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认识到,相似的东西,大多有相似的现象,所以他们不自觉的把所看到的,如:头上的天,脚下的地,天上的太阳、月亮,天空中的雷,还有地上的风、山川和海洋河流分成八大类进行观察。通过不断的深入观看和思考,提炼出事物本质的东西,把具有相同规律的东西归为同一类,这种对物的观察,就是观象。可以把各种东西,挂起来,进行观象,进行归类。
这八大类东西,古人把它用符号表示,即:天用“乾”表示,地用“坤”,太阳用“离”,月亮用“坎”,雷用“震”,风用“巽”,陆地山川用“艮”,海洋河流用“兑”表示。把这八个符号汇总一起就是“八卦”。跟“乾”有相同性质和规律的东西,就可用“乾”来代表,就认为这个东西,一定具有与“乾”相似的活动规律,按“乾”路线图和定数进行产生、发展、繁荣、衰败、终结的过程。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苽、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刚卤。为妾、为羊。
《说卦传》中的卦象,好多不容易理解,实践中或许会渐渐恍然大悟。
观象,起初是观物象,更进一步就是观卦象,就是看周易六十四卦的图形呈现出的关系和意义。观象主要考虑下面几种要素:卦位、卦象、爻象、爻位、卦序、互卦等。观卦象,可以看到卦象所代表的事物的发展脉络,成长过程,来路和去处,定数等。古人认为万物都有定数。
一、卦位
卦位指组成重卦的两个单卦在重卦中的位置。单卦也叫经卦,是三画卦组成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两个八卦重叠成六画卦即是重卦。《周易》中组成六十四卦都是重卦。组成重卦的单卦有上下、内外、先后的区别。这些区别和关系,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位置在上的为上卦、外卦、后卦;位置在下的为下卦、内卦、先卦;卦位用于卜筮,内卦一般代表自己或自己所在的方面;外卦为他人或与自己对立的方面。内卦又为贞卦,外卦又为悔卦,贞表示吉庆喜乐之事,悔表示凶伤忧虑之事。
概括起来,六十四卦中单卦与单卦可以表达以下几种关系:
1、上下关系:例如蒙,是上艮下坎,艮为山,坎为水,表示山下有泉。
2、内外关系:例如眀夷卦,内卦为离,表示文明,外卦为坤,坤表示柔顺,此卦表示内文明而外柔顺。
4、平列关系:例如屯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为雨;下卦为震为雷。此卦表示“雷行雨降”,雷与水是同时出现的,是平行关系。
上述四种关系都是异卦相重。同卦相重,称为八纯卦,八纯卦没有这些关系。
二、卦象
卦象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具体的物象;二是概括的物象。具体的物象,如乾为天,为父;坤为母,为地;震为长男;巽为长女等。参见《说卦传》。更高层次的概括的物象即是阴和阳。根据《易传》的解释,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两个卦合在一起,就必然产生阴阳力量的对比。
三、爻象
易卦的爻象只有两种:阳爻和阴爻。易经的爻题,用“九”表示阳爻,用“六”表示阴爻。阳爻代表阳刚之物,象征男子、君权、刚健的品德等;阴爻代表阴柔之物,象征女子、臣民、柔弱柔顺的品德等。
四、爻位
爻位就是爻在卦中的位次。重卦每卦只有六个爻,按照成卦的顺序,最下边的为初爻,也叫一爻、下爻,二三四五六依次向上排列,第六爻又称上爻。
根据《易传》的解释,具体的爻位又代表以下一些意义:
1、一三五为阳,二四六为阴;
2、五六爻象征天道的阴阳,五为阳,六为阴;
3、一二爻象征地道的阴阳,一位阳二为阴;
4、三四爻象征人道。
5、五爻位天位,二爻位地位,三爻位人位,天位有为君位、夫位;地位又为臣位、妻位。
6、上位,中位,下位,同位;重卦由两个单卦组成,单卦的三爻中,上为上位,中为中位,下为下位。在重卦中,一四爻都是下位,二五爻都是中位,三六爻都是上位,因此又称一四爻为同位,二五爻同位,三六爻同位。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爻各有其象,各有其位。根据爻象及爻位的不同,不同的卦又不同的势态。
一、刚柔相应:表示卦中阴阳两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具体有:
“五柔应一刚”:如比卦,五爻位阳位,恰又是阳爻,因五为是君位、天位,尽管其他五爻都是阴爻,也为相应,象征上下臣民都服从君主的统治。
“五刚应一柔”:如小畜卦,四爻为阴位,阴爻,此为上下君子辅佐一个小人之象。
“同位相应”: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这三对同位爻各有一阴一阳,谓之同位相应。如恒卦,初阴四阳、二阳五阴、三阳六阴,此卦象征天地阴阳相应;国家君臣相应;家庭男女相应;所以称“恒”。
“同位敌应”:初与四、二与五、三与六中,或都阳,或都是阴,刚刚对立,柔柔对立为同位敌应。如艮卦,此卦象征上下不能合作。
二、刚柔相胜:卦中阴阳力量不平衡,不是阳胜阴,就是阴胜阳。
“刚胜柔”:如夬卦,一阴爻在上位,上六一爻为柔,下边五刚连成一片,刚能改变柔,此卦象征众君子能战胜一个小人。
“柔胜刚”:如剥卦,上九一爻为刚,下五柔连成一片,刚势孤弱,柔势众强,柔能改变刚,此象征众小人能胜一君子。
三、刚柔当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谓之刚柔位当,表示人的才德与他所处的地位相当。
四、刚柔位不当: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谓之刚柔位不当,表示人的才德与他所处的地位不适应。
五、刚柔得中:中为中位,即卦中二、五两爻。阳居中位,为刚得中;阴居中位,为柔得中。得中可象征人有正中的道德,为吉兆。刚柔得中有下列几种情况:
“刚得中”:卦中只有一个阳爻居上卦中位或下卦中位。如比卦,五为上卦中位、阳位,只有九五一个阳爻。此卦可象征君的正道。
“柔得中”:卦中只有一个阴爻居上卦中位或下卦中位。例如同人卦,二爻阴爻,可象征臣民得中正之道。
“双刚得中”:卦中的两个中位都是阳爻,如中孚卦,二爻五爻都是阳爻,可象征人以刚健之德守中正之道。
“双柔得中”:卦中的两个中位都是阴爻,例如小过卦,二爻与五爻都是阴爻,可象征才能弱者的正中之道。
“刚柔分中”:卦中一个阳爻居上卦中位,一个阴爻居下卦中位。如观卦,五爻为阳位,正是阳爻,二爻为阴位,恰是阴爻。此为刚柔分中,可象征君臣各居其位,各守中正之道。
六、刚柔居尊位:卦中的第五爻位天位、君位,因此也称尊位。阳爻在五爻为刚居中尊位;阴爻在五爻位柔居中位。如需卦,是刚居中尊位;大有卦是柔居尊位。
七、刚柔居上位:卦中第六爻位上位。六爻为阳是刚居上位,刚在尊位之上,到了极限。六爻是阴为柔居上位,象征人处在极端穷困的境地。人尊贵到极限要骄傲,人穷到了极点要改变地位,都将朝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八、刚柔居下位:卦中第一爻位下位。初爻是阳爻,是刚居下位;初爻是阴爻,位柔居下位。居下位象征人或事处在低下的地位,但存在着向高处发展的可能。
九、柔承刚:阴爻在阳爻之下,象征柔顺者顺从刚健者。《易传彖》认为柔顺刚为吉。
十、柔乘刚:阴爻在阳爻之上。象征柔弱者凌驾于强盛者之上。《易传彖》认为属于反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