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即要做大家心中的人。这是一门有着深厚内涵的社交学问。诚实做人,信守承诺,诚恳做事,这三点是做人必不可缺的标配。
先说诚。《周易》有载:“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是:天所帮助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实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国王,因为没有孩子,就想找一位诚实的孩子做王子。他,对前来应招的孩子们说:“今天给你们一粒种子,三个月后,谁能给我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是王子”。三个月过去了,聪明的或伶俐的孩子们捧着一盆盆五彩的花儿,前来参加最后的竞争。只有一位小孩盆中空空、泪眼涟涟:“尊敬的国王,我每天辛勤的浇水,细心的施肥,即使睡觉,也把花盆搂在怀里。但是,我却什么也没种出来!”国王听后哈哈大笑:“诚实的王子呀,你不会种出任何的花草,因为我给你们的,都是炒熟的种子呀!”故事中,老实巴交的孩子靠诚实做了王子。
再说守信。人与人的交往,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信”字。所以,不要轻易的去承诺什么,一旦承诺则要兑现。
韩非子云:“小信诚则大信立”。对每件小事都很诚实,就可以确立大的信誉。法国有一句至理名言:“人不守信,无异于叫旁人对他失信”。深以为然,不守信的人,换来的是别人对他的不理不睬。这句名言后面还有一段:“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准则,倘若言而无信,则是像行尸走肉,无法在人世立足。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成大事的人,往往都很守信用,说话一言九鼎。如,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文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吸引天下有才之人主动聚拢在他周围,引领魏国走向强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处事重信,“得誉于诸侯”。
他深知,说话算话才是做人的金字招牌。《魏文侯期猎》中记载了这么一件小事——
有次,魏文侯与众臣相约一同去打猎,大家都如约而至,不料天降大雨。有人提议干脆去听雨喝酒作乐,改日再去打猎。
魏文侯应许了群臣,自己却准备动身去围场。随从不解,上前询问。魏文侯说:“我和守林人约好要去打猎,如今又不去了,当然要去与他解约,不然他还在那等着我们呢。”随从说:“这等小事,何劳您亲自跑一趟呢?派个下人去不就行了。”但魏文侯严词道:“这是我与守林人之间的约定,我言出未行,又怎能叫他人代劳?”说完他翻身上马,亲自去守林人那里解释了失约的原因。
开口相约,最为简单。但对许诺之言,能做到念念不忘、必有兑现,才真正有一颗对他人负责的心。这样的人,无论他贫穷或富有,都会受到人们的赏识和喜欢。
古人也讲:“信则人任也”。意思是: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失信于人,一旦遇难,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只能坐以待毙;而守信之人,身处危难,总有人愿意伸手援助。
言而无信,则事不立。不失信,是做人的根本。
因此,我们要传承民族的好品质,将诚信贯穿在身心中,用诚信指导自己为人处事。行事先做人。以诚实,为交友的准则;以守信,为做人的根本;以诚恳,为将来立业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