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把计算“八字”的方法叫做掐呢?这个得要从“掌诀”说起。古代缺少纸笔,也没有电脑,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想排个干支历,拿一张纸用笔一排一列,相互交叉就画出来了,也没有印制好的日历、台历、万年历。所以就需要记忆和推算。那么古人也非常聪明,也有传言是说盲人尾了便于记忆所以发明了很多“掌诀”,我现在只说最简单的地支掌,因为知道了地支掌“掐八字”就能用了。究竟什么的地支掌呢?这个说起来有点慢,我直接上图吧,虽然画的不好,但是比较直观。
这个就是巧妙的利用左手手掌四指外围一圈的凸起部位把十二地支标注固定下来,然后把每个地支对应的部位记住。这样需要排干支的时候只需要按照顺序默念十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能搭配得出想要的干支组合,干支搭配组合从甲子起总共是60个一圈,所以又叫“六十花甲子”。年月日时都用这个六十花甲子表述。
先说说年的计算,年的计算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天干是10个,而现在采用的公元纪年法也是用的十进制数,都是10年一个周期,因此天干就固定下来。但凡尾数是4的年份对应的天干就是“甲”。依次类推,5对应乙、6对应丙、7对应丁、8对应戊、9己、0庚、1辛、2壬、3癸。这样只要知道任意一年的地支(也就是十二生肖的属相),很容易就能推算出年柱。比如说:2021年,这是牛年,那么1是辛、牛是丑,21年就是辛丑;2022年虎年,2是壬、虎是寅22年就是壬寅……。年柱就这么简单。
上次说了干支历法中的年柱和月柱,这次主要说说日柱的计算和时干的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四柱之中,日柱的计算最为复杂。因为一些老先生或者经常应用干支历的人来说,习惯性按照干支记日,就如我们记阳历、阴历、星期……这些熟悉的记日法一样。比如知道昨天是己巳日,那么今天就是庚午日、明天就是辛未、后天壬申、再后一天癸酉……这些根本就不用计算的。现代科学发展以后,纸笔和电脑也是非常的方便,老黄历、万年历随处可见,想知道一看就可,基本上不需要在去计算。但是在没有纸笔和电脑的时代,如果之前又没记清楚最近几天的干支,那就需要用计算了。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一定相等,所以计算日柱就不如其它三柱那样简单,加之农历的闰月和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有闰月的年基本要比没有闰月的年份多29天)不定,所以干支历和农历没有明显的并且特别准确的对应关系。
于是中国民间就流传下盲师月上起日歌诀,这个歌诀非常复杂,很难记住也不容易理解,初学者很难掌握。我还是摘录下来,以供参考。
后来就有人发明了一套《大山歌诀》用来按照月柱起日,稍微容易了一点,但是前提是要知道每个月的月大月小,还要知道正月初一的干支,还要知道闰年平年,是闰年的花具体润几月,所以使用价值不大。公式如下:《大山遁歌诀》:30连月干同支相冲,29连月干退支冲后。但因为要知道的基础条件太多,所以还不如按照60甲子顺序用自己知道的任意一天的干支,按照间隔天数用60甲子的周期算除法和余数来的简单。
比较精确和容易的是按照阳历计算干支。公式如下:用年数的后两位乘5除4,9加日;双月间隔30天。一二月自加整少1,三0,四1,六七2,3,4,5八十尾顺。计算基本公式是:(××年×5+××年÷4+9+日+修正值)÷60=商……余数解析:日干确定:取余数的个位为天干序数,对应天干(余数为0,对应天干是癸)。日支确定:余数÷12=商……[余数],取[余数]为地支序数,对应地支([余数]为0,对应地支为亥)最后两句的解释:(逢闰年一二月不加,平年加1,加2)一月加修正值1,二月加修正值2,三月不加修正值,四、五月加1,六、七月加2,八月加3,九、十月加4,十一、十二月加5。这样是比较精准和实用的计算。
当然我说的按照中当年任意一天已知的干支推算任意一天的干支也很容易,就是先按照公里算出需要计算的这一天与自己已经知道的某一天之间间隔的具体天数,然后用这个天数除以60,用余数按照所知天的干支往后数就可以了。比如知道今天是庚午日,那么再过60天又是庚午。这60天之内的任意一天按照60甲子的顺序排列即可,最笨的办法就是记住每个月月初第一天的甲子,然后在掌诀上直接数出日干即可。
日柱算出来之后,日上起时就很简单了。每天都有十二个时辰,刚好与12地支对应,23:00--1:00为子、1:00--3:00为丑,……依次类推,每天循环一次时干的确定也很简单,有五鼠遁元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是丙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居庚子;戊癸在何方,壬子是真途。”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日干为甲和己的日期子时为甲子时;日干为乙和庚的日期子时为丙子时;日干为丙和辛的日期子时为戊子时;日干为戊和癸的日期子时为壬子时。四柱八字这就完整的“立起来”“掐出来”了。那么四柱八字排出来之后又有那些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