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提出了关于原始思维的学说。原始思维很少运用抽象概念,也不受逻辑规律尤其是矛盾律的支配。在原始思维中,事物和现象没有确定的性质,它们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其他东西,它们可以发出自身的神秘力量,又可以接受外来的神秘力量,可以称之为“互渗律”。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三易”
历史上的《易经》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
八卦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辞的注释。卦辞原来称彖辞。相传彖是一种长着利牙的怪兽,能咬断铁。就是说断词为斩钉截铁,无容置疑之意。《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系辞》与《彖》、《象》不同,它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八卦占法等方面的说明。
欧阳维诚先生认为: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思想,开普勒认为:“数学关系表达了世界的本质,按照数学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宇宙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因为一切都由数学比例决定”。八卦就是古人思维决策的数学模型。象数之学与古希腊的思维方法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异,但有一些却很相似。即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中,都对应一个当时数学系统:古希腊人对应的是欧氏几何系统,《周易》对应的则是布尔代数系统。
欧阳维诚(左)
布尔向量是由0和1两个数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数组,0和1在布尔向量中的全部含义只是两个不同的符号而已,与它们作为自然数的性质没有关系。它是英国哲学家布尔在对逻辑思维法则的研究中引进的。他的研究工作后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布尔代数。我们熟悉的逻辑代数,就是布尔代数。
八卦虽然与二进制具有形式上的同构关系,但并不能进一步阐释它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计算模式的本质,无论是将它看成二进制算术,还是布尔向量,都是用0和1代表阴爻和阳爻,但它们不能换成别的符号,只具有固定的0和1的含义,它们始终是一个数,所以不具备“知幽明、定吉凶”的逻辑结论。
在中国人的眼中,《易经》代表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为了弄懂弄通《易经》,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耗尽了心血,但没有任何人能将这门预测学演化成高度准确的标准公式。它象一门原始的没有膛线的土炮,无论给它调整多少修正参数,都无法击中远处的目标。
土炮
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易经》、八卦呢?当今思想敏锐的学者张远山先生让我们对《易经》、八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根据考古发现,只有以上的太极图,才是正确的伏羲圆图。其它各式的太极图,包括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都是错误图。
伏羲圆图中间的太极图,右面的阳鱼,尖头在上,对应冬至,因为伏羲画六十四卦,是为了制历。(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重而叠之,成为六十四卦,完全是错误的传说)。伏羲制历之前,先要立圭测影,就是制作日圭,竖一根杆子,观测记录阳光的投影长短。
八卦的“卦”字左面,是两个“土”叠起来,就是“圭”。“卦”字后起,本字是“圭”。伏羲画六十四卦,其实是画六十四圭,记录一年日影的六十四个象,用于制历。后来《周易》把伏羲六十四圭转用于卜筮,才在“圭”旁加“卜”,《周易》六十四卦于是与历法脱钩,从此以后,不再明白伏羲画圭是为了制历。
《人皇伏羲》的剧照
立圭观测日影,冬至日影最长,就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因为冬至那天,太阳南行到达南回归线上空,最为靠南,北半球阴极。太阳到达南回归线以后,开始回归北行,于是阴极而阳生,冬至以后,日影逐渐变短,北半球逐渐从冬天变成春天,九十天以后走到春分,就是阴阳平分、昼夜相等的泰卦。因为春分那天,太阳北行到达赤道上空。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第一季从一阳来复开始。在伏羲圆图上,是从北走向东,从水走向木,从冬至走向春分,就是从坤卦走向泰卦,用了十五卦、九十天,经过一阳五阴、二阳四阴,走到三阳三阴的泰卦。坤卦对应冬至,泰卦对应春分。
太阳北行走完第一季,继续北行,又走第二季,北半球逐渐从春天变成夏天。在伏羲圆图上,第二季是从东走向南,从春分走向夏至,就是从泰卦走向乾卦,同样用了十五卦、九十天,经过四阳二阴、五阳一阴,走到六阳的乾卦,就是夏至。所以上半年的两季,是“阳复”的半圆,就是右面的太极阳鱼,尖头在上,圆头在下,从一阳走到六阳。
夏至日影最短,就是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因为夏至那天,太阳北行到达北回归线上空,最为靠北,北半球是阳极,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以后,转为回归南行,于是阳极而阴生,夏至以后,日影逐渐变长,北半球逐渐从夏天变成秋天。乾卦六阳爻,对应夏至,虽然没有阴爻,但是太极阳鱼的圆头中心有个黑点,所以乾卦表面是纯阳,实际上阴在其中。夏至以后,一阴就生出来,从阳鱼变成了阴鱼,进入下半年的第三、第四季。
最后是第四季,太阳继续南行,走向南回归线,北半球逐渐从秋天变成冬天。就是从否卦走回坤卦,同样的顺序,从四阴二阳走回六阴的坤卦,就是冬至。冬至之前的最后一卦,就是《归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剥卦。所以下半年的两季,是“阴剥”的半圆,就是左面的太极阴鱼,尖头在下,圆头在上,从一阴走到六阴。
伏羲六十四卦,先用坤乾泰否四卦,确定一年四季的四个最重要节气,再用另外六十卦,每十五卦演示一季九十天,加起来是一年三百六十天。
一部演示天地循环,四季变化的六十四卦历法,到唐尧时期,他化圆为方,将六十四卦排列成九路围棋式的天圆地方;到周文王时,他又改造成《周易》两卦一组的吉凶小循环,分为上经、下经,上经三十卦专演天命;下经三十四卦专演人运。
文王借用伏羲的八卦图形,作为占卜的符号。处于偏隅鲁国的孔子既不处在当时洛阳的知识中心,也不熟悉伏羲的历法知识,更不清楚唐尧、《周易》化圆为方,脱离天道,到晚年才看到《归藏》而开始研究《周易》,当然也就无法研究出所以然。
《孔子》的剧照
20世纪初,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提出了关于原始思维的学说,他认为原始民族与文明社会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思维很少运用抽象概念,也不受逻辑规律尤其是矛盾律的支配。在原始思维中,事物和现象没有确定的性质,它们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其他东西,它们可以发出自身的神秘力量,又可以接受外来的神秘力量,他将这种思维规律称为“互渗律”。
列维.布留尔
《周易》规定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以二、四、六、八、十为“地数”,认为占卜中的数字运算可与四时代兴、五年再闰、一年三百六十日甚至与“万物之数”相对应,所有这些观念都反映出一种神秘的不受逻辑支配的原始思维方式。易学的兴盛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心目中的所谓最高智慧,是一种与神秘观念和互渗律保持密切联系的智慧。
原来久盛不衰的《周易》热,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巫术热。
选自《神从何来》书稿的第二章《源头浊水》,作者灯火阑珊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图一:
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杨振宁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某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
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2004年9月3日人民大会堂2004年9月23日定稿)
《易经》的推理系统是人类最古老的符号推理系统,它具有自己特有的推理规则。其据卦推理的思维活动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有效性。
《易经》的推理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四、三段律三段律又称“三才律”。别卦六爻自下而上,两爻一组分为三个层次。古人依次将这三个层次〔三个基本符号组〕称为地、人、天,以象“三才”。一个爻所在的层次,便确定了这个爻的基本性质,整个别卦的推演方式,与西方推演“三段论”相仿,实不相同。最典型的例子,乃是《乾》卦。它的六个爻都是严格的按照地、人、天这三个层次出辞、推演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初、二爻属于“地”段。初爻是“地”之下部,所以用“潜”字形容处于这一位置的初九。二爻属于“地”之上部,所以用?“在田”,形容龙盘在地上,已经可见了。九三:君子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活跃在渊,无咎。第三、四爻属于“人”段。九三爻的位置已离地,自然比较高了,所以称为“君子”。有了较高的地位,更应勤勉奋发。九四的位置,是“人”段上部,象征位极人臣,与君王为伴了。然而伴君如伴虎,更应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六:亢龙有悔。
七、变爻律这是在由本卦变为之卦的情况下,由于变爻的数量不同,推演方法也随之变化的规则。宋代学者朱熹对古代大量占筮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根据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比较系统的整理出了一条变爻推论规则: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占。二爻变,则以本卦二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则以二卦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六爻变,则以《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易学启蒙》〕
按照演卦之法,一卦既成,不外乎七种情况。
以上关于变爻的推理方法有些不见诸于《左传》、《国语》等古代筮例。例如二爻变、四爻变、六爻变的筮例,在秦古籍中并无记载。有些爻变情况在先秦古籍中虽有记载,但与朱熹所述的方法不尽相同。可以肯定,朱熹的变爻规则是以殷周古筮中的推论方法为基础,但又从秦汉以来的易经研究和占卦实践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概括提炼而成的。
我们应该看到,以上介绍的七个推演规则相互之间是可容、相通而又往往同时交叉运用的。正因为如此才使《易经》符号系统的推演过程罩上了一层又一层光环,显得特别深邃神秘,“玄之又玄”。〔原著:周山改写:蒋璧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