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雅安市高三〃零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
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既往《周易》的研究多从
哲学维度入手,对其阴阳辩证的思想进行阐述,人们或将其视为卜
筮之书,而无视其精深的哲学表达,或将其视为儒家经典,而将其
思想体系的阐释局限于儒学视角。正是由于上述观点对《周易》多
《周易》对于人性的表达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社会治理理念,梳理
其思想内涵中的“德治”与“法治”社会治理理论架构,进而为构
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智慧支持。
《周易》所提倡的思想主线在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
治,盖取诸乾坤”,这意味着《周易》的治理思想是以天道为核心。
《周易》的天道理念从根源上而言,既脱胎于传统筮法体系又有所
突破,其对天道的定义趋向于“易与天地准”,这种认知包含两个
层次:其一是突出天道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客观约束;其二则是强
调了天道的可知性。由此出发,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本
质上在于谋求天道与人道相互之间的契合,通过对天道自然的认知
以及契合于天道的行为,最终实现天人之间的和谐。由于这种契合
的前提在于天道之客观性与可知性,由此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
的根本在于认知与顺应天道,而非力图改造天道自然。
《周易》的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影响较为深刻,但整体而言,
儒家与《周易》所秉持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先秦儒家在伦理上重
视性善,进而强调德性教化之贡献,据此形成了“德治”的治世理
念。与其迥然不同的法家在伦理上重视性恶,强调严刑峻法之约束,
据此形成了“法治”的治世理念。《周易》虽言性善,但其不同于
儒家之处在于,其指引性善的方略是“德治”与“法治”相综合的
一条路径。与儒家相比,《周易》更重视规则,特别是在君子与小
人的区别上,儒家对此的表述是以德分之,《周易》则是以位定之。
与法家相比,《周易》将“善”视为人性之本源,即人之为善乃至
于最终成就善,根源在于人有向善之本能,这种本能不仅使得人区
别于禽兽,更使得其在建立社会规则的过程中,同时注重了扬善与
止恶两个维度。因此在《周易》视域下的圣人,既注重“理财正辞”
进而导人向善,亦强调“禁民为非”进而防微杜渐。
《周易》主张的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性善论。其理论有以下几个
关键点:其一是人性的源头来自上天,上天赋予人与万物相同的善;
其二是人性虽本善,但却必须通过后天方可觉醒成就实然意义上的
善。正是由于这种善的天赋外来,使得《周易》对自我的自觉表达
呈现出一种以学习感悟为主的方式。人之自觉的路径定义虽并不唯
一,但其源头却是一致的,即“继之者善”。这种自觉以“穷理尽
性”为前提。穷理强调对客观自然环境的充分认知与准确把握,尽
性强调对内心自觉的全面觉悟与合理表达。
整体而言,《周易》的治世思想分为“治天”、“治人”与“治
心”三个层次,不仅探究了不同层次之下“自我”概念的多维呈现,
更重要的在于立体展示中华文明视域下的宇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可以说只有正确把握了《周易》的治世思想,方可谓知《周易》。
(摘编自刘震《〈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既往的研究对《周易》都有误解,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周易》
的思想体系、治理理念、理论架构。
B.《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以天道为核心,谋求天道契合于人
道,最终实现天人之间的和谐。
C.虽然《周易》的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影响较为深刻,但儒
家与《周易》的观念完全不同。
D.《周易》认为人性的“善”依赖外在源头,人可以通过后天
的学习感悟,自觉地唤醒内心的善。
文论证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心”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论证透彻,具有说服力。
性恶、德治和法治来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的天道理念强调了天道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由此推
断,我们可以有效认识天道。
B.法家主张“法治”,在伦理上重视性恶,强调严刑峻法之约
束,比《周易》更重视规则。
C.人之向善是天赋,但必须通过觉醒方能成就,因此既要注重
导人向善,也要防微杜渐。
D.正确把握《周易》的治世思想可以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
体系提供智慧支持。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谈美》中,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朱光潜所说的“免俗”
的观点,也就是培养“美感修养”的问题。他提出“免俗”,即是
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
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
“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这样看来,朱
光潜的“免俗”与我们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是相通的,“美感的培
养”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那么美感如何培养?他提出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或者说,
“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朱光潜用了一
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公园里有一棵古松,可能每个人对它的“知觉”
是不一样的。木材商可能注意掂量这棵树的木料能做什么用场,卖
多少钱。这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可能思量这棵树应当归到
什么类什么科,为何它能生长这么长久,等等。这是“科学的态度
这两种“态度”都不涉及美。但如果我们聚精会神地忘我地观赏古
松苍翠的颜色,盘龙的姿势,仿佛能感受那昂然高举的气概。这就
是“美感的态度”。朱光潜认为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
用的态度”当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美感的态度”则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功能不一样。但“审美的
态度”一般人最为缺少,所以生活忙忙碌碌,会觉得没有“味道”。
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虽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却可以“免
俗”,可以净化心灵。至于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超越和
玩味,在审美过程中求得“直觉”和“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
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感活动“无
所为而为”的特点,说明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基本生理、
生活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朱光潜用了更多的篇幅谈论审美活动中常常遇到的现象
和规律。比如他探讨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问题,指出人们在欣
赏事物时普遍有“围城”心态,认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又比如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
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朱光潜把这种移情的现
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
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所以世
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此外,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用“希腊女神的雕像
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生动的比喻,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
感觉,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当我们感觉到高
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美感不是
普通的感官刺激,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
于欣赏对象当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读了这样的解
说,我们也许就会反思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区分审美与刺激的不同
层面。
最后,《谈美》的末篇《慢慢走,欣赏啊!》,其中说的是“人
生的艺术化”问题,朱光潜在这里表达出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人
(摘选自必修四《谈美》“作品导读”)
()
A.朱光潜先生“免俗”的观点提出超越物欲,寄植精神,也可
以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B.“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需要逐渐养成,是因为与
“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各自功能不同。
C.“宇宙的人情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外物有了
人的情感,客观世界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D.“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喻形象地区别
了快感与美感,表明快感是直觉的感观刺激。
A.导读部分将作品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摘录、整合,提到关键概
念时用了引号,使渎者能大体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
B.朱光潜认为“审美的态度”注意力在事物本身的实用,心理
活动是直觉的,是“聚精会神地忘我地观赏”。
C.《谈美》通过举例子将美学理论讲得浅显易懂,比如以不同
的人对公园里古松的“知觉”说明“美感”是态度问题。
D.《谈美》善用比较帮助读者理解和区别概念,如“实用的态
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美感和快感。
6围绕“那么美感如何培养?",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文本一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
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
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
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
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
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
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
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庠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
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
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
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
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
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
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
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
有一道一道螺蝴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
看见邻村的孩子求而,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
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
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
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
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
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
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
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
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
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
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
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
昆明的街上。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
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
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
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叫崎啪
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
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
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c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又。
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
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选自《汪曾棋短篇集》)
文本二
我们翻开汪曾祺的集子,有些故事很难说它是一篇小说还是一
写,对地方民俗人事的介绍,都实实在在有着散文的韵味。他的小
说与散文分界不明显,主要偏向小说的散文化。
(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一项是()
A.开篇写了昆明地区气候特点,“栽秧时节”间歇式下雨,空
气是潮湿,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
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吩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
黑亮的,表达了人们得雨后的喜悦与希望。
C.孩子们衣着褴褛污脏,没有读过书,大人“利用孩子求雨”,
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
D.因为“不缺雨”而“不预备龙骨水车”,用犀斗浇水育苗,
小孩祈雨等,都具有地方特色。
8.《求雨》记叙了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这样写有什
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
本一对此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俭,字士廉,以字显,齐清河王岳之孙,父励乐安王,入隋
为沈州刺史。士廉敏惠有度量状貌若画观书一见辄诵敏于占对。仁
寿中,举文才甲科,补治礼郎。斛斯政①奔高丽,坐与善,贬为珠
莺主簿,以母老不可居瘴疡地,乃留妻鲜于奉养而行。
会世大乱,京师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书佐。时钦州俚帅
宁长真以兵侵交趾,和惧,欲出迎,士廉曰:“长真兵虽多,县军
远客,势不得久,城中胜兵尚可战,奈何受制于人?”和因命为行
军司马,逆击破之。
高祖遣使徇岭南,武德五年与和来降,于是秦王领雍州牧,荐
士廉为治中,亲重之。
进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畏鬼而恶疾,虽父母病皆委去,望
舍投饵哺之,昆弟不相假财。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
为变。又引诸生讲授经艺,学校复兴。秦时李冰导汶江水灌田,濒
水者顷千金,民相侵冒。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
饶。
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
人地无不当者。高祖崩,摄司空,营山陵;加特进,迁尚书右仆射。
士廉三世居此官,世荣其贵。
有疾,帝即所舍问之。贞观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为流涕,
卒年七十一。又欲临吊,房玄龄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帝曰:
“朕有旧故姻威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即从数百骑出。长
孙无忌伏马前,陈士廉遗言,乞不临丧,帝犹不许,无忌至流涕,
乃还入东苑,南向哭。诏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陪葬昭陵。
方寒食,敕尚宫以食四举往祭,帝自为文。丧出横桥,又登城西北
楼望哭以过丧。高宗即位,加赠太尉,配享太宗庙廷。
(节选自《新唐书高窦》)
注:①斛斯政(?-614年),复姓斛斯,司州洛阳(今河南洛
阳市)人,鲜卑族,隋朝政治人物。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廉敏惠A有度量B状C貌若画D观书E一见F辄诵G敏H
于占对
是()
A.县军远客,文中指宁长真军队远道而来,孤军深入而缺乏后
援,是不能持久的不利条件。
B.受制于人,意为被人控制,《师说》中“不拘于时”表示被
时俗所拘束,两者结构相同。
C.裁鉴,有鉴识人才之意,文中“雅负裁鉴”是指高士廉向来
具有善于鉴识人才的能力。
D.第,旧指官僚和贵族的大宅子,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
毋斩”的“第”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俭富有才学,事亲周全。中举文才甲科,补治礼郎;受牵
连被贬朱莺,了解到朱莺有瘴肪,留下妻子侍奉老母,独自前往。
B.高俭善于教化,理政有方。在蜀地为官期间,改变当地不良
风俗,促进文化教育;解决汶水灌溉引起的民争,改善了民生。
C.高俭善用人才,也颇受重用。他熟知人才姓氏族谱,委任人
才恰当;他官位不断升迁,由益州大都督到吏部尚书,再到尚书右
仆射。
D.高俭深受君王敬爱。高家三世担任尚书右仆射,荣耀富贵;
高俭病重,太宗亲临探望,死后太宗又亲自撰文并望丧而哭,极尽
哀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大乱,京师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书佐。
(2)又欲临吊,房玄龄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邻
【唐】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①柴门月色新。
【注】①“相对”一作“相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江村访隐图:儿童嬉笑迎客,鸟雀啄食阶
前,气氛和谐宁静。
B.颈联描绘了一幅秋江泛舟图:秋日江水清浅,船大人少,主
客悠闲而惬意。
C.诗歌从访友写到送别,章法井然,情景亲切清新,给人清闲
淡雅之感。
D.从全诗看,锦里先生是位安贫乐道之士,过着朴素田园生活,
为人诚恳热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有所感伤,在回答苏子之问时,用
比喻的手法说出“,”,表达了个体生命在天
地间的短暂与渺小。
(2)《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
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而超过了一般人,
这说明了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3)“天涯”因其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在古诗中频频出
现,成为一个典型的地域意象,如唐诗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①任何个体出生不久就开始学语言,②个体要不要学语言以及
学什么样的语言,③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④就是由养育他的人决
定的;一般说来,也就是要他学本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传布与传承
民族文化的载体,带有民族文化的色彩与意味。这也使人类个体在
学习说话的过程中,O
语言表面看来虽然只是一个()的符号系统,作社会交际工具
之用;但事实上,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它却被涂上了与民族历史、
民族文化有关的感情色彩,成为承担民族文化很有稳固性的载体之
O
例如,中国古代说到塞北与江南,便分别含有不同的意味。江
南人说到苏杭,也有特定的文化感受,那“烟柳画桥”所含有的独
特意味,更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入感受的。
推而广之,中国人在空间上说东南西北,时序上说春夏秋冬,
也各有不同的语感或联想,东方、春季有温暖和煦之感,南方、夏
季有炎热蓬勃之感,西方、秋季有清凉萧瑟之感,北方、冬季有寒
冷肃杀之感。这既是因为人们对四方和四季有不同的气候、景观与
生态的感受,也因为传统文化中把四方、四季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
配。这样的语感是中国特有的。
再说一些诗词中的例子。杨柳本是最一般的植物,因为柳枝柔
软,有依依之态,随风拂衣,状若挽留,在古诗文中就带上了离愁
别绪的特殊意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7.将下列熟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约定俗成B.相延成俗C.习
惯成自然D.习以为常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
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19.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
整连贯,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
构成和表达效果。
21.复兴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诗文中词语的特殊意味。请从
下列三句诗文中任选一个,借鉴原文杨柳的讲解方法,拟写讲解内
容。要求阐释合理,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芳草碧连天明月几时有好雨知时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绛先生曾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
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这与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许多契合的地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雅安市高三“零模”语文考试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调了天道的可知性,由此出发,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本
【答案】1.D2.C3.B
【解析】
[1题详解】
A.“既往的研究对《周易》都有误解”错,原文“正是由于上
述观点对《周易》多有误解”针对的是部分观点,选项以偏概全,
B.“谋求天道契合于人道”错误,原文是说“本质上在于谋求
天道与人道相互之间的契合”。
C.“儒家与《周易》的观念完全不同”错,原文是说“儒家与
《周易》所秉持的观念并不完仝相同”,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比喻”错,“既注重“理财正辞”进而导人向善,亦强调
“禁民为非”进而防微杜渐”运用引用论证,“与儒家相比,《周
易》更重视规则,特别是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上,儒家对此的表述
是以德分之,《周易》则是以位定之”运用对比论证。没有比喻论
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法家……比《周易》更重视规则”错,原文“与儒家相比,
《周易》更重视规则”比较的是儒家与《周易》。
故选Bo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感觉,指出“美感经脸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当我们感觉到高
生的艺术化”问题,朱光潜在这里表达出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人
以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A.导读部分将作品核心内容进行了摘录、整合,提到关键概念
时用了引号,使读者能大体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
6.围绕“那么美感如何培养?",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4.A5.B
6.①何为美感。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审美的态度”和
“审美的眼睛”需逐渐养成。
②为何培养美感。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可以“免俗”,
可以净化心灵。
③怎样培养美感。学会超越和玩味,在审美过程中求得“直觉”
和“形象”。
【4题详解】
B."……是因为与'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各自功能不同”
错误,错置因果,由第二段“……'审美的态度’一般人最为缺少”
可知,原因是一般人最为缺少“审美的态度”,所以需要逐渐养成。
C.“外物有了人的情感”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仿佛觉得外物
也有同样的情感”,并非真的有了人的情感。
D.“快感是直觉的感观刺激”错误,由倒数第二段“美感经验
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可知,“直觉”的应该是“美感”。
故选Ao
【5题详解】
B.“'审美的态度’注意力在事物本身的实用”错误,文中说
“审美的态度”是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在事物本身的实用是“实
用的态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第二段第一句先提出“那么美感如何培养”的问题;
接着指出“他提出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或者说,'审美
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这是从“是什么”
的角度阐释“何为美感”,之后用朱光潜所举的古松的例子进行阐
释;
然后围绕所举“古松”的例子说明三种态度各自的特点,指出
缺少“审美态度”的影响,明确说明“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
睛,虽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
这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释培养美感的原因;
最后用“至于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超越和玩味,在
审美过程中求得‘直觉'和‘形象'”从“怎么做”的角度阐释如
何培养美感。
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
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耳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
把浑浊的泥浆一\白、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
有一道一道螺蜘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
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起来:
乌风暴雨一来。
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饭,就都爬到床上唾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喏喈啪
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百!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c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
望儿相信,这而是他们求下来的。
(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胸放侧枝花》)
一项是()
气是潮湿的,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
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盼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