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易经中的“易”的解释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指“简易”,易经将万物用卦象显示,使人一目了然。二是指“不易”,无论事物怎么千变万化,它的规律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变化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三是指“变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易系辞传》中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易经存在的必要。
没有变化就无须用易经来预测,因此占卜时除了通过卦象和卦辞来判断这个卦之外,还要通过变爻来观察变卦的吉凶好坏。那么什么是变爻?什么是变卦呢?要明白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占卜的过程。占卜分“起卦”和“断卦”两个过程。使用蓍草、六爻、梅花易数等起卦方法得到卦象,这个动作就是“起卦”。起卦就是开始产生一个卦的意思。
起卦的方法有很多,古代用蓍草通过18次随机分取的方法(每三次确定一爻)来起卦。但不管六爻也好,蓍草也好,得到的每一个爻有四种情况:老阳(即太阳)、老阴(即太阴)、少阳、少阴。老阳和少阳都为阳爻,老阴和少阴都为阴爻,但不同的是,老阳爻和老阴爻将发生变化,老阳变为少阴、老阴变为少阳,这样变得到了另外一个卦象。我们称老阴、老阳为“变爻”,也叫“动爻”(不变的爻称之这为“静爻”),变了之后的卦称之为“变卦”,也叫“之卦”。
如果用三个硬币来起卦,则三个硬币全为正面为老阳,全为背面为老阴,二背一正为少阳,二正一背为少阴。用蓍草法很复杂,但三次分取蓍草所得结果一定为6、7、8、9四种情况,其中6为老阴、9为老阳、7为少阳、8为少阴,这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因。通常在占卜时记录老阳、老阴、少阳、少阴时分别用这样的四种符号来表示:“○、×、-、=”,而如果画成卦的话,则需要画为2个卦才行。
例如起卦结果为“-、=、×、=、○、-”,写成数字则为“7、8、6、8、9、7”,翻译成文字就是“少阳、少阴、老阴、少阴、老阳、少阳”,画卦时请注意,是从下往上画,这样就得到“风雷益”卦。因为三爻和五爻为老阴老阳,这就需要老阴变少阳、老阳变少阴,变了之后就成了“少阳、少阴、少阳、少阴、少阴、少阳”,卦象为“山火贲”,古人一般简写为:“益”之“贲”。
有变爻就一定有变卦,对变卦的判断是占卜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大于前面所说的错综卦、得中与当位等内容。但并不是每一次起卦必有变卦,也可能六个爻中没有变爻的情况发生,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六个爻全部为变爻的情况也有可能,也是机率很少。
古代以易经占卜的方法有多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一种:蓍草法,变爻的断卦方法是利用爻辞进行的。梅花易是宋朝邵雍对蓍草法的一种改进,基本上与蓍草法相通,但断卦可以用卦辞和爻辞,但更多的是用五行生克来判断。六爻法是蓍草法与归藏易相结合的产物,断卦时已经完全抛开了卦辞和爻辞。其它如四柱、六壬、奇门等都不属于周易的方法,与卦辞爻辞毫无关系,可以称它们为易经但不能称之为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