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出生人口数”可能就是800多万
按理说,12月生孩子会在3月份登记建册(一定的比例),今年3月份应该就能推断出2024年出生人口的准确数字。
我们以小学数学水平来模拟算一下
上表是建国以来各年的出生人口,当前人口为14.07亿,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9岁,女性占比为49%。我们假设官方数据真实可靠,算大数,忽略细节(按照1985年生育2014年孩子),2023年的生育意愿仅为0.88(每个女性会生几个孩子)。
我们再假定2024年开始,生育意愿维持不变(0.88),中国人平均寿命79岁维持不变,1949年出生的人2028年达到79岁,推算出来从2024年开始接下来60年的人口变化。(当然不会不变,如上假设是为了更好理解这件事。)
算出来2024年出生人口为887万,跟联合国预测的882万还挺接近。
但是出生人口的急剧减少会产生巨大的问题,前文提过,不再复述。你敢信?!2024年出生人口预计为882万!
另一方面,老龄化趋势已成定局,排除天灾人祸大量移民影响,2057年60+老人会达到近5亿的规模。
除了2012年,龙年+前后两年人口是大量缩减的趋势,其中,1964年是因为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为解决经济和粮食困难,大量城镇人口迁移到农村。
总体生来说,政策和经济状况才是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核心原因,生肖影响不能说没有,但作用微弱。
下半年出生的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上半年
一般认为,上半年出生人口比下半年多。网友给出的原因是要赶9月1日这个上学档,很多人甚至选择了剖腹产。
早点出生,早一年上学,早一年就业。然而,颠覆认知的是有研究表明,9-12月份之后出生的孩子心智更成熟,适应情况更好,未来成功概率略高,早上学优势并不大。
更颠覆认知的是,上半年出生人数占46%,下半年占54%,10月,11月,12月出生的人最多,分别是10%,9.5%,9.3%。5月出生的人最少,为7.2%。
原因大家能想得到吗?是因为中国人假期少,春节是结婚/夫妻团聚的高峰期,结婚之后的蜜月期容易怀孕,加上10月怀胎,就到了10月,11月,12月了!
而广东人似乎从来没有受生育政策的影响。
关于穷人更愿意生孩子还是还是富人更愿意生孩子,说法不一。穷人要翻身,富人要传承,似乎贫富两端的人更有生育意愿。
最敏感的是中间层,他们(用“他们”是因为我好像、似乎、应该过了主流生育年龄)会考虑很多:就业问题,经济压力,教育和未来前途,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个人价值观,子女养育成本、养育空间,婆媳关系……他们对政策不满,也是最容易受政策影响的一群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这个人群的实际需求。
尊重个人选择是生育问题的最终答案
无意发的一个话题引起40万人的围观和讨论,一开始我是希望能平等的对待每一条发言,事实上发现根本做不到。无意间的一些词句,语气,标点符号和表情好像都传递了“我是过来人”,“你这个并不严重”的“爹味”,有人直接就表达了不满。是的,我并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后来我的回复就变成了鼓励大家多交流了,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可能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这几天体操冠军吴柳芳的事情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特别让人高兴的是昨天“56学姐”的账号“解封了”,瞬间涨粉到630W+。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光”,为这个社会多了一些包容点赞。
面对困难,有条件啃老积蓄力量重新出发也好,换一个方向找寻自我也好,拂去眼前的浮云,认清自己的选择最终都会走出迷雾,找到山谷出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