〔34〕宣世涛(纂修),保山市委史志委、保山学院(编).康熙永昌府志(点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26—27.

〔35〕方国瑜(主编),沙必璐(点校、主编),保山市隆阳区史志委(点校).保山县志稿(点校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20.

〔36〕余富兆.越南历史[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256.

〔37〕云南省红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红河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91:18.

〔38〕杨维中(修),钟正懋等(纂).渠县志(民国版)[M].四川省渠县志编辑室校印,1984:275.

(原载《中国西部》杂志2022年第1期)

作者:李后强李海龙

原标题:《【历史文化】破解汉阙无名难题的“离合体”方法——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汉阙沈府君为例‖李后强李海龙》

THE END
1.历经沧桑古代朝代变化之谜与口诀解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历过无数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生不息,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往往难以记忆,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手段——古代朝代顺序口诀。 首https://www.xqxhybz.cn/mao-yi-yu-jing-ji/875439.html
2.时光长河中国朝代历史的纵横交错时光长河:中国朝代历史的纵横交错 在遥远的古老国度中,有一段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它以千年的沧桑变迁,书写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些画卷中的每一个笔触,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风雨历程。而这幅最宏大的历史画卷,便是中国朝代史,它以丰富多彩的色彩和深邃精妙的https://www.hqoeplrezt.cn/jun-shi-yu-zhan-zheng/465930.html
3.终于有人把出生年月五行自查表整理出来了,赶紧收藏起来吧!付费内容精选 更多 赤裸女尸:被肢解女尸背后的隐秘,体内没有发现男性DNA ¥4403人已购 我资助的女大学生是个白眼狼 ¥4163人已购 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从小混混成为上海教父的发家史 ¥650人已购 打开网易新闻体验更佳 分享 热搜 考场回应驾考安全员将学员按地上打 足协裁判管理部原部长谭海获刑6https://m.163.com/dy/article/JJ4BNA1J0553VFLH.html
4.各朝代服装颜色与五行的对照· 战国时思想家 邹衍 ,更排出五行顺序: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德始终。 ·木火土金水 五色是青红黄白黑; 五方是东南中西北; (木属东方颜色为青色 火属南方颜色为红色 金属西方颜色为白色 水属北方颜色为黑色 土在中央颜色为黄色。) https://m.douban.com/note/332022285/
5.五行生克与朝代更迭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周朝。远古朝代的更替,开创了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后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后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关系也多为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 汉水漂秦木 在五行理论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为木的秦朝。其实周朝被五行属木的朝代取代,从“春秋五霸”中,就https://www.jianshu.com/p/9164c0ba09e6
6.五行相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面是汉至宋的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南方社会安定 C. 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交融加强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取一粒浸软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f2e3d97b53634ab5a2ed5337419a7096.html?fm=bdfccbc9b63e47dfbe18369e29385352a6
7.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浏览量:233次 难度系数: 解答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添加考点 试题解析 A 土生金,木克土。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http://zujuan.ks5u.com/home.aspx?mod=home&ac=show&op=paper&pID=1327386
8.2023兔年最新生男生女清宫表,查看大清图时需要注意清宫图谣言是清宫时期流传下来的预测生男生女表。它源于《周易》,是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掌管各个朝代大内的太监。是皇亲国戚用的,后来慢慢漂流到民间。本生男生女 清宫表中的1~12代表怀孕的月份,18~45代表女性的年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生男生女 清宫表是以虚拟年龄为基础计https://www.born123.com/article/e9c76d85399d3399079d.html
9.中国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五行!而朝代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则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五行属性,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通过了解五行与朝代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https://www.meipian.cn/57pc4ai9
10.中国古代史上各朝代的五行属性是什么齐国人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按他的说法,皇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后来秦始皇就采用这个说法,把秦朝定位水德。 这种学说把王朝的更替和五行作荒谬的比附,说成是无限循环的。既是神学,https://www.zupu.cn/zhishi/416661.html
11.国学常识100题,看你能答对几题!51开心Go阅读网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https://www.51kxg.com/index.php/archives/5144
12.袁天罡称骨歌(男女命)全文及详解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 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9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