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厚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所写的诗作,在乌苏里沿岸的文学史上,是有其一定位置的。在先生邻近八十高龄之际,将这些发表过尚保存的诗稿结集出版,无论对祖国东北边疆的文学事业,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我以老朋友老合作伙伴的身份为之热烈祝贺!
二〇〇九年元月三日于饶河
跋
心有灵犀一点通
——记著名乡土诗人王吉厚
田丰
著名乡土诗人王吉厚已年逾古稀,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精神矍铄,精力充沛,兴趣广泛,至今仍笔耕不辍,著作甚丰,让人惊羡不已。
诗人13岁(1943年)随母亲从山东渤海之滨的掖县,来到乌苏里江里畔,喝着乌苏里江水长大。大江给了他一身好水性,那丹哈达拉岭滋补了他,给了他强壮的体魄和丰富的灵感,使他激动不已,热情澎湃。二十多岁便在工作之余,悄悄拿起笔呕歌这片养育他的黑土地。他与友人姚中山晋先生合作出版了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诗集《乌苏里江放歌》,散文集《话说乌苏里江》、《东江风情》、《赫乡散记》等。
大江磨练了诗人,生活考研了诗人,给了他一身正气和胆识。1952年在诗人的家乡饶河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渔民世世代代在乌苏里江我方马架子岛外侧捕鱼,可是前苏联军警却突然在岛外设卡,强行阻止我方渔民通行,粗暴干涉我渔民正常捕鱼生产。当时正值苏中友好的“一边倒”,时期,对苏联“老大哥”的态度是一根敏感的神经,无人敢越雷池一步,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作赌注,大家都保持沉默。诗人年轻气盛,看在眼里,怒从心起,不听邪,不怕鬼,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上书《人民日报》,引起外交部的重视,及时照会苏方外交部。经双方实地考察几经周折,认定为我方领水,得到了边民的广泛赞誉。1957年打右派时,诗人心里忐忑不安,但在大家的保护下,躲过了这一劫。文革期间,异端再起,刍议纷繁,但最终该岛仍归属我国,诗人一颗悬着的心才四脚落地。
俗话说,文如其人。人格决定文风,文风反映出人格。诗人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人品,渗透着诗人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兽一鸟,一鱼一虫的钟爱,粗犷豪放的北大荒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亲切感人。他写昔日北大荒“深山、荒野、湿地、虎啸、狼嗥、老雁窝”,今日的北大荒:青山、绿水、树林、村落、牛羊、拖拉机、金色的麦垛”(《乌苏里江畔》)。在《夜渔》一诗中他写道:晚风舞着柳丝,月光逐着流水,一只渔船悄悄地划过江面,忽啦啦一群野鹜惊飞——将美丽的乌苏里江做了惟妙惟肖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1992年诗人和老友姚中山晋均年过花甲,仍然宝刀不老,激情燃烧。他们历经两个多月,攀山越岭、跨河越溪、风餐露宿,走访了牡丹江、鸡西、穆棱、鸡东、密山、虎林、宝清、抚远、饶河等12个市县和10多个国营农场、林业局,做了大量细致的考察、调研,加之他们丰富的生活积淀,写出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散文集《话说乌苏里江》。书中详细记叙了乌苏里江流域的地理、历史、风物、特产、经济、文化及风土民情。这本书结构严谨,文字流畅,内容翔实,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读后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这是一本开发乌苏里江地域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小百科全书,是诗人对家乡的无私奉献和一份厚礼。
愿诗人思维之树长青不老!
愿诗人创作之花常开不败!
2008年11月于虎林
(原载《北疆名人报》,稍有修改)
江水,冲不走的故事——我心中的文化名人王吉厚
王辉
当晨光拨开如纱的薄雾,当夏日清风吹动季节的旋律,我,作为北大荒的第二代,带着一份责任,怀着十分向往的心情采访一位乌苏里江流域知名作家——王吉厚老先生。在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客车行程,顺利抵达居住在虎林市的王吉厚老先生的家中。
(一)江水孕育文学梦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边疆,有一条清幽而美丽的河流,它像一条银光闪闪的锦缎,镶嵌在祖国东北角上,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中俄界河——乌苏里江。”这是王老先生在《话说乌苏里江》一书中对乌苏里江的概述。
王老先生与乌苏里江有着不解之缘,1943年他随母亲从山东渤海之滨来到乌苏里江下游的抚远县东安镇;1949年参加工作后东安镇由抚远县划归饶河县管辖,他又来到乌苏里江中游的饶河县;60年代他又从饶河县调到乌苏里江上游的虎林县。总之,乌苏里江让他走了个遍,说“江水孕育岀他的文学梦!”一点也不假。
他的母亲后来是乌苏里江一带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边疆长寿老人,虽历经磨难,却与人为善,刚强豁达,健康长寿,也许是乌苏里江的水滋补了她,使她活到一百零三岁高龄。王吉厚本人也已在乌苏里江一带生活了七十多年,让他对乌苏里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兽、一村一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王老先生讲道:那时抚远东安镇人烟稀少,在深山老林里可以套树鸡或松鸡,冬天穿着滑雪板在山坡上可用木棒打倒狍子。当这里居住的人多了起来,那些可爱的生灵也变得稀有。人为的涂炭使王老先生心生悲凉。我想,这便是一位作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吧!
1960年秋天,江水漫溢,饶河境内挠力河畔八五九农场四分场到小佳河这块20多平方千米的沼泽地域形成一座浩大的水库,严冬之后敷盖了一层睁明瓦亮的冰层,而且刚刚封冻,通不了汽车,有二十多位各分场到总场开会的干部,被漫天飞雪刮的睁不开眼,迈不了步,在明晃晃的冰面上,走一步,退两步,就地直打转转,要不是他和陈维业同志积极组织抗险自救,那天晚上好多人有被冻死和掉进冰窟笼的危险。
那年冬天,他在八五九农场科委担任副主任工作,因工作需要,他去挠力河北的四、五、六分场检查技术革新开展情况,遇到“漫天烟炮渡冰河”的严酷场面,他与北国的北大荒友一同荡漾在漆黑夜晚的冰天雪地中,也是几经磨难,好不容易脱险,听着他的讲述,感受着那种境遇下的悲壮,不禁产生深深的敬意。
乌苏里江流域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特殊环境下奇险的经历为王吉厚先生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文学的梦想悄然孕育,创作的源泉应运而生。
(二)江水缘聚创作路
王老先生在青年时期做饶河县委政策研究员时,即与那洁、郝长海合矽作在黑龙江农村报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小小说《江上的姑娘》,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黑龙江文化普及读物。这算是他的第一个文学作品。说到这里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王老夫人宗瑞娟冲我笑笑,原来,二老自小就是青梅竹马,60多年来相濡以沫,小说里的姑娘虽是虚构,情节却是当年故事的缩影。
第一个作品的发表给了王吉厚很大的动力,直到他与姚中晋在《北大荒文艺》1958年11月创刊号上刊登《领路的赫哲族青年》一诗,和在1959年《北大荒文艺》第3期刊载《乌苏里江上》,才真正开启了与文学的渊源,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王吉厚先后与北大荒文友高潮联合出版了长诗《岭泉春》,《红鹰岭》,《岭泉春》主要讲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大寨村,兴修水利的斗争故亊;《红鹰岭》是描写赫哲族抗日的长叙事诗。紧接着姚中晋与王吉厚又岀版了诗集《鸟苏里江放歌》和《东疆风情》《赫乡散记》等散文集,把对乌苏里江的特殊感情留给后人。
最有分量的作品是《赫乡散记》,从中你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赫哲人逐江河而生,依青山而立,在戎守边疆中书写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三江沃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赫哲渔乡,这片土地丰饶而神奇,“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绝非溢美之词。其中记录了2012年赫哲族女博士何玉芳等牵头以四排赫哲自治乡的名义与《乌苏里船歌》词作者郭颂打官司的鲜为人知的内幕。为世人所熟悉的《乌苏里船歌》的前身原来是赫哲族情歌《想情郎》,是王吉厚、程义芳1959年根据赫哲族民歌《想情郎》曲调整理填词的《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已在北京《歌曲》刊物上发表,这就说明《乌苏里船歌》并非由郭颂作曲,凭借王吉厚这份不容置疑的举证,四排赫哲民族自治乡最终赢了这场官司。
时代造就了北大荒第一代文化名人,历史造就了一批责任感的作家。
说起王吉厚,不得不提及与他形同手足有着莫逆之交的文学搭档姚中晋先生。从王吉厚之子王爱平撰写的《东疆记忆》的“老屋”里,可知姚中晋的父亲姚镜溪是晚清秀才,因此他少年时代熟读四书五经而走上革命之路,后流落北地,历经坎坷仍然笔耕不辍,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难怪王吉厚先生对其赞不绝口。
在虎林、饶河合并为虎饶县时,二人同饮乌苏里江水,同食完达山粮,一样的胸怀,一样的粗犷,又都是土生土长的“饶河通”,让他们成为一对相互提携的文友。后来又各为虎林和饶河两县的一方之长,又是当地叫得响的诗人、学者,是《北大荒文艺》编辑部文友称道的北大荒的一朵“并蒂莲”。二人不谋而合产生编撰“话说乌苏里江”的想法,于是他们攀山越岭、跨河过溪、穿山入林、调查走访,以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索,使《话说乌苏里江》得以问鼎世间。
《话说乌苏里江》记录了乌苏里江流域一带的密山、兴凯湖,鸡西、鸡东、虎林、饶河,海青、乌苏镇等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风情等,尤其是对牡丹江垦区位于穆棱河下游虎林市周边的“国营农场”的描述中,可以让你了解850、云山、庆丰、856、858,854等创建开拓的发展史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历程。
王吉厚先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把握北大荒文化的精髓,潜心乌苏里江流域的文化研究,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让乌苏里江文化纵深拓展,呕心沥血整理完成了《乌苏里江流域文化述略》一书,并将于八月出版。本书从最早的肃慎人也就是东北人的前身,写到女真族后遗---赫哲族。书中写道:乌苏里江、兴凯湖历史沉积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有远古时期肃慎族新开流渔猎文化,还有女真族后裔赫哲族的伊玛堪文化;不仅有乌苏里江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致文化,更有白山黑水,烽火连天的抗联文化;不仅有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军垦文化、还有饱含北大荒血和泪的“流人”文化;不仅有名声远播,乌金闪烁的煤矿文化,还有绚丽多彩的乌苏里江流域的旅游文化;不仅有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经济腾飞的和谐文化,还有来自五湖四海,丰富多彩的知青文化,更有讴歌乌苏里江风土人情,人世沧桑,世态炎凉的流域文化。
在说到“流人文化”时,王吉厚提起了他非常仰慕的作家丁玲和诗人聂绀弩的《北大荒歌》以及著名军旅诗人梁南的作品。他拿出正在校正的这本书,和我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诵起梁南写的《我不怨恨》一诗,“诱惑人的黎明,以玫瑰色的手,向草地赶来剽悍的马群.,落叶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亲昵地.仍伸向马的嘴唇。马蹄踏倒鲜花,依旧抱住马蹄狂吻;”当读到“踏倒”鲜花时,还对“到”和“倒”进行了推敲,足以看出王吉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诗人的严谨作风。
(三)江水润泽生活曲
在四年的养貉经历中,王吉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难怪应邀参加了当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养殖技术经验交流大会,他在大会上发表的论文,让东北林业大学的教授们听得目瞪口呆。看来,做什么事情,没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是万万不行的,正是这样努力于付出,加上丰厚的文学底蕴,对四年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录,叉与友人吴刚、侯选出版了《养貉指南》和《麝鼠养殖问答》两本书,为养貉、养麝鼠者提供了科学的养殖技术。
(四)江水丰盈易学天
都说老有所为,老当益壮。王吉厚的精力充沛,文思敏捷,悟性顿开,着实另我惊叹!他不仅文学艺术修养高,对易经的研究更为深入。从90年代退休后,王老先生接触易学学者,著有《八字索秘》上、中、下、续、新五册,发明有获国家专利局专利权证书的《八字流年吉凶祸福速查盘》,与葛玉臣、黄朝君编撰的《中华七星神术》一书也已出版,受到国内国际易学界的普遍青睐,近年,与凌谢冰一起在香港注册了中华七星命理预测学国际研究中心。
慕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王吉厚先生与周围易经爱好者、以“林泉山人”通过网络互动,联络国内外各方同道,为探索人类生命科学和命运密码而不懈努力。他以“恳谈篇”在2000年的天津“人体科学研究会”及2007年哈尔滨“第十回国际易经大会”上发表了论文《中华传统命理学是人体科学研究的新通道》。他从探索奥秘到破解神秘,最终奉献人体科学的秘密。
正如《八字索秘》“恳谈篇”中写的那样:“奉献秘密,是人体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这种奉献精神,就没有科学的春天。二十一世纪是人体科学研究的新世纪,人体科学研究的春天正姗姗向我们走来!”
王吉厚,一个崇尚科学的易学研究者,一个有过养貉专业技术的专家,一个与乌苏里江有着不解情缘的真正作家,他的动人故事、他谱写的壮美诗篇、他对北大荒文化的贡献就像乌苏里江水源源流长,滋润着三江平原的丰饶土地,永远流淌在后代子孙的心中。
党旗下的人生故事——战火中考验的预备党员
魏玉章
由于我在四大军事技术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工作积极,能吃苦耐劳。10月我刚满18周岁,指导员梁宝岩就找我谈话,了解我的家庭出身状况,动员我入党,并且教育我说:“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党,共产党员平时各项工作都要起带头做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战时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不怕流血牺牲。”又给我指出今后努力方向。
1950年3月中旬指导员梁宝岩和副连长郝祥二人介绍我入党,让我填写《入党自愿书》(32开小红本子)。由于自己不会写字便请文书帮我填了表,3月24日党组织正式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清楚地牢记入党宣誓时的情景。那是在黄海边上浪头区四道沟子一个小镇。镇里会议室墙上挂一面鲜红的镰刀锤子的党旗,连队老党员陪同我们宣誓。五名新党员在前排,站在党旗面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支部书记念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入党后,我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本组新兵更加刻苦学习和训练。全连射击比赛100米10环靶,每人3发子弹,我们战斗小组三人平均29环,获全连第一名,获得“优秀射击战斗小组”锦旗一面。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纠集十六国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发动侵朝战争。我们驻守在大东沟昼夜守卫海防,我被调到营部当通信班长。
1951年2月5日,我们在38线附近金川宿营,教导员顾不上休息,带着我和一名通讯员翻过山去,走了10多里地山路来到一连住地,看望向前线运送弹药刚回来,累得筋疲力尽的战士门。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同志门辛苦啦!今天是大年三十,明天就是春节。今晚老家叫除夕夜,我代表营领导给大家拜个早年,同志门过年好!听了教导员一席话,大家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的叨念着,“过年啦”,“过年啦”。回想起入朝几个月来,昼夜不停的向前线运输给养、炮弹,风餐露宿,顶着刺骨的寒风冒着大雪,冲破敌机层层封锁,保护物资弹药安全送到前线去,哪里想到过年这回事啊。节后没过几天我营又乘车继续前进,刚过开城不远,一辆美吉普车,从侧面飞驰而过拦住去路。原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后勤通信参谋传达志愿军炮兵后勤命令:“押运营立即回国改装”当时由于部队驻地比较分散,一时集合不起来,上级决定在朝鲜首都平壤集结,到安洲搭乘向前线运输物资返回的火车回国。
20号晚8时部队在平壤北安州火车站集合准备登车回国。火车刚进站,营教导员召集各连指导员开会。布置登车时注意事项,正在讲话时两架野马式敌机突然来到车站上空。投下四颗照明弹,把车站照得和白天一样接着就是轰炸-扫射。部队立即利用有利地形隐蔽防空,在首长开会的时候我已侦察好地形。此时我带着营、连领导迅速转移到铁路桥洞下隐蔽防空。当教导员最后跳进桥洞,随手把我拽进洞口的同时一颗炸弹在桥洞十来米处爆炸了,弹片、石子飞扬堵住半拉洞口,炸的我满身泥土,幸亏教导员拽我一把,否则我不被炸弹炸死也会被土埋起来。这时只能听到车站附近炸弹的爆炸声和机枪扫射声,车站一片火海。出桥洞后教导员发现我身上有血,原来是手指在流血。我动一动五个手指都没有断,只是擦破了皮在淌血。营长命令我立即通知各连迅速集合清点人数,卫生员快速把一名受伤战士的伤口包扎好又打一支防止破伤风针,截了一辆回国的汽车送回丹东兵站医院。部队迅速撤离车站徒步行军,从朔州奔中国的永甸河口踏冰过江回国。
1951年3月从朝鲜战场回来开始个人总结。因为在朝鲜战场我带领全班顺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没有一人伤亡,所以给我记小功一次。我的入党候补期满了,经支部大会讨论认为我经得起朝鲜战争考验,全体党员一致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我按时转正。从此我就成为了一名正式共产党员!
文学天地展英姿
受王吉厚老先生的委托,代他为八五二农场离休老干部魏景章的诗集谈点感受。由于我政治修养有限,人生阅历肤浅,所谈之事未免挂一漏万,捉襟见肘,不能深刻理解魏老先生诗作的内涵,所以请魏老先生和王老先生谅解。
魏景章老先生系八五二农场离休老干部,他是辽宁省辽阳县人,从小家境贫寒,给人放猪。17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南军区169师,18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朝作战,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凯旋而归。英雄卸甲永不下战场,欣然来到北大荒,用青春和热血开垦这片处女地。开荒、建点、伐木、筑路,莽莽大荒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魏巍完达印有他跋涉的足迹,他把青春和生命无私献给了北大荒。如今83岁,他仍在八五二农场与患难与共如今疾病缠身的老伴陆杰相互厮守。每当傍晚,人们都能看到这位耄耋老人步履蹒跚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缓缓前行,神态怡然安祥,深得人们的尊敬和赞誉。魏玉章以高龄病痛之躯,学拼音、学摄影,钻研数码科技;写诗歌,抒发对北大荒的情怀。他只在旧学堂读过半年书,在部队补习的文化课。从一无所知到熟能生巧,5年来他在电脑上已经一字一句地打出几十万字的回忆录。他患有哮喘病、心脏病,犯病时经常整宿整宿地坐着。可想而知,老人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艰辛。
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征文活动中,他以一篇《战火中考验的预备党员》获得光明网《党旗下的人生故事》征文一等奖。同时获得建党90周年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与《退休生活》等15家期刊联合开展“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一等奖,并入选《永远跟党走》一书。
翻开魏老的诗集,一行行清新质朴的文字映入眼帘,读后使人感到这一首首诗歌均发自老人的肺腑,信手拈来,朗朗上口,感情真挚,朴实无华,贴近地气,走近生活,毫无雕琢粉饰,水到渠成。诗集共收入魏老近年来创作的诗歌74首,分四辑,第一辑塞北放歌;第二辑苦难童年;第三辑军旅战歌;第四辑垦荒诗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抒写了北大荒的今昔,讴歌了军垦战士战天斗地的情怀;回忆了苦难的童年,受尽压榨的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艰辛;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这些诗歌诠释了一个垦荒战士的历史足迹,既有对北大荒的深沉之爱,如《冰凌花》、《老干部参观农场》等,又有忧国忧民的朴素情怀,如《致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等,均给人以鼓舞和正能量。
魏老先生同所有开发北大荒的战友一样,都是为北犬荒做奉献的,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不为名、不为利把北大荒建成北大仓的开拓者。如他在《怀念荒原老友》一诗中写道:“农垦老兵建荒原,奋力拚搏几十年,如今粮仓遍地是,荒原变成米粮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庆泪始干。功成名就人亦去,笑在天国看人间”!“笑在天国看人间”,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魄!着实令人奋进,催人泪下。
在致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的《爸妈我去了天堂》的诗中诗人写道:“爸妈我去了天堂,别怪儿走太匆忙,幼小心灵离开妈,天灾无奈莫悲伤。惋惜来到人世间,没有报国孝爹娘!……”寥寥数语,诗人勾勒出这位遇难中的孩子,在死亡的瞬间尚未忘记“没有报国孝爹娘”,没有忘记要报效他可爱的祖国和要伺俸孝敬养育他的爹娘。孩子的心灵多么纯朴皎洁和神圣高尚!
再如在《老区人民做贡献》一诗中诗人写道:“老区人民勇支前,拚命杀敌几十年,数万儿女战沙场,如今能有几人还?烈士遗骨埋它乡,英雄业迹天下传;五星红旗迎风展,尽是烈士鲜血染。诗中写出了当年有数万革命老区儿女奋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疆场,但回来的很少,大多都为国捐驱壮烈牺牲了。烈士遗骨埋在它乡异地,英雄的事迹也随之传遍全国各个地方。可以说火红的五星红旗,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短短8行小诗就活龙活现地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牺继牲与贡献以及革命老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作用与地位。
总之,魏玉章老先生的诗,首首有新意,句句道真情,是老干部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愿老人像一株凌寒怒放的冰凌花,永远拥抱北大荒美好的春天!
愿老人像一颗挺拔傲雪的松柏,永远呵护着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
作者简介:田丰原中共虎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现虎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