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宗主附注
坎象水而卦用为险。故彖辞称为重险。而象称水洊至。所谓重洊者。乃以六画卦乃三画之重。亦犹习坎。以非一度也。六画卦合为两截。上卦下卦皆坎也。故曰重险。曰洊至。明其势相积。其用相连。非如三画之坎。势单而用孤也。后天坎卦有异先天。先天只云象水。而不曰洊至。只云险陷。而不曰重险。此由辞可推见其义矣。然卦虽异先天。其用仍本先天而来。故象辞仍称水也。上下皆水。犹曰前后皆水。洊至者。滔滔不已。犹曰后浪推前浪耳。水流不断。故曰流而不盈。虽滔滔下流。而不旁溢。是其有德在不失其信也。则洊至非灾也。以得其利。避其害。则如江河日夜流。不独无患。且大用存焉。此坎卦之德用如水也。而人之用坎者。亦当师水之德用。务远其害。而取其利。则其功莫大矣。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此坎初六爻辞也。其意在警行险侥幸。而明坎之不易用耳。初六为全卦之始。其位在下。其势正潜。而为阴爻。阴柔用阴。又当下陷之地。则其易入难出可知。窞犹穴也。深而小。陷而曲折。义取陷阱。故字从臽。以初六居坎之下。坎固陷矣。而初六陷之又陷。故称为坎窞。既经深陷。则难求出道。乃占凶。然习坎全卦。本以险用。今初六以险为害。何也。则其情之未约。德之未昭。教之未周。信之未孚。一切初创。未明其利害。未审其重轻。骤然试险。未有不陷者矣。如薄冰未坚。而迳驰之。深渊不测。而迳涉之。是其过在冒昧孟浪。焉得而不败欤。此象辞于用坎之先。必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必有备而后无患。有德以履尊位。则高而不危。有教以移万民。则众而不犯。此君子履险如夷。有其道也。人之情欲亦险矣。必有礼以节之。有学以明之。有德以范之。有知以辨之。而后御之有道。行之有度。此德教之效也。初六德未立。教未行。而慕乎尊荣。求其优美。安有不溺者哉。故入窞者。己之过也。无罪于物。为己失道。而不能审于事先。辨于未发耳。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初六之凶。由于失道。本以习坎。而终入坎(看不清。28右起1)。犹习泅者而没于渊。习驰者而蹶于道。以习于是。而竟遭其祸焉。所谓行险以遇险者也。人善权谋。则败于权谋。有强力。则败于强力。此智勇可恃而不可恃也。明道则可恃。失道则不可恃。人之情欲可用而不可用。遵性则用。悖性则不可用。初六之凶。以失性道。而无德教为之先耳。纯阴柔而下陷。此犹殉情纵欲之行。欲其免害得乎。故入窞之凶。非关天道。乃在人事。学者当有所审焉。
坎卦为险陷。又当初六入窞之数。其象乃如人入陷阱。不易出。而占为凶。以坎卦唯上下两中爻为阳。初六以阴在下。阴降阳升。与九二背驰。而不得协调。故有入窞之喻。谓阳外向。而阴下沈。地下且陷。入深且穴。是为坎窞之象。窞亦坎也。而较深小。初六本在地下。因陷而不得出。故凶。穴有所藏曰窞。如今土人掘山洞以藏物之类。不徒陷也。有深闭之意。上不见天。下不及泉。陷于土中。乃绝地也。虽习者亦不易出。况不习乎。或以为坎曰习坎。则必所习也。然初六之窞。乃出乎意外。正如涉水而骤遇深潭。非其预料。乃易沈也。心所未思。智所不达。则虽习亦不习。为其掉以轻心。而利昏其智也。故曰失道。道即路也。荒野不险。为识途也。大浸不险。为识水也。若失所从。焉得不为害乎。是初六之凶。乃由失道。失道者即陷于未习。而遭其不意耳。大哉习乎。非时时习之。尚有百密一疏之失。况不习乎。曾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念兹在兹。斯可谓之能习。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此坎九二爻辞也。九二在下卦之中。得正位而属阳。是为刚中之德。以上下皆阴。阳虽得位。不大得志。且群小包围。不能自脱。故曰有险。而尚能求小得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以阳应阴。又得与九五正配。此所以占有小得也。小得犹小成之意。言可小成功也。凡坎之用皆在阳。以阳虽陷。而得正位。此在阳爻皆为吉。虽有险。尚可自免。即彖辞维心亨之意。以心亨则百体从令。虽四围多阻。而于中可自足。所谓得位乘时之士。虽犯万难。犹可小有功。不过在乎善用耳。苟知其难。而不求其大。则小得。若昧于时势。忘其艰险。以求大获。则终必败。此爻辞决其有险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得中位。行中道。而可小得也。或谓未出险中。此亦爻中应有之义。然依爻辞小得句。未出中实指其未越中道。出犹越也。言九二本刚中之德。行中和之道。虽在坎陷之中。仍能保其中行。以求小得耳。全卦用阴。而以险成功。如九二即其例也。读者识之。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入于坎窞。与初六同。虽有九二九五两阳互照。仍无所成。故曰无功。然无功究非有咎也。以六三处险不易出耳。非即受害。此爻辞勿用。释文解为无功。可见坎之大用。只在两阳。得阳则免祸。不得阳则为凶。六三虽阴柔。以得二五之映照。虽勿用。亦未见害。此可以明处阴之要。在能正大光明。不诡随。不贪功。不应诈力欺人。不以谲伪自用。则待时之复。犹可免也。若因入坎而竟自陷。履险而犹自昏。是坎坎之险且枕。决不止无功已也。易教重在以德回天。以道济时。象辞常德行习教事一语。固已尽其义矣。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此坎卦六四爻辞也。六四以阴居阴。而在外卦。外柔为道行大则。此六四较六三为善也。且四与二同功。而近五之正位。其志宜下。其行宜柔。乾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明其在高宜自卑也。故当位者宜屈己以从人。有力者宜束身以利众。富则宜俭约以惜物力。丰则宜省节以保天命。报施有度。登降有格。广狭以时。损益以几。斯物得其平。而事不戾于道也。六四志在求平。行在求安。以履坎陷。而求不险。以处围困。而求解脱。故爻辞如此。且言其终免于咎也。樽酒簋贰用缶。明其俭也。纳约自牖。明其困也。既待以礼。而不丰于仪。为其在险中。得免饥渴足矣。既馈以食。而不进以正。为其有所困。苟延其生已耳。此爻辞所指。明酒食不愆。行止被束。虽得甘饱。却难自由。而其人能安以处之。顺以德之。则可终占无咎耳。此辞含义最委宛。为详释之如下。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四之象。以在中爻。为坎陷之中。且当上卦之始。亦犹初爻也。故用缶与酒簋互比。自牖与进食相对。皆有一刚一柔之象。酒食水也。缶则土也。牖亦土也。水与土比而成用。进食礼也。节其物。粗其具。纳不以正。则非礼也。礼与非礼对而成行。此皆刚柔各半之喻。坎已在中。是入土已深。土中之固有者。非土即水。则用缶自牖。犹其原物。既居坎穴。自不得由正道出入。而不可以求全于仪节。此野俗与礼文有并行不悖之意。既由穴入。刚柔相交。出入所会。一文一质。一敬一慢。原无足奇。而以数言之。樽酒奇也。簋贰偶也。纳约主也。自牖宾也。一主一宾。一奇一偶。亦可见刚柔之交。阴阳之际。互相配也。故释文称为刚柔际也。际交也。两者之交曰际。以六四虽求平。而犹未得平。其志在平也。故称为际。言既在其交。自有致平之望。若至九五。则已平矣。故九五爻曰只既平。此可见易道重在平。而坎用尤贵能平。平则无陷矣。读者当会通各爻辞以释之。
六四以在刚柔之交。具有和平之象。虽若陷于囚狱。而得宾主之和协。虽接待不能致敬尽礼。而见樽簋之情。是前虽有仇敌之心。而今乃复成朋党之势。故虽入险。终得脱险。且不独彼陷者无咎。而为陷者。亦将偕以俱出。此爻辞簋称贰。明其有宾主共食也。共食乃偕议之意。非限于食而已。既有偕同之象。自无仇怨之寻。则被陷者与为陷者。皆可占无咎也。以六四与九五接。一刚一柔。志在于孚。利在于合。既相害于前。而不得不相偕于后。所谓一往一复。一平一陂。自为回圈。数不容错。行不容乱。故释文曰刚柔际也。与泰卦九三释文天地际也正相类。泰九三以在乾坤之交。阴阳交至。阳升阴降。恰得其和。而致于平。此爻辞称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与坎六四之因陷得出。因险得安。正是一义。故释文皆以一际字明其用。盖谓交和也。如两国媾和。必先争妬。而势不相下。终至于讲和。此际之所谓也。一阴一阳。一高一下。因其际而底于平和。乃皆占无咎。观九五爻辞只既平之语。则可见六四之终得平矣。
又曰坎卦六爻。以二五两阳得正位为用。亦为吉爻。而他四阴爻。虽若包围。实如拱卫。以人事言。则犹宾主君臣。相对相环。以成其用。故四阴视两阳若主人。而两阳视四阴若徒仆。虽主陷于群阴构难之中。而以得守正位。仍可因应委蛇。以图自全。此在各爻辞。吉凶利害皆不同也。在下卦阳主中。犹多受协。在上卦阳向外。已可自存。故下之两阴。不及六四为近信也。六四如亲君之臣。侍主之仆。日久情通。相习有素。分定势易。相交有礼。爻辞酒簋纳牖。言如进膳宴主。又如治觞待客。虽俭约。不阙其供亿。虽恭敬。不足于礼仪。为其因近而狎。因亲而亵也。又如拘囚之给食。卒伍之得犒。虽曰示恩。不过见意而已。此其处分不同。行权有别。阴虽贱而行势。阳虽尊而失时。故虽受供奉。不足以快意也。而以尊卑早定。权力攸分。亦使阴不得不暂致敬尽礼。以图不陷于相违之嫌。相害之意。则释文所称刚柔际也。际指分际。亦含交际之义。以六四九五分际固定。交际必行。此如客已在门。不得不接以礼。士以被系。不得不惠以恩。此为坎险之用。而达于德教之源。可以由六四爻辞证其微意也。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宗主疏述
坎离二卦相对。其称名乃由三画卦。以二阴包一阳为坎。言阳陷阴中也。以二阳包一阴为离。言阳自离而附丽于阴也。是二卦之称名。皆本阳言。而皆本三画卦言者也。若重之为六。则名虽是。实已不然。如坎上下二阳在中位。反因陷而得蓄藏遮罩之用。离以初上及中爻四爻分合连接。反因离而得配偶消长之功。是六画卦有异于三画者也。就三画言。则六画者谓之重。坎为重险。离为重明。重则反其德用。即极则必反之理。重险者。险之极。反则为安固之用。重明者。明之极。反则为下照之用。以其重而用乃殊。故周易因之以坎代坤。取其有坤土厚载之德。以离代乾。取其有乾元大生之功。是以坎阳也。而代阴。离阴也。而代阳。中男也。而代母。中女也。而代父。其体原异。其用则同。盖后天阴阳既交。阳以阴用。阴以阳用。理数固如是也。此义人多忽之。遂不明文王卦位之奥妙。而后天卦用。亦因之不通。今讲及坎离二卦用。揭出其义。以为读者告耳。
坎以九五最得中道。前已言之矣。至上六。则又入于险陷之中。与初六相似。以极则变。变则反始。理数固如是。而全坎各爻。与困卦极相类。因困为兑合坎。兑为泽。亦水也。且泽为水归宿处。水聚成泽。有泽即无水。故困称泽无水困。以泽即水也。故困与坎相类。困各爻所占。与坎亦相近。如困初六。困于株木。三岁不觌。上六困于葛藟。六三困于石。入于蒺藜等语。皆与坎上六辞义近似。又如坎初六入于坎窞。亦同困之困于株木之意。而坎六四所称。又同困之困于酒食。苟取二卦相勘。则可知坎之与困。固大同小异也。盖坎为水而下陷。水为大险所在。困亦因水成象。其险陷如坎也。不过坎包其众。困举其一。坎概其大。困指其细。微有别耳。以坎言。本险为用。则无在非险。而困则因险有限制。苟离泽可免于险。是坎之险无量。而困之险有限也。坎六爻本皆险。以二五得中乃自免。三四得协于二五。亦足自保。唯初上既乖于二五。复为阴之所始终。乃占凶。读者所宜知也。
坎之用以险。而险道不易行也。全卦各爻。多凶少吉。即此义耳。如知险而行安则吉。知险而行险则凶。君子行必有中以为准的。故见其险。乃求其安。因其陷。乃志于平。因其下。乃志于升。以底于至中。而后险可用。而道不困。为天下之不可无险也。故设险以为衢。为人情之不可试险也。故指险以为戒。无过不及。始致中和。此用坎之大要。而重在能合乎离。离为光明。为升平。为高尚。为宽大。皆与坎相反相应。得其合。则为道用。此即一阴一阳之谓也。知雄守雌。知黑守白。道之微妙。不外一中字。若徒偏于一。未有不违道而害生者。故圣人序卦以离继坎。明二者之不可离也。离则不祥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