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24内蒙古
本文均来自陆致极的八字命理学基础教程,仅作了繁转简,方便学习。
这里,首先要把占卜和命理区分开来。
中国古代的占卜,主要是龟卜和蓍占。我们远古的先人,认为龟甲或蓍草【注:龟是长寿之物,古人认为它能通神。至于蓍草,《周易·系辞上》说:「蓍之德,圆而神。」古人以为蓍千岁生三百茎,有圆而神的美德,所以把它作为《易》筮的最为理想的运算工具。】是具有灵性的东西。于是,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比如,用火灼烧龟甲,察看它们的裂纹,或者按序反复排列蓍草,最后记录它的数列,去捕捉自然界的微兆,由此对未来做出预测。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龟卜存在的直接考古证据;蓍占则记录于博大精深的经典《易经》之中。显然,占卜者是预设了自然界中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它决定了人间的祸福吉凶。龟甲或蓍草,是连接人和超自然力量(或神灵)的中介。通过观察龟甲或蓍草留下的征兆,来解读老天爷的意志。显而易见,占卜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的色彩。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
命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就是自然界;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说,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这是东方先哲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解答。命理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的。
那么,命理学是如何认识「天」的呢?这里就要谈到中国古代的「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
在古代先哲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注:庄子(约前369-前286),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就明确地指出:「通天下一气耳。」【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通天下一无耳。」】
所谓气,是指一种极其精微的原始物质。它是构成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既不是虚幻的,也不是完全在人的感觉之外。对于气的存在形式,古人透过肉眼视野所见,把它们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悬散弥漫、活跃多变的状态而存在,它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肉眼难以看到,被称为「无形」;另一种则以相对稳定的凝聚状态而存在,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则称为「有形」(或「形质」)。这两种状态之间,不仅没有不可通越的鸿沟,而且随时处于相互转化之中。无形之气可以凝聚为有质之形,有形之质又可以化生为无形之气,所以「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注:(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阴阳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而运动变化的根源,则来自于气自身固有的阳和阴两个方面的力量。
「阴阳」最初的含义很简单,朝向日光的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是战国初期的道家学派,把阴阳带进了哲学的殿堂。道家在解释万物的演化过程时,把未分阴阳的混沌世界看作是「一」。于是,「一生二」,便有了天地之分,有了阴阳之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翻归于两个方面:阳和阴。阴阳成了相互联系的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具体说,阳气和阴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它们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气分为阴阳,阴阳又统一于气。故所谓「一物两体,气也」。【注:(宋)张载:《正蒙·参两》。】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正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着。
图1.1太极图
最能反映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是古代易学中的太极图。圆中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它生动地表明阴阳是互抱的。负阴而抱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然而,阳中又有至阳,阴中尚有至阴。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于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最能象征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太极图。
五行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注:(宋)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这是说,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它最初是指人们日用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资材。【见于先秦早期文献《洪范》。】「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也就是五种物质的内在属性和外在状态。
五行:木、火、土、金、水
当我们的古人将——「气」看作是宇宙的最基本元素以后,五行就被用来描写五种「气」的状态和性质。或者说,古人用五行五类物质独特的抽象特征,来归纳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并且以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相生」、「相克」以及制化关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紧及协调平衡。
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用图1.2来表述。
从图中可以看到,任何两行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从相生关系看:
木→火→土→金→水→木……
任何一行都可以促进、帮助、滋生另一行,但同时它自己又受着另外一行的促进、帮助和滋生。正是生生不息,自然界充满了生气。
从相克关系看:
水→火→金→木→土→水……
任何一行都可以限制、约束、克制另一行,但同时它自己也被另外一行所限制、约束和克制。通过制约,自然界就维持了某种平衡。
图1.2五行生克关系图
(实线表示「相生」关系,虚线表示「相克」关系)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五行的循环圏中,生和克的方式是:「比相生而间相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五行按其次序是:木、火、土、金、水。它们逐次相生,因此是比相生。而五行相克的情况是:木克土,中间隔火;土克水,中间隔金;水克火,中间隔木;火克金,中间隔土;金克木,中间隔水。所以就是「间相胜」了。
简而言之,五行是由阴阳二气化生出来的。「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清)李光地等辑:《御纂性理精义·卷一》。】显然,由气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维持了自然界整体的动态平衡。
所以,「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注:(元)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间性理》】也就是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和五行都是气的运动变化。
就这样,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阴阳——五行」的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
命理学:命和运
有了「气——阴阳——五行」的认识框架,「天」就可能得到比较具体的刻画了。也就是说,字宙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状态又可以通过阴阳的消长、五行的流行来予以认识和描写。
接着,要谈到「人」。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注:《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注:《灵枢·岁露》。】在我们先哲的眼里,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实体,存在于天地之间,跟天地是息息相通的。天地是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
既然人是宇宙的产物,生存在宇宙中,他必然要受到自然运行规律的影响和制约。那么,是否可以设想:从人出生时候的宇宙状态出发,去揭示它对人的生命以及生命过程的影响呢?或者说,在人出生的时刻,当时的宇宙状态是否就给他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印记」呢?
具体来说,命理学把跟人出生时对应的宇宙状态的片刻看作是人的先天禀赋,把它称之为「命」。换言之,人的「命」,就是他出生当时的特定的宇宙状态。既然出生时的宇宙状态固结为「命」,命理学就有了十分具体的研究对象和探求的起点,它尝试根据这个固结状态所透露的「信息」,去揭示人先天所具有的生命特征。
当然,宇宙的运动永不停息。它是按照本身具有的法则不间断地朝前运动着的。于是,相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固结状态的「命」,那个仍在不断流变的宇宙状态,就成了这个「命」的外部环境或后天环境。命理学把这个流变的外部环境称之为「运」。
所以,从传统命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命运,究其根本,就是一个固结了的特定宇宙状态,在不断变化的宇宙状态中的遭遇。命理学就是应用阴阳五行原理来描写、并进而预测这样的遭遇。
这里谈到「命运」两个字,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它是由「命」和「运」两个部分组成的。
命————出生时所对应的宇宙状态
运————命的外部环境——不断流变的宇宙状态
打个比喻,命,好比是一辆新车,它的质量规格在它出厂时已经被确定了。它出厂时的合格证书和使用手册已经规定了它的性质和功能。运,好比是道车要行驶的路。质量好的车,又奔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它优越的性能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自然风驰电掣,意气风发;即使是质量低劣的车,在平坦的路上,至少也能持续平稳地行驶。若是开到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高质量的车也失去了它的速度,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低质量的车,只能受尽颠簸,备尝艰辛了。
可见「命」和「运」都很重要。命是根据,运是环境;命是内因,运是条件。命理学就是通过探讨「命」和「运」的相互作用,来揭示和展现一个人丰富多彩的人生起伏轨迹。
具体来说,传统命理学是用天干地支符号——年、月、日、时四组干支称为「四柱」,或八个字(八字结构)即「八字」——来标记「命」,因此,传统命理学也称为「四柱预测学」或「八字命理学」,俗称推「四柱」,或算「八字」。
显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气——阴阳——五行」的认识框架,为命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石和认识手段。由于天人合一,天人交融,自然被人化了,而人则被物化了。自然充满了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又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自然事物,交融在自然之中,这是八字命理学运思方面的重要特点。
方法论:黑箱理论
八字命理学是怎样演释的呢?
如果说传统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一种「不打开黑箱」研究人体系统的方法,即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研究有关人体内部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那么,同样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沃土上的命理学,走的也是类似的探究道路。
图1.3对应关系
图1.4黑箱
但是,当输入某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及时辰,它可以输出关于这个人的人生历程的某种近似的「描写和预测」。能做出这种描写和预测,就是这个黑箱所具备的功能。因为的确存在有观察得到的某种对应关系存在。命理研究者就是在这种观察到的对应关系基础上,尝试去揭示这个黑箱的功能,去构建或模拟它的操作系统的。前文讨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的认识手段,为模拟这个黑箱的功能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可以说,中国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是构建这个黑箱,使其具有描写和预测功能的历史。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这个历史到今天还远没有结束。
多视角的分析
命理学,说到底,是一种对「黑箱」的探究,这就决定了它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物质现象。这些物质现象是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因此,实验室、实验结果和逻辑推理,对它们非常重要。而命理学所面对的是一个「黑箱」,只能从功能上去「猜测」这个黑箱的机制。而且,它要描写的范围又太大、太宽泛,几乎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从现代科学的学科领域来讲,它涉及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因此,它不可能用一次性「猜谜」的追踪,就可以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或者说,它不可能通过一个观察角度,来全面地洞察道个黑箱的全部功能。它只能依靠全方位的、从不同的角度,通过揭示这个黑箱不同方面的功能,使其能最大程度上完成描写和预测的任务。
事实也是如此。从命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至少形成过以下不同的研究视角:
图1.5多视角的分析
在图中,我们罗列了一些重要的视角,比如早期出现的神煞系统、刑冲会合系统,命理学成熟时期形成的强弱分析、调候分析、格局分析、形象分析等。我们会在本书以下的章节中,逐一接触和展现道些不同的研究视角,介绍它们具体的剖析方法。
由于命理学一直存身于俗文化中,缺乏系统的学术性研究。而江湖算命,常常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正因为如此,不少学了多年命理的人仍摸不着头脑,常有「易学难精」的感叹。笔者接触命理已有四十余年,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陷入了不同视角探求的迷魂阵里,分不清东南西北。常常是好像有所领悟,忽然又如坠云雾,有失之交臂之感。
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中国传统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它重亲实用,而轻视理论建构;重视领悟和顿悟,而轻视客观的理性分析,忽视概念和逻辑推理。同一个术语,比如「格局」、「用神」,常常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让接受现代教育的人确实很难掌握。有鉴于此,在本书中,笔者将自己多年的领悟和论命经验贡献给读者,以「多视角」的剖析方法来组织学习的进程。这是本书不同于前贤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个伟大的假说
说到「假说」,就不能不谈所谓的「科学」问题。因为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往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科学」来责难命理研究,认为它是「迷信」,是「伪科学」。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命理是如何具体运作的。况且我们头脑中的「科学」,大多还是五四运动时候从西方请来的「赛先生」(科学)。事实上,从上世纪初到现在,西方学术界对「科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西方,从牛顿时代开始,科学作为独立的领域,从哲学中分离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物理学革命为起点,自然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于是产生了对科学认识的逻辑实证主义。他们主张证实原则。只有属于逻辑和纯数学的命题,或者属于可由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属于科学的范畴。因为只有这两类命题,才具有「真」或「假」的特征。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遭到了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的激烈批评,他用「证伪原则」替代「证实原则」。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经验上的归纳总是不完全的。
接着,六十年代出现了库恩的科学历史主义。这就是著名的「范式」和「科学革命」的理论。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家集团)共有的信念。在理论和方法上,就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模型和框架,科学进步的实质是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换过程。因此,只有具体运用范式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而「范式」产生的原因,只能从社会心理和社会历史中去寻找。
到了1981年,西方又出现了「后现代科学」这个术语。接着,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思潮。这是一种对科学的反思,结果把科学主义推到了受批判的位置。所谓科学主义,就是科学成了一种信仰。它认为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最具权威性。它否认了人文精神的价值,是一种科学作用万能论。对科学主义的反思,无疑是一股令人清醒的风,让人们从西方中心论的传统见解中解放出来。
显然,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充满了争议,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对照一下现存的八字理论。自然,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毋庸讳言,有迷雾,有糟粕,确实沉淀了许多封建的迷信的观念;但也应当看到,其中也洋溢着我们先人的理性探索精神。
有感于此,我在《命运的求索》(2014年)一书中写道:
如果我们珍惜这个伟大的假说,我以为,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命理学过去近两千年的探索和发展,可以说,是对这个伟大发现的实证。它已经积累了许多东西。但是,由于探索工具的局限,它无法完成这个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现在正是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手段,对它进行「新一轮」实证的时候了。
希望本书的读者一起来参加这个十分有意义的「实证」,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朵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