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农历、干支历、夏令时、真太阳时究竟有何区别?
1.公历: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2.农历:
3.干支历:
4.节气:
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节气是根据太阳在
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另流行扫墓活动.
立夏: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顾名思义,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小满后,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大寒: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在公历中:
一、标准时与出生地的经度时差: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1)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例如:中原时区包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这个大地区当时钟敲定正午12点时,只有位于东经120度线上的地点才是12点,其它的地方是少于或多于12点。如香港位于东经114度10分,比东经120度偏西5度50分,其真正经度时是11时36分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