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是传统婚礼最为考究的一个习俗。按找传统习俗,参加婚宴的宾客都要准备一份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入席
入席是传统婚礼比较重要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与西式婚礼相似,不同的是参加婚礼一般会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是必须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敬酒
撒纸屑
撒纸屑对应西式婚礼中的撒花习俗,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五彩缤纷的纸屑代表着喜庆,是祝福的意思也是喜悦的表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新人的幸福并为他们感到高兴。
从先秦时代开始,人们就约定俗成了一套男女结合的“六礼”。经历代统治者倡导,如今,传统婚礼己繁衍出了二三十道程序。部分传统婚礼礼仪的全过程为:发八字、定庚、求肯、过门、选期、报期、歇嫁、陪礼、过礼、陪十兄弟、陪十姊妹、辞父母、哭嫁、发亲、拦车马、接升、交亲、拜堂、闹房、喝“纠脑壳茶”、回门。还有更为繁缛的:订盟、过礼、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发号(挂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传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十兄弟、陪新娘、陪上亲、陪媒、谢媒、示箱、穿鞋、下厨、回门。这些繁缛仪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相亲:
定亲:
在定亲之前,男方会托媒人把礼钱和聘礼用红纸包好,然后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聘礼根据当地习俗来定,一般有金银首饰。女方会有回礼。在定亲的时候,男方会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所以旧时如果夫妻吵嘴,妻子为了抑制丈夫,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在“文定”后,就挑选吉日迎娶。定亲要送礼,礼品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之意。
成亲:
在成亲的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肉和鱼。迎亲日子叫“好日”,也叫“请吃酒”。成亲的前几天,新郎会亲自或派人把喜帖送至亲友家。
搬嫁妆:
在成亲的前一天,男方去女方家搬嫁妆,女方把嫁资放在厅堂上,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熏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也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
在结婚的时候,安床是重中之重。男方在结婚之前,会将新房重新粉刷布罝,再根据床位坐向、夫妻八字等细节选择时辰,安置新床。从安床之后至新娘入门为止,依古俗,不能空床无人睡,也不能单人睡,须一男孩来同睡至结婚时新娘进门。结婚安床不同于一般安床,它被认为与夫妻生活美满、生育等有关,所以历来都很受重视。
有的地方安床时,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在新郎席子下。陪同新郎睡的男孩,被称为“伴郎”。晚上要给这个伴郎吃包子、花生、鸡进,寓“包生儿子”之意,早上还要给伴郎红包。坐花轿:传统婚礼非常重视坐花轿,坐花轿还含有明媒正娶、原配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有的妻子常说“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足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之日,花轿出门,一般要以净茶、四色糕点供奉“轿神”。一路上要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
开面:
上轿:
新娘上轿前,一般要假装不愿出嫁,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后,才准备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出嫁的)。而后新娘坐在娘腿上,亲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女儿在上轿时,母亲要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的话,如“要敬重公婆敬重丈夫,好日子才能够长久”,等等。新娘也要含泪叩别,有的要放声大哭。最,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新娘起轿时,女家要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的兄弟随轿同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上地庙宗祠等处,以取得祖宗神灵的认可。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一些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罝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也叫“接火种”。
拜堂:
轿进门,男家又是奏乐又是放炮仗,热闹迎接。停轿后,般新娘要在轿内等待一名五六岁盛装幼女迎她出轿。出轿门的时候,要跨过一只木制朱红漆的“马鞍子”,踏在红毡上,由媒人扶着站在喜堂右侧位罝,新郎站左侧。主持拜堂仪式的,一般是有一定威望的新郎的祖父或祖伯叔。仪式开始后,新娘和新郎要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夫妻对拜。有的地方有抢前头跪的习俗,相传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对方。随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敬茶。被敬茶的人在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
复杂的拜堂仪式结束后,两个伴郎会捧龙凤花烛在前面走,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新娘的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的,走过一只,喜娘等人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夫妻双方按男左女右的顺序坐于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分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在拜的时候会有音乐伴奏,厅上摆两把椅子,受拜者夫妇一起坐下,如果有一个去世,就按男左女右。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结婚当天,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郞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郞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