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提高工人的素质,提出“经营即教育”的观点。
在质的方面,柔性管理表现为模糊性。因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人,从大脑潜在的思维到外在行为表现都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就思维的趋势而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决定于当时的环境好条件。
在运用上,柔性管理强调感应性。柔性管理强调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认可,使人自觉自愿地主动发挥潜在的积极性。
在职能上,柔性管理表现为塑造性。由于人的习惯、观念及认识中的问题难以改变,无法靠一纸规定得到解决,只能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引导好塑造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
在效果上,柔性管理表现为滞后性。在刚性管理中,法律、规章制度一经颁布自生效之日起到执行是零周期,其作用的发挥是立即见效,不能因为柔性管理具有滞后性而放弃柔性管理,只能尽量缩短滞后期。
模糊管理的基本特征
经过二十多年西方管理思想的引入与实践,中国管理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随着环境复杂性与动荡性的加剧,中国管理者面临着诸多困境,西方管理悄然向中国管理回归,中国管理再一次成为人们挖掘的焦点。结合中国管理实践与现实条件,模糊管理研究有着深刻的背景。
模糊管理并不是落后的保守的随意的管理方式。相反,它是中国管理艺术的精髓,是中国几千年管理思想的结晶。模糊管理艺术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模糊管理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由于正式组织的普遍刚性,很多问题尤其是突发性问题很难通过正式渠道及时有效解决。人们会寻求一种更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非正式组织的方式。中国的非正式组织异常发达。种种不同的非正式组织结成了一张张庞大的关系网,人人都是网中人。中国“关系”一词的深刻内涵,绝不容易为西方人所理解。庞大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管理者更有效地解决正式组织问题提供了可能。管理者可以将正式组织问题放到非正式组织当中,以非正式的途径寻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2、模糊管理的主要方法
(1)、安人法则:
中国的先哲们一直强调“安”。中国式管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安人。一切管理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利润固然重要,但是做一件事,除了利润之外,还必须思考股东、员工、顾客、社会大众是否会因此而安吗?如果安,所为就是正确的;如果不安,就要适时调整。
安,叫做大家好,员工好,股东好,顾客好,社会大众好。大家好,就是真正的安。
安人始于修己,修己是整个管理历程的出发点。修是修治,把原本欠缺的地方修好,使原本优良的地方加强,让管理者以正己的面目出现在部属的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部属十目所视,自然很快有所知悉,起初会怀疑、试探,甚至考验,然后信心逐渐增强,产生良好感应,尽力在安的气氛中把工作做好。
修已的目的还在于树立仁爱之心,如孔子倡导那样仁以安人。在企业中注入仁的因素,使员工间消除隔阂,爱人如己。公司要使员工身体健康、内心愉快、生活有保障、工作有能力,这样管理才会上轨道。
从事管理的人要记住:安人的目的是不能变的,不管什么环境都要使他安,但是环境在变,所以方法就要跟着时代改变。
(2)、经权法则:
安人的目的不变,叫“常”;安人的方法要变,叫“变”。所以要有“常”有“变”。“常”的部分又叫经,“变”的部分又叫权,所以管理又从安人之道引伸出一个经权之道。
《易经》中有四个字,是管理的要则:即时、位、中、应。“时”指时机。管理者推行管理,应选择好做事情的时机。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出手迟缓,又贻误战机。“位”指身份。我的身份做这件事合适不合适?如果不合适,可让别人去做。“中”则是合理,所作所为要合情合理。“应”指反应。如果时机和身份都合适就去做,做了之后要看反应,随时随地进行机动调整。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在施行管理中体现经权法则:
取经用宏——牢牢记住紧要原则,进行普遍的应用。在管理中安人的目标不变,企业原则不变,有了这些“不变”,才能应付“万变”的现象。
折衷致当——面对变化,折衷不是取中点,而是取合理的部分,要折衷到合理的地步。
平常要按照常规做事,叫做守经;非常时期,就要有突破性的做法,叫做权变。
(3)、用权法则
权不离经。变不能无所顾忌,超越了经。企业的宗旨、原则、核心文化就是企业的经,对待经必须很慎重。如果一直在变,变到连原则都变掉了,就成了离经叛道,是违反原则的。变是同质的变,不是异质的变。只有同质的变才会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不离目标。
权不损人。任何一件事情要改变,都会有人得到好处,有人得到伤害。权不损人才能普遍获得支持;权而损人,受害人就会阻挠。企业内凡有权宜应变,先让有关人员参与研讨,共商利弊。取得协调之后,上司行令,部属自然会顺利执行。实在无法达成协议,上司才出面协调,但应一本公诚,绝不偏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