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喜相随。”
这是明代命理家张神峰在《五言独步》开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点明了子平八字的核心思想——致中和。
子平八字在进行命理预测时,主要以“用神”的力量去协调八字中强、弱、寒、燥等失衡问题,使其达到“命局五行中和”的理想状态,这就是张神峰所谓的“病药原理”。
八字之“病”是指命局中五行力量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
任何一个八字都存在病,在大运流年的作用下,或是痊愈收敛,或是复发攻身。其中以强、弱、寒、燥最为常见。
若八字日主过强为病,需要在命局中找到可以对其进行克、泄、耗,使全局趋于平衡状态的干支为药。
比如日元甲木,月令寅木羊刃透干而出,全局比劫重重。
若八字日主过弱为病,需要在命局中找到可以对其进行生、扶,使全局趋于平衡状态的干支为药。
比如日元丙火,月令亥水七杀透干而出,全局制身太过。
若整个命局寒湿,一旦大运流年遇火,便为药。
比如日元辛金,月日时支三会水局透干而出,全局寒湿太过。
若整个命局燥热,一旦大运流年遇水,便为药。
比如日元甲木,月日时支三会火局透干而出,全局燥热太过。
判断某个八字的富贵层次,可以通过命局中“病”的轻重和“药”的优劣进行比较,如果可以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则以富贵论之。
简单来说就是,命局中的缺陷和失衡程度越大,在药来病去之后(好运到来时),触底反弹的空间越大,上升的阈值越高。
反过来讲,八字原局中五行越均衡,意味着单一五行的力量越发散,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反而容易受外部环境所影响,从而导致没有稳定的目标,即发展的决心不够大,不够纯粹,多沦为平凡人。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一个人的富贵程度,一般和道德程度无关,甚至两者呈反比关系。
这不是我一家之言,而是根据五行和五常匹配原理推导而出。
木主仁,金主义,火主礼,水主智,土主信。
因此,一个人的八字五行失衡(八字存病),同时也代表此人在道德层面上有所缺失(比如缺木,仁心不足;缺火,不识礼仪等),但道德层面的先天不足并不一定影响其富贵程度。
从八字层次而言,其好坏涉及到的范畴极广,评价标准在不同时代各不相同。
比如富贵之人,未必长寿;德薄之人,未必贫寒;德厚之人,未必富贵···
传统八字命理以富贵论其层次,因此首重财官。
而现代社会极为复杂,以富贵论层次的评判方式已经显得极为狭隘。
而天性是否得到充分地发挥,精神状态是否富足等新的评判方式也随之产生。
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转变。
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物质条件逐渐富足,大众原本对于物质的渴望逐渐转移到精神上的追求。
如果说“财官”是物质在命局中的表象,那么“食伤”就是精神在命局中的表象。
这就是不同时代所赋予的“价值标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非凡之人,多行非凡之事。
命局中的偏颇和缺陷,恰逢特别的大运流年,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生的闪光。
一运掌十年休咎,一方会运超不过三十年,大运与大限的配合决定了命主“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
如果人生终将遭遇苦难,那么早来总比晚来好一些。
比如一个人的命局中伤官过旺,为人思维敏锐,才华横溢,同时性情桀骜,总喜欢逆境而行,不懂与自己和解之道。
大运未至时,容易在逆境中体会到人情冷暖,在苦难中学会隐忍谦虚,在郁郁不志中悟透了社会运行逻辑。
一旦好运来到,自然可以一飞冲天,收获甚多。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寒窑赋》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就是这类人的典型,命局五行失衡,尽管智谋一流,却出身卑微,家境贫寒。
青少年大运为忌,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得靠他人救济度日,更是惨遭胯下之辱。
一朝时来运转,药到病除,从此手握几十万兵马,定三秦,俘魏王,破赵代,降燕国,夺齐地,胜项羽,裂土封侯,拜将封王,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大运流转,药去病返,兔死狗烹,身死族灭,一代人杰,却沦为千古绝唱。
时也,命也。
循环往复,如此而已。
八字“岁运并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昨天,有一位网友找我看八字,简单寒暄几句,便发现对方有一些命理基础。
对方又问了几个问题后,才终于抛出了核心问题:他在甲辰年恰好岁运并临,想咨询一下我的看法。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果然人总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因为我也曾为“岁运并临”这个概念纠结过,主要是关于它的一些说法太过骇人,比如“岁运并临,不伤自己伤家人”等口诀,总让人惴惴不安。
在我看来,无论是学习哪种理论知识,都需要一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
从八字命理上来讲,可以理解为学习记忆五行生克、天干地支、九宫八卦、十神关系、十二长生等基础知识与概念。
“审问之”是指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疑问,既要向自己发问,也要向他人发问,以此求取问题的答案。
“慎思之”是指自己得到答案后,按照对方的思路进行重新思考,并以此进行知识点延伸和探索,根据规律发散出更多的个人理解。
“明辨之”是指将个人理解归纳形成抽象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清晰地判断力。
“笃行之”是指将所学知识和个人理解充分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
我最早接触“岁运并临”这个概念时也曾搜索过许多资料,然后基于这些资料提炼出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