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学期一度的考试周,随着ddl的不断逼近,大家又纷纷转发起带佛光的超越姐姐。然而比起空间锦鲤的转运方式,小鲜最近又发现了一种广泛流传于家族群和微博的“科学”方法,那就是互联网算命。街头算命大师纷纷表示跟不上时代的自己将要失业。
1
从电脑算命到线上神仙东亚文化圈推崇五行八卦之学,已有千年历史。尽管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但在一些人心中还持着宁可信其有的想法。在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三次中国民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相信算命。
尽管至今难以用科学检测,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这些五行八卦可以看作前人们对一些现象规律的解释,也让不少人们问道求解,以求心安。
随着时代发展,五行八卦也与时俱进,从文字变成了一行行代码。
在中国互联网初期,还是大脑袋台式机的年代,就出现了很多在线测字算命的网站。只要输入生辰八字,算命软件就能自动生成命理流年。说是命理,其实就是后台写好的程序,十个里头能返回五个相同的答案。
为了验证这些算命界的“人工智能”究竟有多智能,小鲜又一次在某个面相预测网站上进行了线上算命,经过一段快速而又不失特效的动画,一个眼神灵活、聪明有才,拥有大富大贵之相的高评分结果不出意外地被算了出来。
上庭饱满,眉清目秀,柳叶弯眉,一生大权在握,运势非常吉祥,小鲜含泪表示自己原来还不如一个表情包有前途。
实际上,这种程序运算,早在电脑未普及的时代,就以“在线算命”的名义开始成为一名人气“网红”。一个会搬运好词好句,懂点五行八卦的程序员,用一些简单的代码,就能吸引巨大的流量,成为新一代“半仙”。
但随着受众不断增多,准确率不超过10%的简单代码也难以忽悠人了,代码算命自然越来越不吃香。于是靠着对“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代码算命从小程序改革升级成了网页版。
如果觉得网页不够高级,各类算命APP也能随时为顾客服务
而在近些年,为了更好坑钱服务大众,互联网算命再一次“消费升级”,不再局限于机算,人算也成功入驻互联网。通过软件、公众号中各类博人眼球的标题党,加上一系列神乎其神的图片,套路演绎到极致,直接让人大呼大师内行。
而这些大师的名头,就如同龙妈华丽的称呼一般,闪耀得让人无法直视。
在“神棍局”的“科学”算命下,问阿里巴巴的马云如何做到“胜天半子”?因为阿里的总部就扎根在龙穴周围,周围全是龙脉,全杭州的气运都聚集在这里。
1开篇一张图,剩下全靠编。
几条神龙和充满韵味的词汇,通俗易懂,看着又玄乎,平台上的算命大师们瞬间成了香饽饽,若想大师相助需要取号预约,一对一VIP服务,场场爆满。
嫌贵?没关系,某宝上大师辈出,各类价位包顾客满意。只要你感兴趣,大师统统都能帮你算。
就凭借一手P图技术和说服技巧,“神棍局”已经拿到千万投资,做起了估值1000亿市场的生意。创始人杨苗波更是一举合并了多家互联网算命公司,真正做到了“用互联网技术做大做强”。
虽然最后被封了号,但“神棍局”反而因此扬名,有了更多的拥簇者。换个壳后,依然经营得风生水起。
不过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半仙算命中,也有许多翻车的例子,比如黑明星结果被打脸、给猴子算命等等,甚至有的直接把美国队长的盾牌变成了抵挡煞气的宝物。
2转运宝物的花式变现
其实无论是机算还是人算,除了个别特别氪的土豪以外,基本都是小钱。算命归根到底还是要求改运,那么化解困难的“风水宝物”,便能派上用场。
在消灾解难方面,人们总是愿意花大价钱。一张符可以卖到上百,修饰得好一些的转运雕像,甚至能卖到上万元。更有甚者,卖佛牌、铜剑的,都是小打小闹,行业一线的公司都已经开始开发自己的IP产品。
例如新加坡的新天地集团,用一种名为火山琉璃的矿物质与命理风水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幸福菩提叶”、“太极赢物语”等挂件,一件价格在5千元到几万元之间不等。
变现的不止是货物,还有算命课。“大师指导,在线上岗”,互联网算命公司抓住机会,开展线上线下“算命培训”、布置“算命作业”,用着专业的学徒模式,不仅能拿培训费,还能带来提成收入,顺便帮公司进行口碑宣传,可谓是一箭三雕。
或许在不久,互联网算命界又将迎来新的变革,“半仙”网红直播带货、算命大师在线斗法都将屡见不鲜。
3风水公司的资本运作互联网算命之所以能发展迅速,除了源源不断的顾客以外,更重要的是算命组织的“抱团取暖”、资本操作。
某“玄学公司”的老板就曾估算:中国约有14亿人口,16~50岁的目标用户占比约45%,如果付费用户有16%,年均最低消费为1000元,合计下来,就是一个超千亿规模的市场。如此庞大的市场,自然吸引了无数资本的涌入。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15年经济下行,社会焦虑不断蔓延,更多人也渴求能在命运中找到寄托。互联网算命界靠着这一股热潮,开始陆陆续续获得融资。如何把资本的运转更好,成为“如何忽悠顾客”的第二个重要任务。
以上文的神棍局为例,就有着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模式。
再如前文提到的“新天地集团”,如今已形成了一条成熟的培训链,还喊出了响当当的口号:“一个月初步培训、三个月逐步适应、半年基本成型。”还有更多类似的公司,以自媒体的身份拿到了各类风投机构的融资。
但无论如何进行包装,如何利用资本操作,这些互联网上所谓的大师,大多是半路出家,骗子也很多,练得不是算命的功力,而是胡诌的本事。现在流行起来的AI算命,也是大数据操作下,随机返回的一个结果罢了。
仔细想想,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互联网算命不科学,但大师们仍然能大行其道,并不是因为他们技巧多么高明,而是因为被算命者的过度焦虑。
或许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些类似于互联网算命的现象也一直发生在生活之中。
从教育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方式,到气功大师的“隔山打牛”,甚至在学术界也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犯罪面相算命”。在对令人感叹的同时,也对如此多的人交“智商税”的行为感到匪夷所思。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技巧全然无用,正如微表情、面部识别技术等,同样也为侦破犯罪疑案做出了大量贡献。但将玄学作为释放情绪的出口,在高压下以这些“精神保健品”作为人生的方向标,却也只能表面安慰,实则毫无用处。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对于普通人而言,问前程命运,不过图个心理安慰,真正靠的还是自己的行动。
也正如那句老话: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