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我们祖先在语言文字产生和演化中逐步确定的。干支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7000—7500年前。夏朝后期和商朝的王,命名用天干。甲骨文卜辞大量出现干支记日,而且有六十甲子表。这说明夏朝后期六十甲子已经形成了。周朝把十天干称十日,把十二地支称十二岁、十二月、十二辰。干支就这样逐步形成了。
夏历中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这便为八字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河图和洛书及阴阳五行的产生,则为八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理论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基石。《易经》的出现,则直接推动了预测术的产生。《易经》之数理取于河洛。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图式结构分布为:一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
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干支纪日始于商代,干支纪月始于西汉,干支纪年始于东汉126年。类似于十二长生,八字长生在唐,在长生之前还有一个胎和养的过程。这个胎和养就是天人感应观的深入人心和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的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战国末期,创始人是阴阳家邹衍。到西汉时期,董仲舒将阴阳家的学说糅杂入儒家学说:调阴阳,顺四时,有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因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阴阳五行体系随之也深入人心。到了东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开始于干支符号产生了联系,这初步奠定了四柱八字的理论基础。
孔子早年周游列国,到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碰了一鼻子灰以后,领悟到命运之神这样无情地捉弄人,于是年过半百后发出了“五十而知天命”的感叹。而苏秦张仪却能够呼风唤雨,造势各国。莫非命乎?孟子更认为:“莫之为而好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到了汉代,儒家学说风行天下,天命观更加深入人心了。董仲舒,杨雄等人,以及《淮南子》、《白虎通》诸书,无一不是命运观点的提倡者或信奉者。王充在《论衡·命禄》里说:“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也,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务厌胜感动,使之然也。”天命观直至汉代,发展起一种以阴阳五行,天地干支为基础配合年月日算命术,这种算命术迄经魏晋南北朝的推行发挥,到唐代始告确立。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的《命禄》、《气寿》、《命义》等篇章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命学思想。王充认为天命决定富贵,王侯将相还是庶人都有命运存在。性与命无关,善恶属于性,吉凶属于命,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王充的学说标志着命理学的萌芽。但这时主流社会对于天命的讨论更多是王朝更替而非个体命运。
正如前文所言,四柱预测学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以天命说为思想基础和以阴阳五行理论为理论基础。自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天命探索逐渐由王朝更替转向个体沉浮。再加之阴阳五行理论沿着东汉时期继续完善,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符号结合并走向成熟。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双重发展,催生了命理学的出现。
唐人李虚中(762-813),能够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来推定这个人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曾有观点认为,李虚中算命仅用年月日而不用时辰,现在已经被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初唐时期,命理学仍处于萌芽状态。推算命运以人出生的年月为本,直到李虚中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李虚中生前著有《李虚中命书》,他的预测术被称为“李虚中术”,“李虚中术”以人出生的年干支为主,月日干支为辅,斟酌考评年干支纳音五行的旺衰以及和月日五行的组合关系,来推算命禄。韩愈对他十分推崇“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出生年月日所值日辰干支,相生胜衰死象以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与不利,辄先起其年时,百不失一二”,这里年月日所值日辰中的“日辰”,就是时辰。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虚中术”就是四柱八字论命的雏形了。
“李虚中术”以三元论命,元命指人出生的年干支。年干为“禄”,年支为“命”,年干支纳音为“身”。禄代表权贵,命代表财富,身代表才能。根据禄、命、身的旺衰判断一个人的权贵、财富和才能。除了三元论命外还要参考干支的神煞,如天乙贵人、太极贵人、月德贵人等。其理论体系完备,但十分复杂,比较难学,在唐代精通”李虚中术”的人很少。李虚中算命较准,后人把他称为八字推命的开山祖师。
从《李虚中命书》问世以来,到唐朝结束,李虚中命书都并非显学。唐朝的命理显学是“星命术”,韩愈、杜牧、韩晞等人谈论自己的命运时用的都是星命术。虽不是显学,但不影响”李虚中术”推算命运的准确率。韩愈在李虚中死后为李虚中撰写墓志铭时对李虚中通过年月日推算命运的准确度大加赞赏。
李虚中之后,研究八字预测学的书籍逐渐增多。到了宋代,命学研究者在“李虚中术”的基础上增设了格局,并加入了大量的神煞。格局和神煞数目多达千种,就一个驿马神煞就包含空亡马、大败马、辅星伏马、建天观马、文星马、破禄马、天乙贵马、旺禄马、九天鬼马等。
本来就万端千绪的”李虚中术”,在后人增设格局和神煞之后,变得更加繁杂。宋朝初年的徐子平将”李虚中术”化繁为简,以年月日时四柱断命,舍弃许多无用神煞格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创了四柱八字的今法模型。所以四柱预测学又被称为“子平术”,徐子平也被尊称为四柱八字的开山鼻祖。
“子平术”以生日天元为本,即以出生日的日干为体,与“李虚中术”以年干支为本推命的方法截然不同。确定了日生天元的基本原则之后,徐子平又吸收了京房易中的纳甲六亲法,以家庭社会关系类象五行生克,并取名“十神”。
“子平术”与“李虚中术”虽然都以干支八字论命,但两者理论体系截然不同。“李虚中术”以年干支为体,运用纳音五行和神煞论命。“子平术”以日干为体,根据正五行的生克关系确定“十神”推算禄命。化繁为简,克服了“李虚中术”难学难精、千头万绪的缺点。
“子平术”将四柱预测学化繁为简,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四柱八字的理论框架就是徐子平在宋朝时期搭建起来的。在宋代“子平术”还处于隐秘秘传的状态,只在师徒间相传。因为处于秘传的状态,所以“子平术”在宋朝还不是显学,在宋朝命学书籍中极少出现。“子平术”取代“李虚中术”成为主流预测术是在明清时期。
“子平术”得以成为命学主流,必须提及一位命学界承前启后的人物——徐大升。徐子平开创了子平术,留下的书籍《珞琭子三命消息赋》并没有在后世广为流传。宋代徐子升根据徐子平命理研究的成果,纂辑了《渊海子平》一书,这是八字推命史上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渊海子平》,叙述有些杂乱,可贵之处,它是最早完成八字主要理论体系的命理书。此书简洁实用,对于财官印食等十神的论述非常精辟,其中的诗诀,赋文,更是精华。徐大升也是宋朝人,他在获得秘传“子平术”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整理。著有《渊海》和《渊源》两书。因为两书重复的部分较多,流传到明朝时,杨淙将其编纂成《渊海子平》,后来不断有人增补和再编。《渊海子平》是在徐大升的《渊海》和《渊源》两书的基础上有增加了许多明朝的命学断语后编纂而成的。《渊海子平》起于宋朝,成于大明。它的的成书过程与许多中国其他著作相似,非一人一朝完成,而是历经多人之后汇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