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诸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三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注解易经,说这本书里有大道、有哲学、有宇宙的终极奥秘,每次谈及都会说这本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但是如果你翻开各家解读你会发现一门研究了三千年的学问研究来研究去,不但没有共识,而且对这本书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也解释得大相径庭。这太奇怪了。
想要弄清楚《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几件事情。
在几乎毫无科技水平的上古社会中,人们对于事物的变化完全没有合理的认识,因此每个文明初始的神话故事孕育而生,人们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某一个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在操纵。在中华文明初期便演化出了在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钻孔火烧,看裂纹的走向作为神的指示的降临来预测事情的发展是否符合权力的意愿。占卜的『卜』字便是这个裂纹演化下来的汉字。之后占卜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发展,出现了蓍草杆分配的『筮法』和铜钱正反面的『三钱法』。
在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的古籍经典基本都是靠手抄传承,所以通常情况下,一本书籍从原版到成型都会经历数代人的多次再创作。《周易》的成书便是经历了周文王的《易经》和周公旦的对于父亲记录的『易』加以阐述的《象传》,以及孔子和同时代的一些学者共同对于周文王和周公旦两位先贤作品的总结和升华合编成的《易传》,至此《周易》一书才基本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周易》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以及我们能沿着周文王、周公旦和孔子这三位关键人物身上找到一些什么样关于这本书的线索。
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撰写爻词和一系列的解释。
第一个很好理解,是早期人类发展出的一种简单的归纳法思维。事物的成对出现比如天地、昼夜、男女、上下再到后来出现计数的奇偶,最后都被古人以“阴”、“阳”二字概括总结并衍生出『—』为阳、『--』为阴的表达方式,在《周易》的记录中一个阴或者阳的出现被称之为一根『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也开始试图理解更复杂的事情,于是阴和阳便开始了排列叠加的表达,发展出了最早传说伏羲所创的『八卦图』,就是『爻』的叠加形成的“两仪”、“四象”和“八卦”的概念。
并且根据对自然的有限探知把这八个“卦象”分别取了名字以及对应了自然界的八种基本物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并两两对应。此后随着需要解释的东西越来越多,显然这八种变化已经无法满足,便又出现了八卦两两相重叠加的八八六十四卦,一直沿用至今。
好了,说到这里《周易》的基本面出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要怎么得到对应的『卦』也就是如何『算卦』呢?古人发展出了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我们在电影《封神》里看到的西伯侯姬昌手持蓍草的计算方法,被称为『筮算』
另一种就是更为普遍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抛三枚铜钱的计算方法,被称为『三钱法』。
先说『筮算』,不感兴趣的这一段可以直接忽略完全不影响。具体算法在《易传》里记载: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什么意思呢?找50根草棒,拿出一根来就49根有用,随机将这49根草棒一分为两部分并且随机从任一部分里再拿一根出来;此时你得到了两堆草棒,分别清点两堆的数量并除以4,得到的余数拿出,如果能整除就拿出4根;刚刚一共拿出了三次草棒,拿出来的放到一边。以上步骤为一个完整的『变』,我们需要把剩下的草棒归拢再重复两个『变』,最终得到一堆草棒的数量再除以4,最终的这个数字无非四种可能:9、8、7、6,分别为3/16、1/16、5/16、7/16的概率。对应被称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以此来确定这一算的『爻』是阴是阳。这四个也就是上面说到的阴阳变化的『四象』。这里插入『三钱法』的算法就容易理解了,我们随即抛出三枚铜钱,对应出现的“正正正”、“正反反”、“正正反”、“反反反”即为对应的“太阳”、“少阴”、“少阳”、“太阴”确定一个『爻』,概率分别是1/8、3/8、3/8、1/8。你再看一看这两种算法对应的概率,阴阳平衡了吧。重复以上的6次之后,把所得的『爻』自下往上排列就得到了我们这次算出的『卦』了,在经过一些后世演化出来的『变卦』原则,这个时候你翻开《周易》找到对应的卦辞爻辞解释便得到了你这次算卦的结果。
比起古老的甲骨占卜,草棍和铜钱的使用脱离了只有王室贵族才能接触到的龟壳和牛肩胛骨这种材料,让占卜的成本大大降低,占卜成为了不仅是商王的专用,这一点对于周文王来说非常重要。
先武断地说一个结论:在1976年之前,两千多年来被无数读书人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经历了无数文人学者不断地加以注释和运用,而这一文化盛事所产生的著作全部都是自说自话,没有人真正看得懂《周易》。
那1976年发生了什么?答案是在山西省岐山县也就是周文王曾经居住的『周原』,考古发掘挖到了周文王的办公室,并且发掘出了17000多片甲骨,上面发现了甲骨文字共2600个。
要知道截止到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字共4500个,其中考释成功的1500多个。所以周文王在写《易经》的时候究竟在干什么和他想表达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重大的研究突破口。
他在研究如何翦商,也就是如何消灭商朝。整个《周易》基本就是周文王基于自己灭商计划,在占卜之后记录下的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说就是一本周文王精进占卜之术的练习册或者是一本特殊的日记。
这是周文王的一个秘密项目,也是周文王毕生的大事,两个证据。第一个证据是周文王办公室发现的这些甲骨上的文字都非常小以至于一开始考古人员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的地方竟然能写下二十个字,每个字也就一毫米见方,商人正规占卜不可能这么做。第二:这个办公室是一个地窖,不是说周文王的这个住所在地窖里,而是他存放这些甲骨和进行占卜的地方是一个地窖。周朝之前,只有王权可以用甲骨进行占卜,因为只有王是直通上天可以接受到『帝』的指示的,而王是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是不容置疑的。周文王自己也知道他在做一项前所未有的忤逆之事,他想要模拟商王方法试图跟商人的神直接沟通,企图得到和商王一样上帝的力量和支持。所以根据对周原出土甲骨文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周易》爻词的新解释就更加接近了它的原意。
比如《周易》中经常出现一个字叫『孚』,很多书把它解释成信用,说“有孚”的意思就是这个人有信用,所以是个吉卦。而事实上,“孚”就是俘虏的“俘”。姬昌作为西伯侯时的本职工作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就是帮商人抓羌人做俘虏,他需要经常占卜到哪能抓到,“有孚”就是抓到了俘虏,就完成了任务,当然是吉卦。再比如《周易》里经常出现的『贞』,比如“利君子贞”、“吉贞”,之前一直被解释成“正义、光明磊落”的意思,近年研究发现他也是一个通假字,通『占』,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利君子贞”、“吉贞”其实说的就是“哥们儿你这卦算得不错啊”的意思。
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和长子伯邑考都是被商人所杀,他是从什么时候下定决心要灭商这个事情不得而知,但是商王朝的血腥和残暴确实在令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商王朝所崇尚的大规模的活人祭祀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也难寻同例。人祭,是把人杀了送给神吃。此前的华夏文明也有零星的人祭行为,但是商人把人祭给制度化、标准化了,有各种各样的规矩,有很多不同的杀人祭祀方法。
到晚商,人祭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妇女、小孩甚至婴儿都会被用来祭祀,用各种标准化方法残忍地、有步骤、有规矩地杀害、填埋。从宫廷到民间,商人把人祭搞成了盛宴和表演。有时甚至是用虐杀的方式,延缓献祭者的死亡,观赏献祭者的挣扎。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9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个青铜獻(蒸锅)里有一个完整的蒸熟了的15岁女子头骨。
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便是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杀害并做成肉饼给周文王吃。这里补充两个突破三观的事情,第一商纣王杀害伯邑考并不一定是为了惩罚西伯侯姬昌,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场常规的人祭活动,商纣王用王室和贵族或者王室贵族的长子献祭给上天在商朝文明的逻辑中是团结贵族所在部落的一种手段,表明上帝吃了你们部落首领或者首领长子的肉也会像保佑我们商朝一样保佑你们的,同时这也是你们部落祛除愚昧融入正统商文明的一个表现。所以第二个推测,周文王是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在一个正式的场合吃下了他长子肉做成的肉饼,而且大概率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伯邑考的两个弟弟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也在那个祭祀的场合也吃了。从周文王殷都回来不久便去世,周武王频发噩梦需要『周公解梦』和周公旦吃饭频繁呕吐的『周公吐哺』都证明了伯邑考的死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里创伤。
翦商成为文王、武王两代人的毕生大业。
但是有一个问题,他父亲的《易经》怎么办?里面不仅记载了大量周文王在殷都期间见到的人祭活动,还记录了周朝灭商的宏大事业。于是周公开始了他在父亲周文王所写爻词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象传》,现在《周易》的爻词下通常还有一个“《象》曰”就是周公旦对他父亲留下的《易经》的再解释,《周易》中最著名的两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出自周公之手。这个转变的重要之处在于,《象传》不再鼓励以占卜为准的投机行为,而拨乱反正地强调了每一个人应当修养品德,履行社会责任的励志说教。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中国正式步入文明之邦。
孔子虽是鲁国人,但是他的先祖出自宋国国君家族,这个封地是周朝当时用来管理商人的,所以孔子是商贵族后裔。而孔子的偶像便是帮助周人完成灭商大业的周公,这里不仅是孔子崇拜周公对于周朝文明礼乐制度的建立,更有可能,孔子在晚年知道了商周之变的这些秘密。
孔子晚年花了很大精力研读了他之前几乎完全忽视的《易经》,并且发出了“假如能让我多活个五年十年来学习《易经》,我的人生也就不会有大的错误了。”这样的感慨。此后,孔子致力于对上古典籍的整理。孔子57岁的时候离开鲁国去了宋国,以孔子的学识和威望,自己又是宋国国君后裔,在宋国应该可以看到他想看到的所有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晚年所写著作《系辞》中对于《易经》的忧患之情已经很接近真实的周文王。他在宋国应该探寻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孔子晚年他的徒弟问他,你研究了这么久《易经》,算卦准吗?孔子曰: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辞之繁。”
意思是说缺乏德行才会用神灵安慰自己,缺乏智慧的人才会频繁地用卜辞预测。
至此孔子对于周公在他父亲周文王的《易经》的注解的用心良苦充分理解,并在晚年不遗余力地编辑“六经”,这是按照周公的精神对上古的历史文献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系统整理。而六经之首的《易》也彻底变成了一本描述事物变化的哲学论述书籍。中华文明往后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础就此奠定。
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黄河流域相对平静的部落逐渐被征服和杀戮打破,中华早期文明开始进入混沌。商周之变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逐渐被仁义道德的新华夏文明取代,从周公到孔子逐渐将中华文明拉到了新的高度,《周易》跨越五百年的成书过程便是中华文明从野蛮走向昌盛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