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五行的说法,很多人援引《尚书-周书-洪范》里的说法。这种说法据说是为最早的关于五行的说法。然而,我们注意到,《尚书》里的五行说法非常简单:“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的信息很少。只有五行的名称,五行的简单的解释。儒家文献里的这种说法是否是正宗的道教文献中的理解呢?我们先保持质疑而不否定的态度好了。之前说过我们要到《道藏》里寻找源头,那么作为源头的文献,应该是有一定特征的。首先,内容必然要探讨五行,其次应该内容丰富、逻辑自洽、整齐规范。这种文献,可能是一篇,也可能是多篇。那么,我们来找找看,是否有这种文献来满足以上的要求。翻开《正统道藏》第一卷,第一个满足以上要求的是页码位于1-775到798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先说问题,关于五行,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五行所指为何?紧接着,第二,五行本身是怎么来的。(注意,此问题并非是指“五行”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道藏里对五行的解释又是如何的呢?上述18种(地3天8人5物2)对五行所指的看法又到底怎么回事呢?
据楼主的初步梳理,《道藏》“一类文献”的内在思维方式,或者说《道藏》全本的核心内容是:两个字:“一”和“化”。两个字过于简略,那么展开来,用几句口诀即可概括《道藏》核心内容:“一”化“三”,“三”化“九”,“九”化“三十六”。。。“一”化“二”,“二”化“五”,“五”化“二十八”。。。。。。当然还有好几句口诀,然而这两句口诀已经够折腾很久了,所以暂不提。这几句口诀可以合在一起并为一句,然而中间有些冲突和不确定,所以暂不合。“一”可以“化”出无数的存在,并且,“一”本身也不是最初的起点。“一”之前的,我称之为玄学;“一”之后的,我称之为“科学”。“一”本身,处于二者之间,既可以算玄学,也可以算科学,因其是玄学的终点,科学的起点。“一”和“化”,及其展开即几句口诀,是我对《道藏》的核心即“一类文献”的思维方式的梳理,以及核心内容的总结。
3.五行与四季、四时之间的关系五行配五方没什么问题,但是五行与四季、四时匹配就麻烦了。这个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了。已有文献大约分五种看法:第一种,木、火、金、水分别匹配春、夏、秋、冬;土配四时,或云土王四季,不区分具体日期。第二种,木、火、金、水分别匹配春、夏、秋、冬;土不配季节。第三种,木、火、金、水分别匹配春、夏、秋、冬;土配季夏、长夏。第四种,木、火、金、水分别匹配春、夏、秋、冬;土游走而配。第五种,木、火、金、水分别匹配春、夏、秋、冬的前72天,后18天由土支配;从以上看出,文献各有说法,又都有出处。显然,对文献的整理本身不能区分谁对谁错。这条路走不通。当然,我们也先不否定,作为假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