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经济时代,年轻人要的11种情绪价值

社交媒体上,流行语里出现大量情绪热词,浓人、淡人、发疯、松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上,年轻人热衷20分钟公园理论,去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而在商业上,除掉刚需消费,几乎所有的消费都是情绪的后果,年轻人去音乐节、去户外、去买香水,这些消费决策背后都是由情绪支撑的。几乎所有品牌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对情绪的利用和迎合,情绪是开发不尽的巨大资源。就像哲学学者韩炳哲说的:“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

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情感启蒙时代的开启。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看来,“情绪价值”这个词掩盖了很多东西,人们对情感的态度依然是抗拒、恐惧的,“所谓‘情绪价值’泛滥的时代,恰恰是情感还没有得到完全启蒙的时代。”

在市场上,许多行业已经达到了生产力的极限,市场饱和,增长速度减慢。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见顶,获取流量变难了。品牌急着变现,大力推陈出新,抢占市场,导致一些产品只是为了更新而更新,市面上充斥大量同质化商品,企业只能靠疯狂打价格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少企业开始寻找能产生溢价的新价值。

除非经历毁灭性的灾难,这个过程并不会随着大环境的波动而逆反,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降级”的呼声喊了这么多年,依旧能看到“旅游、户外、偶像、宠物”持续火热。在所有弹性需求的消费中,基本都能找到情绪价值,就像现在人们买一个东西,更可能是因为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仅仅是功能性的需求,或物质上的缺乏,就像“衣柜里总缺一件衣服”并不是真的缺。

社会性的精神危机也创造了大量的情绪。在现代功绩社会的驱动下,普通人成为“不知疲倦”的机器,陷于自我剥削的泥淖。竞争看不到头,学历一年年贬值,传统价值观流逝,社会阶级固化,就业困难、失业容易,加上疫情后进一步降低的安全感,愤怒、不满、焦虑、恐惧、倦怠、迷茫、躺平、佛系……大量负面情绪混杂在一起,急需一个出口。

技术的发展对普通人的意义,或许在于人们能够从理性的工作中逐渐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情绪。营销学教授罗兰·T·拉斯特预估,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情感经济”将于未来15年内比“思维经济”更重要——就像机器曾经接管了人类的大部分劳动力任务,使人类由“体力经济”迈入“思维经济”一样,人工智能很可能也会接管许多理性工作,让我们进入“情感经济”。

要理解当下的青年情绪,需要先梳理出一条社会情绪的变迁史。

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结构严密,皇权至上,皇帝和上层权力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朝廷和百姓的生活,像“龙心大悦”、“天威难测”这样的表达反映了对皇帝情绪的重视。儒家提倡在情感上克制——“克己复礼”,但这还是一种从阶级立场出发而设定的伦理观念,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阶级的上下统治关系。脱离封建社会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的情绪向集体看齐,和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在集体主义、社会动员的浪潮中,个人情感被集体情绪所淹没,人与人的情绪高度一致。人们在集体劳动和社会建设中找到情感寄托,习惯于忽略其中的情感磨练。

进入现代社会后,情绪转而服从于资本和效率。由于现代性对于工具理性的追求,效率成为社会的核心追求,一切影响效率的因素都被视为“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负面情绪。面对领导和甲方,克制情绪才是通用的生存法则。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难得的一致——认为“情绪”是某种“妨碍效率”的东西,不仅“不进步”,而且“很麻烦”。就像那句广为流传的鸡汤,“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情绪的阉割,是效率时代的成人礼。

“情绪稳定”在当前仍然是一种被崇尚的心理特质。在职场上,无论内心有多讨厌上班,人们都能表现出另一个样子:温顺、能吃苦、高自尊——只要布置下来的任务,不管有多困难,一定保质保量完成。这被称为“好学生心态”,被认为是东亚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我剥削的习惯,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豆瓣上,2023年建立的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已经聚集了超过十万组员。

当在企业家口中,“996”成为一种福报时,社会性的反思大潮兴起了,人们恐惧于“异化”,恐惧于应验马克思所预言的“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成为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十万组员不想再为了满足领导的需求而自我改造,他们意识到自己总是“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

自救的一个方式,是把情绪从别人手中夺回。这种转变是从对精英中产身份的崇拜,转向多元身份的认同。人们开始觉得“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紧接着对一切祛魅,包括高学历、大厂光环,与此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重新养一遍”。许多人自嘲,自己不过是一个“NPC”,每天重复同样的剧本,这一方面是“看透”了自己的平凡人生,另一方面为自己减负,不必过于为其他NPC内耗,希望能用“松弛感”面对一切。

另一个例子是近年来兴起的“发疯文学”,它展示了一种反传统的自我风格和癫狂的精神状态。在表达形式上,“发疯文学”主张“喜怒毕露”,加入大量的感叹号、emoji、语气词,用质问、反问、排比甚至不断句的方式,以极度喧嚣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绪。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对社会秩序的反抗,借此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寻求情感共鸣和自我认同。

情绪从集体下放回个人之时,也是中国社会经历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我们所见,社会欣欣向荣,但社会中的个体情绪,却变得越来越糟糕了。总体上,中国人的负面情绪体验显著增加了,许多研究佐证了这一点,例如,从1992年到2017年间,中国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一直在上升,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抑郁情绪也都有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老年人,他们的孤独感都越来越强。文化上也有相似的趋势。1970–2010年间流行歌曲歌词中,消极情绪词比率在显著上升,而积极情绪词的变化不显著。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人感到被困在竞争的漩涡中,明明对自己做的事并不认同,却不得不逼迫自己加倍努力,疲惫不堪。从流行文化看,年轻人对“努力”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从1988年火遍大街小巷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到2014年略带戏谑的“也是蛮拼的”“太拼了”,再到2020年代流行开来的“内卷”,以及伴随而来的情绪:“太卷了”“卷不动了”。防御性情绪(如丧文化、空心病)在年轻人中蔓延,一些年轻人开始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躺平”,拒绝过度努力,降低生活欲望。

疫情之后,人们的情绪状况更恶化了。而2023年全球情绪报告的数据指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长期处于压抑与焦虑的负面情绪中。对此,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认为,疫情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持续20年。

大环境持续加压,单靠防御已不足够,人们开始寻求各种方式自我疗愈,比如回归自然、到户外运动、参与身心灵修养。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被松动,心理咨询也迎来了热潮,在娱乐一切的社交媒体上,普通人开始愿意对各种精神问题对号入座,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宛平南路600号)甚至已经成为一个网红IP。

当这种松弛难以真正实现时,也有人选择“发疯”来释放情感。

“中年危机”的说法被广泛应证,即中年人的不幸福感往往最高,年轻人和老年人最幸福,但这个趋势似乎被颠覆了,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NBER)发布了一篇工作论文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年龄越小,不幸福感越高。换句话说,“人生危机”提前了。

这个发现有多严重?年轻人向来被视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即使在学术研究中,也很少有人认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是最焦虑、最沮丧的。随着这批年轻人年龄增长,或许会遇到更大的精神危机。

在现实中,情绪往往被认为是丢脸、不得体的,许多人认为生气会伤害别人,哭泣会被别人看不起,情绪表露会麻烦别人。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别人”的考虑。到了互联网上,无论是逛内容平台,还是购物,随手可得的快乐补给能够随时填平情绪的不满,让生活得以继续。

不仅如此,私人情绪不再是需要戒掉的东西,而是被社交媒体大为鼓励的。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到如今的社交媒体,我们从相对均衡的“理客中”,一路演进到极致的情绪表达。情绪越激烈、越负面,传播越广泛。皮尤的一项报告显示,道德和情绪色彩强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一条推文中每增加一个道德性或情绪性的词语,它被转发的概率就会提升20%。

一个被老板欺压的打工人,更可能常常刷到吐槽职场PUA的内容,而感到“对,这就是我想说的!”看到无数打工人和自己有相同经历,或许能让他好受一点,大家在一起把资本家的恶行狠狠地“吊打”一顿,内心得到片刻的疗愈。

随着陌生人社会到来,各种需求都被外包出去,人的情感需求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提供的情感产品与服务。但目前的情绪消费存在着供给不足、供给错位的问题。那么,让我们回到现实来看看,大部分品牌在做什么。

有些品牌喊的声音大,但实际上营销味太重,只有噱头;有些品牌,或者疲于寻找“新的时代情绪”而不试图去真的“看见”和理解消费者的情绪,或者盯着社交网络的热词榜,带一种“割韭菜”的心态:“既然人们今天这么需要情绪价值(按照商业的逻辑,人们需要什么价值,我就创造什么价值)——那么就可以操纵情绪来提升销量”。他们把情绪理解为“情绪化”,把消费者看作冲动、不理性的。他们对情绪的态度是促进消费,而非共情和慰藉。

在缺少共情的世界里,存在着不少只为“打卡”设计的产品:全国统一格式、只是改换了地名的竹筒奶茶,“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的路牌,还有靠刷分达到4.9分的难吃网红餐厅。在设计者眼里,他们为消费者提供了“社交货币”,这些招式曾经百试百灵,但已经被许多人识破了。就像许多产品的更新只是改变了设计风格,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改进,但当下正在使用的产品却显得过时了,现在这样的行为会引来反感。

时下,人们已经对消费主义有所警惕。人们愿意为审美、文化支付溢价,但美学税、快乐税不等于智商税。如今的年轻人在消费上,无疑比以往更谨慎,但对“情绪浓度高”的消费需求仍然高涨,问题在于,当下的年轻人究竟要的是什么样的情绪消费。

《情感经济》预言,“人工智能将成为思考的主力军,人类智能将成为情感的主力军”。AI尚未掌握人类的情感功能,但对于情绪经济,人类自己或许也才刚开始起步。这里提供11种需求类型。

例子:拼多多、沃尔玛、优衣库

对许多日常消耗品来说,年轻人不想耗费过多心思在商品的挑选、使用上,他们希望商品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生活里,而不是让它们成为生活的主角,喧宾夺主。没有存在感的物品,就不会产生内耗,甚至能在心理上提供踏实感。

价格上,既然高价产品让人内耗,那么就不再纠结——就像“如果无法驾驭奢侈品,就会被奢侈品驾驭”。在中国的这一轮“消费降级”的趋势下,国产品牌、白牌的消费者更多了,成分党也越来越多,人们热衷用“便宜大碗”的“平替”代替大牌产品,并为空瓶而感到满足。

“消费降级”并不足以概括目前的消费趋势。《经济学人》发现:后疫情时代,尽管经济低迷,但廉价超市沃尔玛和奢侈品牌Tiffany同时业绩大好,而很多中间价位的品牌表现则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广大新的“K型消费者”,他们一边买着划算的低价商品,一边愿意花大钱买奢侈品。这导致了不少企业更新了市场战略:减少中阶品牌,专心投资低价产品,或调性强的高价产品。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虽然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但他们对商品的价值有自己的预期。一个消费者买得起奢侈品,不妨碍他在外卖软件上苦苦凑单,也不妨碍他不愿意付几块钱的运费。

一个值得参照的样本是日本。在日本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后,许多年轻人喜欢上了优衣库、无印良品、宜得利。他们未必是买不起贵的,而是认为在一般产品上应该尽量少花心思,把财力和心力留给情绪价值更高的选项,比如具有文化意义的vintage服饰,还有二次元消费。

例子:Patagonia

价值观在当今的消费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里的价值观并不是企业在社会问题上表达的立场,而是消费者通过消费能够获得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一些消费品通过许诺一种更好的生活,并且企业自身也在这种许诺中,通过自我实现树立了榜样,从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户外运动产品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城市生活并不需要多高性能的户外服装,人们显然不仅在为功能买单,也在为品牌所传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买单:追求冒险、热爱自然、注重健康。

消费是为自己认同的美好生活投票,正如《柔性个人主义》的作者山崎正和曾预言的:消费最终的、成熟的形态,是将消耗(consumption)转化为自我充实(consummatory)的过程。

例子:百度、蜂花

反例来自百度。2024年5月,时任百度公关副总裁的璩静发抖音,“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婆婆”,受到质疑,当天,百度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因为傲慢,而引起舆论声讨的领导者近年大有人在,比如在直播中质问观众有没有认真工作的李佳琦、爆料员工为了工作错过小孩出生的智己CEO刘涛、试图给网友“开个会”并疑似摔手机的前东方甄选CEO孙东旭。

年轻人不喜欢冷血,也不喜欢“爹味”的精英主义,期待真诚、平等、透明的交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够一眼看出软广、带货、种草营销,而反复的轰炸有时会遭到反噬,2024年初,大众点评上的“3.5分餐厅”一度受到追捧,在这股风潮中,年轻人宁愿去不刷好评的苍蝇馆子,也不想去4.8、4.9分的精致餐厅,这被视为对虚假评分体系的逆反,也是对精致美学的厌倦。

另一种“亲民”的方式是示弱。价格低廉、自称没钱做营销、传闻倒闭的国产护发素品牌蜂花,也因此引发购买。

例子:情绪输出网红

在诸多网红中,一种重要的类型是“情绪发泄代理人”,他们能走红,是因为他们说出了普通人不敢说的话,同时能用戏剧化的方式精准地表达出人们的心声,把普通人心中的小情绪放大成了一场盛大的情绪狂欢,让人们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和释放,且不用承担舆论风险,就如同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的犀利调侃一样。

而近年火起来的各种形象,如chiikawa、loopy、水豚、吗喽、鼠鼠也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借由表情包,年轻人也能够释放难以直接表达的情绪,而省却情绪劳动的辛劳。发疯文学这样可复制、公式化的表达,也大大降低了表达的门槛。

放在消费领域,年轻人需要的也逐渐从“引导性的”教我做人,而是被看见、被理解、以及,被说出来。

例子:玲娜贝儿、肯德基“疯狂星期四”

“产消合一者”(prosumer)这个词汇由“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合成,最早由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在1980年提出,用以描述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越发多见。

比如没有作品、没有完整故事背景的玲娜贝儿,为什么只靠一些碎片化的短视频和表情包,就能火?

而另一个消费者主动参与品牌建设的例子是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年轻人自发创造了大量关于“疯狂星期四”的段子,最著名的莫过于“V我50”的梗。创作、传播段子的消费者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推动了品牌的传播和认同。

例子:塔罗牌、水晶

2021年网易数读发布的另一项调查发现,有过“算命”经历的年轻人占比达78.81%,其中星座罗盘、塔罗牌占卜最受青睐,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超过六成有过星座罗盘和塔罗牌占卜的经历,比30岁以上的人群高出20个百分点。人们戏称,“算命先生,是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心理医生”。

例子:刮刮乐、香水、酱香拿铁

经济学里有个口红效应,说的是在经济低迷时,低价奢侈品的销量反而上升。

刮刮乐的火爆或许是这个时代的口红效应。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全国共销售彩票1494.66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刮刮乐销售389.75亿元,同比增长81.4%。年轻人开始把彩票当作礼物,在详细描述“彩票中了1个亿怎么办”的兑奖攻略下许愿一夜暴富。

香水、香氛也是另一种“口红”。2023年,中国香水市场规模增长达到22.5%,在全球美妆市场滞缓的情况下,香水的强劲增长抵消了粉底、口红的低迷走势。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64.2%消费者表示日常香水的使用更侧重于取悦自己,获得多元的情绪价值,而社交、工作并不是主要目的。

瞄准了人性的“缺点”的咖啡、烟、糖、酒,也是无论经济好不好都能长盛不衰的大众瘾品。贵州茅台和瑞幸咖啡推出“年轻人第一杯茅台”的酱香拿铁大受欢迎,是叠buff的成功。

这些消费的背后,都是通过“花小钱,用买来的这个商品为支点,撬动高品质生活。”不论这个生活是一夜暴富的希望、还是精致生活的想象。

例子:《恋与深空》《心动的信号》电子父母

情感观察类综艺、乙女游戏兴起已经有好几年,年轻人通过看真人秀、玩游戏替代一部分恋爱、交友的感受。比起在现实中真情实感地维护一段感情,浅层次地感受关系要来得更轻松。

对替代关系的偏爱已经遍布亲情、爱情、友情。除去搭子,crush、宠物或许也算是弱关系。

例子:音乐节、万圣节

人们希望能抽离日常,人们想要扮演另一个人,而给予他们这种合理性的场合包括:音乐节、livehouse、主题乐园、剧本杀、密室逃脱、cosplay展、漫展,以及2023年在上海的现象级火热的万圣节。这些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让人可以沉浸其中,放下社会身份,参与狂欢。在氛围的影响下,在场的人们往往能形成一种亲密的情感共同体,友好地相处。

以音乐节为例,在音乐节上表现出格会被认为是一件很应景的事,比如乐队二手玫瑰的乐迷穿东北棉袄、痛仰乐队乐迷扎哪吒头,通过这样的行为找到彼此被称为“找到组织”。与此类似的还有互不相识的人们搭肩“开火车”、躺进泥地狂欢、穿病号服,把日常规范抛在脑后。而在环球影城,人们纷纷买下在其他地方不会戴的马里奥大帽子,也是同理。

例子:老年生活

脱离社会节奏的另一种方式,是怀旧。近几年,对旧时代的怀念似乎从没有减淡,人们总是在缅怀“黄金年代”的文艺作品。而从火遍社交媒体的CCD相机、Y2K风格,到国产老动画、“中式梦核”来看,有年代感的记忆则不断被发掘出前卫的风格。社会转型的速度越快,越容易出现怀旧的风潮,而怀旧可以看作是社会变迁的副产品,人们试图在过去时代抓住一些确定性。而为成年人提供的毛绒玩具也有类似的功能,越是动荡的时代,熟悉的事物越能给人安全感。

例子:粉碎婚纱照、修补娃娃

在一段婚姻结束后,坚硬的婚纱照很难处理,扔掉又涉及隐私,而河北廊坊的一家工厂提供了粉碎婚纱照的仪式感:用黑色喷漆掩盖照片,放进粉碎机,拍摄粉碎视频,再高温溶解。这种服务为全国各地的情侣处理过期回忆,帮助他们正式告别过去的情感生活。对于回忆,有人希望摧毁,也有人想要重建,对这种需求,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职业:玩偶修复师,他们能像修复文物一样,修复童年的旧毛绒玩具。

中国经历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商品的质量越来越好,参数越来越高,但是以前物质匮乏,人们买上一台小轿车就能获得全村人的羡慕,情绪价值来自稀有、来自物品本身,如今商品不稀有,稀有的是需求。而如今消费者的需求,不来自对物品的低价和高参(事实上,白牌崛起的背后,多数人并不是在购买生存所需的刚需,而是希望通过低价、通过为未来节省一些钱,来抵达可能更好的生活。)市面上众多打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里,都停留在消费的逻辑,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是以人为中心。它的营销导向是通过迎合消费者情绪需求,来引导人消费,而不是通过消费本身,来契合人的情绪需求。

而当下年轻人处在这样一种境况里:从过去的新自由主义叙事里,到今天要重建个人价值,重新养一遍自己,这是需求的变化。但是现实是,年轻人想要新的、具体的生命体验,可挣扎了那么久,仍然没从精神内耗里挣扎出来,想从轨道里爬到旷野里,但是到了旷野,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还是到处找自救的方案,陷入焦虑、抑郁、无意义里,集体性缺少系统性的支持和指引。核心的问题在于,年轻人的情绪焦点,转向了自我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该如何展开上。

上文提到的11种情绪需求,就是在回答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归纳,可以看到出年轻人需要的,其实只有3个:

1.确认情绪:能有人关心我生命里的感受和经验,能把这些说出来,能善待它们。能告诉我,在这个时代的潮流里,即便我的这一切很普通,但是我的人生仍旧值得过,我的生命仍旧是有价值的。我需要一个确证。

2.提供情绪资源:能给我提供一个善待我的环境,能给我一个生命被托起来的资源,不论它是自然、宗教、玄学,还是乙游和偶像,因为我渴望的这个善待环境,学校里找不到、职场里找不到、家庭里找不到。

3.化解情绪:能让我留下生命的痕迹,当消费和系统把我能做的一切都剥夺了,普通人的生命里就不剩下什么了,不是被动接收你让我做什么,而是有主体性地参与其中,我需要有人能帮我打开门,而不是替我出门。

参考资料:

罗兰·T·拉斯特:情感经济,彭相珍译,中译出版社

商业WHY酱:安全感,共同体,漫谈这一年的消费情绪变化

TheEconomist:ThebusinesstrendthatunitesWalmartandTiffany&Co

利维坦:年轻人的绝望感在上升

韩炳哲:精神政治学,关于红译,中信出版社

澎湃新闻:情感为何沦为商品?资本主义如何利用、加工并生产我们的情感

THE END
1.用八字算命有影响吗最后,依赖八字算命可能导致消极影响。一些人过分相信八字算命,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当算命结果不佳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放弃努力。这种心态不仅无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可能让人错失机会,陷入更深的困境。综上所述,八字算命并不靠谱。它缺乏科学依据,存在主观性和模糊性,并可能带来消。 https://www.shunyuantang-cn.com/view/658455.html
2.命越算越薄?真相究竟如何?八字真人在线算命八字真人在线算命测八字算命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未知的未来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命理学如八字来寻求答案。但也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疑虑,尤其是有些人听闻“八字越算越薄”的说法后感到担心。那么,八字真的会越算越薄吗?八字真人在线算命测八字算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为大家解答这份迷惑。 https://www.suanguaju.com/bazi/58684.html
3.算命占卜算命占卜会消耗自己的福报吗算命占卜 算命占卜会消耗自己的福报吗 您好欢迎使用三藏免费算命大全算命占卜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民俗文化由来已久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中国算命术的发展兴盛有著深刻的社会基础,抽签算命是中国的民间习俗是占卜的其中一种形式。抽签算命占卜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可以说是https://www.16757.com/ysh/suanming/11.html
4.算命真的会越算越薄吗?所以个人认为,如果你找一个算命师给你占卜,他没有一个占卜师的规矩,没有这个行业应有的原则,那即使他的技术再好,预测的再准,也不要去找他算,因为损的都是自己的福报!这就是为什么古语有传“命越算越薄”的原因之一!先来简单讲讲易术占卜里面自古流传的规矩,从古至今算卦师为人卜卦,均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一https://weibo.com/p/2313474358822092217912/wenda_home
5.《我靠算命在恋综爆火了[玄学]》李阿吾^第12章^最新更新:202408“你很饿吗?占卜很消耗体力?”林宗忍不住好奇问道。 习暖眼皮都懒得抬:“不然呢,我每次占卜,神魂都要在天上跑马拉松,当然累了。” 主要还是现在的修为没有恢复,只能靠体力硬拼。 好在今天尤浅家这一卦帮了很多人,源源不断的福报正浸润她的神魂,想必很快她的修为就能重至巅峰了。 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6715626&chapterid=12
6.为什么算命的不给有些人算命,算命结果告诉别人还灵吗算命先生为什么不给自己家人算命 你自己的心态都不积极,别人也没有办法帮助你。而到处算命的人,视算命占卜如同娱乐,到处找人帮算命,天天闲着没事就占卜,尤其现在很多社会上的人热衷于网络上的免费算命,恨不得遇到什么样的高人都给免费算,这些都是有害无益的。 http://www.tai26.com/yunshi/121918.html
7.奇门断财运,奇门遁甲看偏财奇门遁甲算命方法 奇门遁甲术是怎么分析个人运势和风水的? 奇门遁甲占卜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预测 奇门遁甲中的长上之财,贵人之财指什么 奇门遁甲预测财运应该看啥?怎么看? 奇门招财法最灵的一种,偏财最简单的招财法 Q 1:奇门看财运? 财运还不错,别招惹是非,大吉之象 http://www.trcaiwa.com/hycontent/1213vr8.html
8.给自己算卦有什么忌讳算命的历史渊源问:给自己算卦有什么忌讳 答: 一、不看生死 有一句话叫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个人的生死跟一个人的福报该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现在的医疗非常发达,所以说很多东西说不定是由改变的余地。万一一个人的生命还是能有好转,能改变,但是你算命算出来对方马上要死了,你一句话就能让对方丧失活下去的希望,可能会让对https://www.qiyuange.com/zhouyi/98370.html
9.有福报!免费生辰八字在线算命网沈居士姓名测试打分属马人2025年5月命中富贵吉祥运,坚持就有福报!作者:平安君 时间:2024-11-26作为属马人,2025年5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因为你将会迎来一段富贵吉祥的运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坐享其成,相反,这需要你不断努力和坚持。在这个月里,你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五行https://m.sjssmw.com/shengxiao/shuma/232063.html
10.看相的人为什么会算得那么准面相算命看相的人为什么会算得那么准 面相算命 导语:我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给我们的后市留下了无数的财富,尤其是命运方面的,“尽人事,知天命”对此大家也是不意外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相的人为什么会算得那么准。 古人的占卜问卦,尽知人事。王伏羲依据天道推演出八卦,周文王又推出了https://m.xingzuo360.cn/mianxiangsuanming/357812.html
11.佛滔命理大师「佛滔命理大师」是互联网首创的集周公解梦、古法算命、运程分析、老黄历、心理测试、大师起名等功能于一身的命理应用,通过专业的分析,立志成为您常用的生活指南工具。 【6大特点】 1.古法算命:聚集八字、易学、佛学、相学等,助您掌握自己的命运 2.大师起名:佛滔居士助人起名、改名超过1500例,这次终于来到你身边 https://apps.apple.com/cn/app/%E4%BD%9B%E6%BB%94%E5%91%BD%E7%90%86%E5%A4%A7%E5%B8%88-%E5%85%AB%E5%AD%97%E7%AE%97%E5%91%BD%E5%91%A8%E5%85%AC%E8%A7%A3%E6%A2%A6%E8%A7%A3%E7%AD%BE%E5%8D%A0%E5%8D%9C/id1072265396?l=cs
12.「究竟帮人算命,会不会损耗自己?」很多人,算了很多年的命,例如网络上很多算命老师,算了20年,但渐渐开始再也算不出什么东西,体力也吃不消了。这其实是一直以来,过份地消耗自己的灵力灵感,但又没有去补充过来的原因。 这种情况,是被很多人不明所已的误解了,认为是算命算多了,损耗福报的原因。 https://www.douban.com/note/778310739/
13.关于占卜算卦你怎么看?关于占卜算卦,我认为是迷信的做法,所以出钱去给人算命这种事情我是不干的,我始终相信命运是掌握在我们手中,虽然小时候直至现在我老妈还久不久去做这些事情,在她看来这是给儿女求福报平安,我们也感恩她的一片苦心,到也就听听而已,没当真! 前几天见朋友发朋友圈说有免费看手相的,只需转发朋友圈,真有此等好事,https://www.jianshu.com/p/ffa815f7e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