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万年历”?万年历是不是能走“一万年”?要搞清这个概念,就要从头说起。公元前46年,也就是2066年之前,罗马共和国的恺撒大帝颁布了标准历法,首次采用十二个月,每月天数交替为30天和31天,只有2月是29天,不过每隔四年额外增加一天——罗马儒略历诞生了。这个历法给了天文学家、数学家,和以后的钟表匠很多工作的机会,从这点看,所有的钟表匠以至于整个钟表业都是靠凯撒给了口饭吃,而且一口饭吃了2066年,还要吃下去,吃到永远。
恺撒去世后,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7月(Julius),几年后凯撒的养子奥古斯都皇帝颁布了历法修正令,将“凯撒之月”7月后的8月以自己名字命名为Augustus。由于罗马人将31天的月份视为幸运月,于是他将2月减去1天,在8月增加1天,同时为了避免三个31天的月份接连出现,他将9月、10月以及11月、12月的长度对调了。天文学家、数学家,和以后的钟表匠再次齐声欢呼,赞美皇帝英明。
举个例子,2000年能被100整除,应该属于“不闰的闰年”,但它又能被400整除,结果又被“闰回来”了——这次又轮到钟表匠齐声欢呼了,感谢“格利高里十三”救命之恩。可是,接下来的“不闰的闰年”2100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以四年一闰为基础设计的机械万年历钟表将集体哑火——其万年历机制面临全线停摆。谁说“万年历”就是“一万年”的?
大部分万年历钟表的运行原理都大同小异:48齿的月份程序齿轮每四年转动一周,每个月转动一格,不同长度的月份在其周边均有不同深度的“齿尖”,代表每个月的长短,确定了月末的日期,其他工作就交给常规的齿轮装置了。类似的结构从18世纪怀表时代开始逐渐演变成型,跨越了整个座钟、怀表、腕表时代,是当今最主流的技术。
传统由齿轮/杠杆识别万年历的基本结构,只能向前推进,无法倒退,带来了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如调校时设置过于超前就无法回头等等。1996年,沉寂了数百年的万年历迎来了重大进步:UlysseNardin雅典表在天才机械构造专家LudwigOechslin的主持下,推出第一款全齿轮结构的万年历腕表。在这个叫Ludwig万年历的机芯模块结构中,采用行星齿轮技术取代了齿轮杠杆结构,让所有的传动部分都以齿轮相连,在需要区别月份长短的程序主齿轮中嵌入了行星齿轮,按照程序会准确呈现控制28、29、30、31天的信息。
相比传统齿轮/杠杆程序万年历,全齿轮万年历的优势在于可以向前、向后自由调校,可以重现过去任何一天的日历变化,自己的生日、纪念日、世纪之交,或是向前窥探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日历将如何翻转。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最显著的就是无法做到像齿轮/杠杆式那样干脆地翻转日历,特别是在平年的2月28日,全齿轮万年历会在晚上10点左右出现29,11点出现30,然后还会跳出31,最后在零点左右翻出3月1日。
爱彼是第一个真正具备“奢侈思维LuxuryMind”的,在该品牌看来,买万年历的客人当然有很多表,再贵的万年历也只是“偶尔宠幸”一下,表盘上显示闰年才方便自己调个日历。但AP这款表的产量不多,据说仅有9只,尽管我坚信如果有必要,Phillips拍卖行一定可以找出第10只,也许第11只……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万年历价格之高,当时富人之少,抑或当时富人之吝啬。
1985年,IWC万国表在巴塞尔钟表展上推出了首款DaVinci万年历。这是以KurtKlaus为首的设计团队在Valjoux7750机芯的基础上加装模块,打造的第一款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万年历计时表,也是我认为万年历在复杂功能市场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万年历与三问和追针计时几乎平起平坐,被视作三大传统高级复杂功能。在此之后,万年历的技术和奢侈地位急速下降,但普及度大大提高,成为最平民化的传统高级复杂功能,连我也买得起了!
2014年,Montblanc万宝龙在SIHH上推出了传承系列万年历,而且钢款定价在10万之内。随后也有其他品牌跟进,如FrederiqueConstant康斯登,自主机芯的万年历钢表不到9万。不过我还是最赞赏万宝龙的努力,而且新的全齿轮万年历也在规划中,造福的是广大表迷。我觉得,能够天天戴着一块万宝龙万年历挤公交、坐地铁的人,比保险箱里有10多块贵价万年历却不舍得戴的人,要奢侈100倍,开心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