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孙子兵法》儒、道、佛之中国文化观照
第一集推倒一世之智勇,开阔万古之心胸
一、万世名利,今古大智慧
有道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孙子》无古今,大智自浅深。
《孙子》无中外,般若自浅深。
二、不可思议,震烁古今中外
1、不可思议之一:
例一,两次伊战,以《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验证,毫厘不爽。
2、不可思议之二:
非但是兵学圣经,且有仁者大爱。
《孙子》虽为兵学经典,却不穷兵黩武,慎战以至非战如“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理近《老子》“兵者,非君子之器。……战胜以丧礼处之”。
例一,官渡之战后,曹操为袁绍办丧事。
例二,今日之二战阵悼念阵亡将士,足见孙武是兵圣,且有仁者大爱情怀。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三、《孙子兵法》民族文化的智慧特质及应用
1、智慧特质之一:
舍事言理,法尚应舍,如《老子》。与西洋之论据、论证、论点属两极相反思维。
例一,由国共两党孰胜孰败知,论据、论证、论点形成逻辑之盲区。
例二,《孙子》无战例,《老子》无论据。
例三,小家电大、小之争执。
2、智慧特质之二:
“(心)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境由心造”。“弗为而成”“不见而明”。
例一,范仲淹未至岳阳楼,却成《岳阳楼记》千古华章。
例二,毛泽东赐见尼克松,但言哲学,不谈国事。
3、智慧特质之三:
情绪直觉,比兴类推
例一,《孙子兵法·火攻篇》
例二,《笑林广记》秀才与产妇娘子之对话。
例三,企业保密问答。
以上为正餐之前之“小菜”,且饕餮《孙子兵法》智慧大餐。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阔万古之心胸。
第二集重赏重罚重深爱大智大勇大独裁
——从《孙子兵法·计篇》之五事七计看大智慧
一、何谓“五事”,各事何解
1、什么是五事,如何理解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此五事,乃军事大系统,立体战之谓也。
2、例证剖析
例一,希特勒败于俄罗斯“一月将军”,乃不知天地。
例二,企业文化之“独道”。
二、何谓“七计”,“七计”何解
1、什么是“七计”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2、“七计”例证剖析
此“七计”即从七个层面,对照比较对阵两军,胜负属谁家。
“七计”与“五事”内容有交叉。
“五事”重在概论,“七计”偏在细分。
《韩子》“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信赏必罚,……。刑罚之极安至?不避亲贵,法行所爱。”
例一,孙武“吴宫教战。”例二,企业老总迟到自罚站。
三、“五事”“七计”之哲理启迪:什么是大智慧
1、开悟一:以常识推知天地,就是智慧,就是“自觉”、自悟。
例一,《三国演义》中孔明何以“借东风”,亦《老子》“道法自然”之理也。
2、开悟二:大智大勇,大系统思考之后,遂成“独裁”、“独明”之大果决,大决断。
例一,谈判成否皆过江之大果决,如香象过河,截流而断,诚《庄子》所谓“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诚笃诌诗结曰:
五事总论大系统,
七计分说小细节。
重赏重罚重深爱,
大智大勇大独裁。
第三集烈士肝肠明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
——《孙子兵法·计篇》之十四条诡诈之术
一、何谓十四条诡诈之术,各术何解
1、诡诈之术有哪些,如何理解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此所谓十四条诡诈之术也,术之操作皆在隐秘状态,万不可“先传”,《韩子》“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易》君臣不密论。
二、例证剖析
例一,孙膑“增兵减灶”即“能而示之不能”。
例二,敌后游击战及东北战场“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理即“实而”及“强而”。
例三,“空城计”理即“近而”及“远而”。
三、诡道之智慧开悟
1、开悟一:“增兵减灶”深层哲理即《老子》善行者无辙迹”。
2、开悟二:诡道与诚信不矛盾,如宋襄公之“仁义”《韩子》“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不厌诈伪”。
3、商战手段与诚信做人。
《史记》言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前贤句曰:
烈士肝肠明士胆,
杀人手段救人心。
诚笃续曰:
增兵减灶善行兵,
占领两厢避敌锋。
阴谋修德倾商政,
远近真假说空城。
大诡大诈大光明,
圣人小人小异同。
第四集庙算战前已伐谋先机未兆早得手
——《孙子兵法·计篇》之“庙算”
一、何谓“庙算”,“庙算”何解
1、什么是“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庙算”的实质是什么?
质言之,“庙算”即先机之谋。凡事预则立,战前多谋胜算,未“阵”战先“脑”战也;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智者胜,“庙算”即智战也。
例一,从奕泞到咸丰,以藏拙之“示仁”与“示孝”,得智战之先机。
例二,曹植之才之曹丕之哭。(《韩子》“诈巧不如拙诚”《老子》“大巧如拙”)
三、“庙算”为何能成“预支”成功之智慧开悟
1、开悟一:
“庙算”先机之谋,理同佛门“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吹毛还须急时磨”。
2、开悟二:
“庙算”之思维特质理同后来禅悟思维,禅悟思悟大端有二:一为跳跃式思维如雪化了是水;二为情绪直觉,比兴类比,持名念佛“阿弥托佛”之尴尬。
庙算战前已伐谋,
先机未兆早得手。
示仁示孝手段高,
畏因畏果吹刃毛。
第五集百战百胜非最好谋攻非攻无攻高
——《孙子兵法·谋攻篇》之精髓
一、谋攻之最高是无攻,无攻是最好
1、百战百胜不是最好,是次好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破”即攻战攻破,即令每战皆胜;亦次于“全”,是次好。
2、什么是最好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此谋攻之法也。”
最好即“善之善”,即“全”,名言“谋攻”,实则非攻,无攻乃最高之攻。
二、次好之非战不可,何以应对
1、由最高到最低,梯次应对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非战不可,“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分一、二、三四等境界。
例一,两次伊战,以此四境界验证,毫厘不爽。
2、尽力避免“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例一,满清与蒙古通婚而长城内外无战事,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得意之笔。
例二,节日礼品之“攻心”。
三、战阵如何用兵,战阵之外君臣关系
1、众寡用兵,六种不同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例一,洪秀全装神弄鬼,死拼硬守,乃“小敌之坚”。
2、昏君乱军,三种形式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孙子》似乎立场偏于将帅,君主多起负作用。
此职业军人打工者与老板君王之矛盾也。《孙子》似更多站在将帅立场,而非君主立场。将帅坐大,易于篡位,如赵匡胤,再如北洋军阀。
例一,希特勒强令追击败逃残敌之装甲司令,停止追击,即“乱军引胜”。
3、战前如何推知胜败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一,“甲午海战”前,日本从天皇到军民节衣缩食备战练兵;而清朝实际当国者慈禧即忙于庆寿,文恬武戏,以此五者推验,已显败征。
4、要推知彼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百战百胜非全争,
谋攻无攻是完胜。
众寡用兵六不同,
昏君乱军三途径。
推胜推败细参省,
谋敌谋己大光明。
第六集兵法毛选华夏光古今契合毛思想
——从《孙子兵法·谋攻篇》看毛泽东思想是什么
一、毛选将《孙子》由兵学升入哲学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规律论
《毛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被引用为反对片面性。
《毛选·矛盾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
片面性即佛门众盲摸象之谓也。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被毛赞为科学真理
《毛选·论持久战》:“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二、孙武兵法与毛泽东兵法比照枚举
1、“不若则避之”与“打不赢就走”
例一,1947年3月,不惜放弃延安《毛选·中共中央关于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两个文件》。
2、“以虞待不虞者胜”与“不打无准备之仗”《毛选·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3、异曲同工的两段字句
《孙子·作战篇》:“故车战,……,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毛选·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从孙到毛,创造性传承嫁接,可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三、毛泽东思想到底是什么
1、官方定论:
毛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通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何谓革命
革命就是暴力,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换言之,革命就是打仗,就是孙子之“兵者”。
3、毛选中凡言战,凡涉兵者所论何来?
《毛选》及毛诗词,凡言战谈只者十有八九皆孙武等中国往昔秦皇汉武之帝王,或孙武等军事家。外国战将君主亦少之又少。
4、革命思想之主干为何?
革命思想主干即军事思想,毛军事思想大端有二:一为中华文化如兵学文化孙武等。二为当时当地之中国社会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之现状;而代表共产国际之军事路线如李德则处处碰壁。
综上可知: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孙武等兵学文化与当时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深度契合之结晶。
二、毛思想非“马”等洋货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之产物,实乃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深度契合之结晶。
前圣兵法十三章,
后贤军事十原则。
《兵法》《毛选》华夏光,
古今契合毛思想。
中革洋“马”拉郎配,
结合实少磨合多。
第七集趁势借力千仞石势险节短万钧力
——《孙子兵法·势篇》之一精髓
一、顺势而战,战必胜之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例一,日汽车,趁西亚石油危机,杀入美国,即“不失敌之败也”。
二、借势用势,事半功倍
1、借势与用人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例一,雍正用人,邬思道引为高参,张廷玉置于中枢,李卫职司巡抚。
雍正借势与用人,对今日政、商启迪是:智者居侧,贤者居尊,能者职事。
2、趁势借力,事半功倍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例一,美国远则以“民主人权”为厚脸油彩,近则以“反恐”为心黑招牌,对全球居高临下“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要么颐指气使,大放厥词;要么耀武扬威,军事打击。
例二,中国掘起“千仞之山”之势,乃和而不同之民族文化。
三、趁势借力之哲理开悟
1、《韩子》“下君尽已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与“择人而任势”可相互证引
例一,秦国之商鞅、李斯、郑国渠等皆尽人之智力。
例二,各国“外籍院士”及企业引入外脑之楚材晋用,亦“尽人之智”。
2、《老子》“无为”之说与借势
“无为”非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乃是“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依顺万事万物自然之理,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例一,都江堰之“道法自然”。
例二,园丁剪枝。
例三,企业设仁孝基金,乃发乎情,止乎礼之“无为”而自然,自有“润物细无声”之效。
顺势而战战必胜,
勿失敌败相机行。
借力借智皆任势,
老子韩子孙武子。
第八集奇正兵战有百胜正奇哲理无一解
——《孙子兵法·势篇》奇正之精髓延伸
一、奇正变幻,神秘莫测
1、何谓奇正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例一,陕北山东两正面战场,刘邓率军跃进大别山则为奇兵出击。
2、奇正难测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实则:正示乱,奇隐治;正示怯,奇隐勇;正示弱,奇隐弱。神妙莫测,难知何为正,何为奇,奇正变幻。
例一,诺曼度登陆之奇正难测。
二、奇正思路之李耳参悟
1、以《老子》“大XXX”参悟奇正
《老子》中凡“大XXX”者,则因极致而趋向反面,参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则可表述为大治如乱,大勇如怯,大强如弱,……大奇如正,大正如奇。
例一,《庄子》之“呆若木鸡”,实则是大勇如呆。
例二,李广之“大勇若闲”。
2、奇正与“孰知其极”
《老子》“以正治邦,以奇用兵。……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
例一,海盗与社保,奇正善妖难辨。
三、A、B饮料巧借势与反借势
诚笃诌诗结曰:正兵当敌奇兵赢,
勇怯反观呆鸡勇。
奇正哲理无一解,
奇正兵战有百胜。
第九集战地胜战我主动战阵败战敌被动
——《孙子兵法·虚实篇》精髓之一
一、战地主动,置敌被动
1、我方战地主动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我调动敌人,而不被敌调动;若我处于被动,要化被动为主动。
例一,据《韩子》孟尝君十副耳环化官场被动为主动。
例二,某企业生死之际“情感”主动出击。
2、如何置敌战地被动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
以“利之”、“害之”,特别是“出其所必趋”之手段,将敌由实之主动,变为虚之被动。
例一,“围魏救赵”即“出其所必趋”。
二、攻守之主动
1、何谓攻守主动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例一,傅作仪守涿州与守北平为善守,
2、为何能攻守主动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行千里”及“攻必取”理近《老子》“行无行”。
例一,虽有长城之固,游牧铁骑总能“不劳”“必取”。
例二,《韩子》中阳虎之攻,赵王之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三、进退及战和之主动
1、进、退之主动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是进是退,操之在我。
例一,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果断退兵,因制其先机之“速而不可及”,较之孰刻尔刻撤退更胜一筹。
例二,某企业果断退出多元化。
2、战、和之主动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例一,解放战争时,“围点打援”即“攻其所必救也”。
例二,由“三安”公司之败亡,看企业品牌之攻守。
战地胜战我主动,战阵败战敌被动。
攻而必取敌守松,守而必固守敌攻。
或进或退我掌中,欲战不战敌奔命。
第十集避高趋下水奔腾避实击虚兵流动
——《孙子兵法·虚实篇》精髓之二
一、如何侦知敌情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此乃“知彼”之侦察术。
例一,《黔之驴》中小老虎扑杀庞然大物之驴,即为“作之”。
二、如何反侦察
1、无形无迹,敌难知真相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对手“不能窥、谋”原因有二:一为伪装详动,敌不知真假;二为我方“战胜不复”即不断创新,对手即使有一知半解,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例一,中国乒乓球,不只“深间”“智者”“不能谋,海外兵团之”之“反间”,至多知其皮毛。
例二,梁启超“不惜”,公司创新“自己打败自己”。
2、“无形”“不复”之哲理剖析
“无形”理近《老子》“大象无形”及“善行者无辙迹,善数者不以筹策”。万千有形之上,便是无形,便是形之理,形之道。
例一,水果之形与味。
例二,《红楼梦》中有几个梦。
三、兵形象水,避实击虚,千变万化
1、兵形似水之避实击虚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例一,中东战争时,沙龙避实击虚而建奇功。
2、兵形似水之千变万化,据敌情随机应变,把握主动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此机兵、机变之谓也。
“无成势,无恒形”者,理近佛家“诸法无常”。
例一,某微波炉厂家,灵活应对恶意敲诈。
布阵极致无阵形,
每战必胜形不重。
避高趋下水奔腾,
避实击虚兵流动。
第十一集祸福无门人自找利害兼杂将应晓
——《孙子兵法·九变篇》之精髓
一、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九变篇》)
《韩子》:“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判也,恃吾不可判也;不恃其不我欺,恃吾不可欺也。”
“有以待”即“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不可攻”意近“不可欺”。
例一,科技强军,常备不懈,即“不可攻”也。
例二,防备明明暗暗之商战对手,为“恃吾不可判”。如何“不可判”?创新、打败自己。
二、兼杂利害,趋利避害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九变篇》)
洞悉用兵要利害兼顾,理性周全,利、害相互转机。
“杂于害”理近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
例一,某解元京会考之“近来一病”即“杂于利”。
例二,洋人(如英人雅片贩毒)“商品不越过国界,士兵就越过国界”,只见用兵之利,未见害。孔丘“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证之以近代史实,仅知“文德”之用,未见武功之利。
三、孙武利害观与佛老思想比较
“杂于利害”乃孙武之利害观,见利见害,利、害相互转机。
1、《老子》之祸福“玄同”观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58章)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老子》56章)
《老子》此数言究祸与福,美与恶等相反对立之原因,实因智之“锐”,物欲之“纷”,解决之道则是福祸美恶之等同观,便是“玄同”,亦即庄子“齐物”。
例一,掌上蚂蚁,众盲摸象皆分别知见,未达“玄同境界”。
2、利害观与佛之真谛
“如来非王,如来非非王”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孙之利害观,老庄之玄同齐物论,佛之中道观,非俗见之是非善恶不分,而是超越是非善恶,以大情大爱,至情至性将对立分别之“知见”混而为一,此即多情即佛骨,不俗乃神仙。
例一,“将梳子卖给和尚”之是非对错。
例二,“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抿恩仇”乃“玄同”恩与仇;惜乎国共两党当时未有“玄同”器量否则何至于……!
祸福无门人自找,利害兼杂将应晓。
利害福祸全放松,是非对错皆玄同。
第十二集诸相非相如来谛见小日明老子理
——《孙子兵法·行军篇》“三十二相术”之精髓
一、战阵未合,洞悉敌营隐情
1、敌防守时状态如何,是何居心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例一,常规阵地,防守方下级指挥官告诫士兵“敌人靠近时开火”者,乃因“恃其险也”。
2、敌如何伏兵,是否来袭我方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3、反向思维,洞烛敌奸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二、战阵既合,敌情洞若观火
1、敌我双方正兵当敌时,初始情形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2、敌阵乱象种种
(1)士兵饥饿,体力不支
“杖而立者,饥也;汲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2)敌营惊恐万状,士气低落
“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吏怒者,倦也。”
(3)日暮途穷,离心离德
“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例一,崇祯之“赏”洪承畴与“罚”袁崇焕。
例二,《韩子》明晰赏罚主体,《老子》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三、此“三十二相术”之智慧开悟
此“三十二相术”即三十二种观情洞悉敌情之法,三十二种“所以”及“所以然”,敌军为什么及为什么是这样。
1、“三十二相术”之佛学哲理
三十二种战阵现象,欲参秀现象背后实质,则“外离相为禅”及“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例一,侦察兵见林中一木逆风而动,使炮击之,此“见诸相非相”也。
2、“三十二相述”之《老子》哲学开悟
例一,丰收在望之秋庄稼与擦鞋者,则为“见小曰明”;与此相反,则为“察见渊鱼者不详”,如《韩子》隰斯弥之避祸。
细节察敌要仔细,
卅二相术见实质。
诸相非相如来谛,
见小曰明老子理。
第十三集战场败乱将无能战道必胜抗君命
——《孙子兵法·地形篇》之精髓
一、战地败相及缘由
1、将帅懦弱,军纪败坏,自乱阵脚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例一,“周亚夫军细柳”反此“乱”,故能胜敌。
2、料敌无算,以卵击石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例,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即“北”。
二、是服从战地规律,还是服从昏君瞎指挥
1、将帅应知地之道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2、是抗命还是服从战道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孙武之春秋及后来战国时代,乃战乱时期,势所必然,理之必有。尚有君臣军事民主氛围,故有此抗君命之大忠大勇,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此则成为广陵散矣。
例一,“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强令歌舒翰兵出潼关,乃“战道不胜”而惨败。
例二,岳飞“精忠”与抗命之两难,屈死风波亭。
例三,乾陵“无字碑”,乃武则天以皇帝之尊,方有此亘绝古今之气度,诚“举世非之誉之”也,乃为独裁之独明也。
三、战场三知:知彼、知己、知天地环境
1、知彼、知己,而不知地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2、何谓真知兵、知彼、知己、知天地环境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古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例一,展子禽先生“坐怀不乱”无视环境,对营造企业环境之警示,如当初各地诸侯“瓜分豆剖”广人财产。
战场败乱将无能,
战道必胜抗君命。
推敌推我推天地,
知己知彼知环境。
第十四集战火心火火引火躁心静心心换心
——《孙子兵法·火攻篇》之“三非”与
《孙子兵法·九变篇》“五危”之精髓
一、“三非”及“五危”
1、《火攻篇》之“三非两不可”
“凡火攻有五,……。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2、《九变篇》之“五危”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例一,莎达姆被俘即“可虏也”(枭雄、区医)。
二、“三非五危”《老子》哲理开悟
1、战火与心火
“三非两不可”由五种战地火攻之战火,类比出意气用事之心火。
频呼小玉原无事,为教檀郎识得声。
2、“三非五危”与《老子》哲理互证剖析
“三非”意近《老子》之“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为之,恬淡为上。”
“两不可”意近《老子》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及“坚强者死之徒”。
例一,慈禧之轻躁与《辛丑条约》。
例二,梁启超之饮冰。
三、“三非五危”之佛理开悟
1、除去心垢,庄严净土
《老》、《庄》谓之“虚”“心斋”,佛门之“清净”“净土”,心空则可及弟。
“随其心净,则为净土”,不净则为尘垢。
例一,“此是先佛场,心空及弟归”以证“三非两不可”之急火攻心,心烦气躁则为将帅心未“空”起来。
例二,《商道》主角心法宝物之“戒盈杯”。
2、于相离相,不可着“名”相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战火心火火引火,
躁心静心心换心。
意乱“五危”有灾祸,
神定“三非”无恶果。
第十五集人文理性三不可诺奖昏热两巨擘
——《孙子兵法·用间篇》之精髓
一、间谍之极端重要
交战双方“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非主之佐也。”
例一,项羽不知间谍之重要,中陈平离间计,“鸿门宴”上口不择言“曹无伤”,泄露提供情报者。
二、亘古亘今之人文理性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
1、不可取于鬼神
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例一,洪秀全靠“拜上帝教“之装神弄鬼成事亦败事。
例二,西门豹治邺灭鬼义举善行。
2、不可象于事
象即类推比附,实则牵强附会,《周易·系辞》“象也者,像此也”。
兵事乃真刀真枪之事,似此不着边际,岂只离题甚远之“两个黄鹂”,简直自取败亡。
例一,王莽靠祭天祭神祭祖宗退兵。
3、不可验于度
度即天象度数,与西方“占星术”近似。
例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屡言“夜观天像”,近乎妖人。
三、孙武“三不可”今日之人文醒世作用及启迪
1、自然科学并非万能
例一,某对华人科学家,得奖后反目成仇。以至老翁少妻,《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
2、某文化巨人之晚年昏聩
例一,“莎士比亚千千万,但丁荷马不稀罕”,“杜甫的地主成份”“相信华主席,把骨灰撒在大寨”。
人要发昏,任是科学大家,文化巨子自己要头上抹猪油——昏头昏脑,上帝没办法,历史有说法。
3、老板者流与《易经》之推命算卦
例一,某肉制品企业因推命算卦而江河日下。
例二,既“卜”而知之,“卦”而推之,何不炒股乎?
胜敌知彼得用间,装神弄鬼必完蛋。
人文理性“三不可”,诺奖昏热两巨擘。
子美无辜定成份,大寨有幸归来魂。
企业运作明理性,天数卦像瞎推命。
第十六集兵法佛法意空灵禅锋兵机心圆融
——《孙子兵法》之中国哲理空灵境界
一、回答战争之终极问题
1、战到极处是无战,至战无战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二、明义利之辩,义、利统一
孔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兵圣“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1、孔圣此论,义、利对立,取义舍利,利舍而尽,义从何来?大利即义。
近代受人欺凌,孔圣义利之说,难辞其咎。
2、大争之世,非常之论
兵圣此论,合于大争之世,非常之世,非常之论,证之以近代中国及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则为不刊之论。
3、为今之计、义、利统一
利者,民族大利,实为民族大义。
三、因敌制胜,可道非道,佛法非法
1、看似矛盾,实则权变
“必以全争于天下”与“围师必缺,穷寇勿迫”矛盾。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与“敌众以整……,夺其所爱,则听矣”矛盾。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将通于九变之术者,知用兵矣”。
一言蔽之:机变、权变。
2、禅门大要,义通兵机
例一,《金刚经》凡你有肯定,有定论,皆为“着相”,皆有“有所住”,此皆机锋机变之“应无所住”,亦《六祖坛经》之“于相离相,于念离念。……,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分言之,兵之机变、权变,禅之机锋、不住;合言之,其心一也,此心乃大智慧之空灵,般若之圆融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