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四种运用之道:学习哲理、指导行动、运用器物、卜筮预测。《易经》的伟大就在于它在这四大领域都登峰造极。
山“山”是指通过修道、修炼寻求身心超脱的一种学问,包括玄典、养生、修密三类。玄典:包括《老子》《庄子》等修心养性的书;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炼丹法等;修密:咒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山”是秘术中的最高境界,修习者极少。而“医命相卜”则流传于江湖,受众很广。医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消亡-再造……《易经》的卦象就建立在阴阳变化的基础上:阴阳符号按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为八卦。八卦的构成与排列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而组合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有错综复杂的变化,可以演化至无穷。但不管卦象如何演变,阴...
六十四卦最初没有文字说明。孔子注《易传》,从象数角度解释卦爻辞,赋予其哲理。在孔子之后,易学发展出“象数”、“义理”两大学派。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易经》研究者分为四大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有人认为,象数派接近自然科学,义理派接近社会科学。象数讲的是事实的“必然”性,义理则着重讲为何会“必然”。象数是...
两汉时期的易学沿袭数百年,不但一味拘泥于象数,而且在对《易经》的解读上更是支离繁杂,尤其是其“灾异说”,大大偏离了《易经》的正道。两汉以后,易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两个对立互补的派别:象数派与义理派,开启义理学派的王弼以“尽黜象数”“全废象数”为大旗,扫落了汉代象数之积弊,并以此衍生出了很多对后人颇有影响力的错误观点,“象数对于义理而言...
以儒家为代表的易学主要为义理派,主要用于丰富哲学思想、提升个人修养;以道家为代表的易学主要为象数派,主要实践于性命修炼;以江湖派为代表的易学为术数派,主要用于占筮、预测。道家易学与江湖易学的共同特点是起卦后抛开《易经》,重用五行、干支、六兽、六亲等要素。虽然象数易学的某些分支被后人演化为包含封建迷信的理论,但象数之学的基本理...
《易经》自产生之日起,其智慧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易经》不仅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哲学、数学、医学,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几千年历史中,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诗人、思想家,推...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易经》推崇备至。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外国人也对《易经》赞赏有加,如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在其自传中,黑格尔还承认他创...
今天的自然科学几乎都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独医学不同,分为两大独立的体系:中医和西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各自独立地前进。中医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则在近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西医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医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从发现血液循环到...
在我国古代,占卜是《易经》产生时的主要用途。不过,占卜的历史比《易经》更为久远,且占卜术在任何国家地区的远古时代都曾出现过。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阶段,都有过“神教治理、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那时的统治者利用人们对神灵的崇拜进行统治。原始社会时,人类刚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仍保留着动物的很多自然属性,可以称...
我国在周朝就设有卜筮之官,专为统治者占卜。后代王朝也大多设有此职,但未记录于正史。《史记》中记载,我国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统治者都用占卜来决定军国大事。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大事是统治阶层商量好的,但在高度垄断、物质匮乏、百姓文化水平低的社会里,要成就大事有赖于“天恩”。占卜术对“天意”的传达便于统一人心,因此成为愚民政策的手段之一。...
古人认为,“天道”有众多侧面,以顺应天道为目的的术数也就有众多分支:要顺应居家环境的天道,可以学风水学;要顺应时空方位的天道,可以学奇门遁甲;要顺应社会和人生的天道,可以研读《易经》原文;要顺应个人命运的天道,可以学四柱学;要顺应生活中具体事态变化的天道,可以学六爻法……
五行学说的起源一直争议颇多。第一种观点认为:五行说是古人自发的观念,并无确切的创始人,春秋时期以前就有朴素的五元素说。第二种观点认为:五行说出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书以五行配五脏,对五行学说的内容有详尽的记载。第三种观点认为:孟子创造了五行学说。《荀子》里记载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现代学者范文澜认为:孟子...
五行作为五种符号,代表可以划分为五类的事物状态。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但实际上已远远超越了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具有更广泛而普遍的意义。1.金的特性:金主义,其性刚,其质烈。具有清洁、肃杀、收敛性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金。金曰“从革”,从为顺从、服从,是金的“柔和”特性的体现;革为变革、改革,是金的“刚...
“阴阳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后来逐渐消失了。因为他们的学说被充分融入易学、儒学、道学、医学当中,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入,使得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举足轻重。在易学史上,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即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哲学。邹衍“...
下面以乾卦的爻辞为例,说明一个六爻卦中不同爻位对应的事物发展阶段。初爻为“潜龙勿用”,如同小孩初生,太过稚嫩,显现不出天赋如何。二爻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如同小孩已经会说话,可以学文化了。三爻为“君子终日乾乾”,如同青少年血气方刚,应该小心谨慎。四爻为“或跃在渊”,如同人已成熟,虽然理性,但经验不足...
一卦六爻可以按照位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处在卦象中间的两个爻,即三爻和四爻。作为整个卦象的“中央”,它们反映了事物的核心与本质。如同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第二类是处在“中位”的卦爻,即二爻和五爻。作为上面三个爻和下面三个爻的核心,它们占据着最吉的位置。如同社会中得心应手、八面玲珑的两个阶层。第三类是最下面和...
本类目(吉凶断语)所讲断辞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不同的概念来辨别吉凶的差异,这带有积极的精神,与“祸福”的消极态度不同。《易经》中没有“祸福”的字眼。“祸福”是后人强加于《易经》的概念。在《易经》看来,吉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永恒的吉或凶...
两仪,是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对的事物和规律。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概括起来叫“阴阳”。代表阳的事物如:天、父、雄性、热、昼、表面、过去、破坏力、单数;代表阴的事物如:地、母、雌性、寒、夜、里面、未来、包容力、复数。对人来说,意志为阳,躯体为阴;理智为阳,欲望为阴。对社会来说,大众为阳,小我为阴;公益为阳,私利为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被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简单地说,阴指人体实质性的物质,如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等;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过旺,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宋朝官员、著名史学家范晔撰写的东汉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近两百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合称前四史。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