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落后和愚昧的表现。各种占卜活动,都基于这样一种朴素的天人关系的认识:人世的一切都受天的支配、地的制约,人有休咎,天必示之。所以《易》有“天垂象,见(现)吉凶”的说法。汉代大儒董仲舒将先秦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明确化,提出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天人感应”说。由于相信天的存在,承认天对人的绝对主宰和人对天的绝对臣服,因此,不少人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与天的沟通,通过对天人感应之兆的分析预知“天意”。占卜适应了求卜者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许多求卜者看来,那些由人为操作而得来的偶然现象都是天人感应的必然结果,因而对那些本属无稽的东西深信不疑。中国古代占卜术在各个时代、各个阶层一直盛行不衰,而且种类繁多。各种占卜术虽然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就其本质而言,这些理论都是经不起检验或无从检验的。它们虽然打着预测命运、趋吉避凶的幌子,实际上往往是无效与遭到失败的。陕西民间曾流行过的占卜术,主要有:
一、龟蓍卜占卜本指龟卜。“占”是观察之意,“卜”是以火灼龟壳,使其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兆”。根据兆的形状即可预知吉凶祸福。龟卜是中国最古的占卜方法,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其记录。此外,古人还把蓍草的茎从中剖开,视其分离时的形状来预卜休咎,此法称为:“筮”。龟卜和筮合称“卜筮”,亦称“龟蓍卜”。两周时代的人们非常重视卜筮,举凡军国大事、自然灾害乃至疾病、疑难、寻物都要求助卜筮。《札记·曲礼》云:“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不相袭。龟为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定嫌疑,定犹豫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这段话详细地告诉人们怎样选择吉日,怎样卜筮,卜筮的目的,以及卜筮所应注意的事项。相传早在西周初年,就已有人怀疑卜筮,他就是著名的姜太公。东汉王充《论衡·卜筮篇》云:“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王充进一步揭示了卜筮的虚假性和欺骗性。龟卜今已失传。“卜筮”成为多种占卜术的代名词。
二、卜卦八卦,是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的八个符号,即乾(三)、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相传是华夏族的远祖伏羲创制的。据说,商朝末年,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于是有了司马迁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将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后被用于占卜。春秋时期,诸侯征伐婚嫁之前先卜《易》卦,似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例如,秦晋韩原之战前,秦伯令卜徒父卜此战吉凶,答曰:“吉”,后来果真击败了晋军。晋献公嫁伯姬于秦时,史苏卜卦后认为“不吉”。秦汉以后,《易》卦在统治阶级中仍有影响。但由于《周易》很难读懂,《易》卦从未真正传入民间。旧时,民间的“算卦先生”中,很少有真正懂得《易》卦的。
四、算命术算命术也叫星命术或子平术,大抵发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进一步发展,于唐代始告确立。算命即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推测其吉凶。年、月、日、时合称“四柱”。每柱两个干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八字”。如一个人生于癸丑年,甲寅月,乙卯日,丙子时,他的八字便为癸丑,甲寅,乙卯,丙子。干支都可化为五行。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亥为正,则亥子为水,丑为土,寅卯为木,辰为土,巳午为火,未为土,申酉为金,戌为土。五行术认为,五行会相生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八字和五行术联系在一起,就成了占卜人的吉凶、寿天、福祸、贵贱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又称算命为“推算生辰八字”、“批八字”、“掐八字”。生辰八字在术士手里,可以变出各种游戏法。八字不同的,经过他们的推算变化,结果可能相似或相同。而这些结果,大多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话来解释。算命先生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其中有一部分是瞎子。人们常说:“瞎子算命胡叭嗒。”但是旧时信仰者甚多。
唤醒久困英雄指明迷路君子面相论贵贱一掌定吉凶
有些布上除写明“相面”外,还写有“抽签”、“批八字”、“看风水”等字,说明他们从事多种占卜术。除专职相士外,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相面的俗谚和俗语,例如:“五官不正,心不正。”“男子嘴大吃四方,女子嘴大吃谷糠。”“男人两颧高,生来志气高。”“下巴歪,衣食贫穷少人来。”“鼠耳猴腮,偷偷逮逮。”“长面横肉的人凶恶。”“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即额部饱满,颚方圆)是大富大贵相。永寿县妇女中流行着量指法。即用绳子或线先量五指总长,再用五指总长与腕关节至肘关节的长度相比,若五指总长超过腕肘部之长度,则子女多,反之则子女少。
六、测字测字,也作“拆字”。隋朝称“破字”,《隋书·经籍志》有《破字要诀》一卷,宋朝称《相字》。将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改为新字,或以谐音替代,随意附会,并结合求卜者的神情气色等推断其吉凶休咎。古代由求卜者随意写字,交付术士。据记载某人因父病测字时,写了个“一”字。术士说:“你的父亲快要死了,因为‘一’字是‘生’字之‘尽’,‘死’字之‘初’呀。”又问病人的属相,答道“属牛”。术士又说:“既然如此,你父亲死不了啦。因为‘牛’字添个‘一’是‘生’呀。”后世操此业者,多是将早已写好的众多字纸折叠,由问卜者随意挑取其中之一。也有在问卜者求卜时让小鸟叼取其一的。
七、扶乩“扶”即“扶架子”,“乩”指“卜以问疑”。多是以请紫姑神的名义来举行的,所以也叫“迎紫姑神”。《显异记》云:“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于正月十五阴杀之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引自《癸巳存稿》卷十三)。各地迎紫姑神的仪式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将木制丁字架置于沙盘上,架上插入一根竹筷,由二人用手指各扶一端,请神问卜,乩架因手臂抖动在沙上画出字样符号,作为神灵的启示,以此卜问吉凶。沙盘上的字迹,称为“降乩”。千阳县将旧式面箩或筛子架于沙盘上,或由二人抬至沙盘上,面箩边绑一支木笔,尖朝下,由乩手闭眼扶面箩使木笔在沙盘上画出字迹。用畚箕、箩筛代替木架的,称为“扶箕”。民间传说神灵下降驾凤乘鸾,故又称“扶鸾”。扶乩虽名为请紫姑神,但请来的可以是其他神祗。千阳县旧时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夜间扶乩,但因要事或因病也可临时请术士扶乩。
夜梦不祥,太阳一照,记在南墙;化作吉祥。
这种咒语叫“破梦符”。如果不识字,就在墙上唾一口唾沫,再划个圈圈住,等日出后晒干。人们还认为,作了噩梦在醒后立即告诉亲人,将其“说破”,梦就不会应验了。
紫姑神
明代同官城示意图
相墓,是风水先生的另一重要工作。旧时,俗以为生者都是在先辈的亡灵庇护保佑下生存的,于是就千方百计地为祖宗寻找上佳的安葬之地,似乎把先辈的躯体灵柩安葬到风水佳地,子子孙孙就可以永受其益,那些葬于地下的尸骨就可以保佑他的子孙逢凶化吉,福禄康寿。古代的帝王无不信奉风水术,一代英主唐太宗就如此。他把自己的陵地选定在今礼泉县城东北的九嵕山上。此山东西两翼略低,但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主峰突兀而立,倚山傍水,陵前开阔,颇有孤耸傲视之意。民间流行着寻找阴宅的多种口诀,如《十紧要》、《十不葬》、《十富》、《十贵》、《十贫》、《十贱》、《二十八要》、《二十六怕》、《二十二好》等。其中《十紧要》是:
一要化生开帐,二要两耳插天,三要虾须蟹眼,四要左右盘旋,五要上下三停,六要砂脚宜转,七要明堂开睁,八要水口关阑,九要明堂迎朝,十要九曲回环。
清代同官城示意图
《十不葬》是:
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塬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
永寿等县认为,“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皆属好穴;“猪婆坟”子孙虽多,但不荣贵;“桃花水”绕坟,必生美女;“左水倒右,必殇成材之子”。民间常拔草验坟,认为“草盛根繁,子孙绵延;草弱根少,子孙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