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学习《周易》,我确实应该感谢你,如果你按照承诺早早回来,我这辈子可能不会与《周易》沾边。也许是天意在冥冥中注定,让我用这种方式继承祖传“家业”,而且还一发不可收拾,沉迷其中至今不能自拔。
你在的时候,山是你,水是你,睁眼闭眼都是你。你一去不回,半年一年还对付,两年三年变了天,我的想法太多,沉迷太深,思念太重,书又读得太少,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似水,沉浸在失去你的阴霾天,感觉一切都不如意,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心中的纠结、迷茫一天深重一天,我成了思念和欲望的奴仆。也许是头些年学习诗词多了些,也有了一定的言语习惯,动不动会默念诗或词,可怜兮兮地借用诗人的豪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是,这“求索”是那么好求的吗?我既不明白你一去不返的“漫漫长路”究竟有多“远”,也不明如何“上下求索”的事理——其实根本就不知道究竟需不需要“求索”、怎么“求索”,只是一味地思念忧伤,任想你的思绪疯长,把我缠绕得无法呼吸。
在煎熬漫长又充满未知的三年等待中,我身心疲惫,彻底迷失自我,失去了信心,一时没有了方向。拖着羸弱的身体,艰难地行走在杂草、荆棘丛生的陡峭小路上,这坑洼不平的路面宛如投石不断的水镜,映照着你我难以平静的爱情故事,心里的苦,向谁诉?
虽然说经事长志,历事成人,可这经的事——一病不起,好比在鬼门关走了一趟。
在被风吹落的忧伤里,在被雾笼罩的未来里,累了,就在小路歇一歇,困了,就在“初始地”睡一觉。醒来,梦境与诗词相映:“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但是好梦易醒,即使在梦里能够见到你的身影,也是急急匆匆,脉脉分别。
这思念的距离,比不得我和太阳月亮的远,虽然我与日月不能生死相依,但总能遥遥相望,寄托深情。而你,我只知道你的方向,其它都是缥缈无着。别说朝夕相伴,就是祈求知道彼此一星半点儿的牵念,以守得内心笃定,岁月静好,可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痴念。
每次抬头望向远方,独有黯然神伤,泪水流淌。凝望东北方,远处那缭绕弥漫的云雾,更给我一种捉摸不透的迷茫感,心湖泛起层层涟漪,那是我的悲伤与失望。
我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顺风顺水,生活的道路总是充满不确定的挑战。你一直没回,毫无音信,留我独守你的承诺与嘱托,这是不是我的逆境?若是逆境,我该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就是在这混沌迷茫、悲伤煎熬、令人困顿的时刻,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了《周易》。
可是,这《周易》对我来说就是天书,学不进去,想不明白,也分不出个所以然,想理,理还乱。
它不像学习其它东西,不像读其它书,不是想学就能学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就像善良,说起来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可是若说深奥,谁又能够给它定义?《周易》恰恰相反,绝对没有浅显之说,别说领会,能不能读顺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初懂更是一个层次,至于达到入门的程度,起码以上所说的都能掌握。
《周易》好比一盏为我点亮的明灯,为我的迷茫与困惑点拨迷津,让我倾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它使我学会了理性分析与冷静反思,思辩地看待问题,真正使我从十多年思念的悲伤与迷茫未来的焦虑中醒来,我学会接纳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接纳你进入一个周期的现实,继续耐心等待,增强心理韧性,不再纠结每一天,不再因思念你而整天愁眉不展,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见《老山传奇236》)。
毫不夸张地说,《周易》不仅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也在更深层次上照亮了我的人生。
我把心静静交付给《周易》别样的光阴里,以文字取暖,以易学理论启发心智,赏蓝天白云,观蝶飞燕舞,听鸟鸣莺唱,看花开花落。由此,我的生命,简单着,明媚着,快乐多一点,幸福长一点。
三十多年来等待你的日子如同一场长途旅行,易学成了我的指南针,它教会我在等待中保持理性,看清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并以其独特的神秘魅力和价值,指引着我前行的路。
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你、包容你,理解我自己、包容我自己,教会我以更加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提出的各种挑战。
三十多年已过,人生短促,不可能从头来过。更为重要的是,至今你还杳无音信。我必须按照易理,保持冷静、清醒与坚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沉迷,不懊悔,坦然应对,修身养性,静等水到渠成。
命运让你进入另一个周期,漫长的等待催我成熟,我必须适应这种现状,继续孤独寂寞地过好一个人的生活。既然上天让我自己在岁月中穿行,我就应该尽量以一种舒适的方式走过。我知道,日子是自己的,一切都是成长赠予的历练。
《周易》的意义和作用,对我来说,远远超出了以上文字本身。当然,以上所说侧重理论性,我会在下一篇笔记,结合自身,联系实际,回答以前向你许下的话(见《老山传奇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