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坊间流传的紫微斗数,多认为始于五代方士陈抟(图南,871-989),也就是希夷先生。
此一说法出自明代状元、《广舆图》作者、江右学派(明代江西地区传承阳明心学的门派,在传播王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均超过其余王门各派)代表人物罗洪先(达夫,1504-1564)所署名的一篇序文:
余謂功名富貴有命存焉,遂捐厥職,訪道學者……行抵華山下,詢知希夷公曾得道於此矣。因涉其巔,謁其祠。將返,見一道者,年須弱冠,態度老誠,遂進禮然。出書示余,予問之曰:「希夷公《紫微斗數集》也。」
正当他要下山之际,有位年约弱冠的男性道者,把一本书呈与罗洪先。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本书是陈抟的《紫微斗数集》(是不是有一种连续剧的狗血感……)。
根据此段序文,我们可以说在罗洪先将斗数带下华山之前,世上除了陈抟及其后人以外,无人知晓斗数的存在。因此,在逻辑上,我们只要降低此篇序文的可信度,甚至是证伪它,就能说明——斗数始于陈抟的说法并不可靠。
底下,本文将围绕着罗氏本人及此篇序文进行论证。
此段序文其实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按古代字书《尔雅释言》所载「集,會也」,「集」的意思是把四散的作品辑录到同一本书里。换句话说,陈抟未必是斗数的创始人,反而更可能是将各种与斗数有关的文献辑录成册者。假使斗数果为陈抟所创,那么书名为何不直接叫作《紫微斗数》?这是第二个疑点。
序文的最后一段写道:
予乃捧持之,遍示天下,……胡迺祖作之而子秘之,則繼述之道安在哉?請志余言,以弁是書之首。時陳子去希夷公一十八代,諱道別號了然,年方二十有六。
当时,罗氏到处向人展示,从华山带下来的希夷公《紫微斗数集》。并认为,如果祖先创作在前,子孙却将此书秘藏起来,哪里还能继续传承?因此他便写了这篇序文,放在该书的最前面。而与罗氏相遇的道者就叫陈道,时年26岁,与陈抟相距十八代。
另外,序文伊始即劈头写道「余謂功名富貴有命存焉,遂捐厥職」,惟证之于《明史儒林二》,嘉靖十八年(1539)冬,罗洪先之所以回归故里,乃因他被久不上朝的明世宗「除名」——也就是被当朝皇帝罢官而贬为平民。绝非序文中所谓了悟天命而自愿「捐厥職」。这是第四个疑点。
《紫微斗数捷览》
明万历九年金陵书坊王氏洛川刊本
假设明代状元、江右学派代表人物罗洪先真的曾为斗数作序并亲自出版,那么我们便很难理解,为何《万历续道藏》不收入这位大学者出版——且还「捧持之,遍示天下」——的本子,而是选择了一本作者不详且内容又与之大相径庭的著作呢?上述种种疑点似已揭示,此篇序文极可能只是他人托名罗洪先罢了。而罗氏可能也从未出版过斗数的书籍。
明代首度完成修藏是在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即《正统道藏》。该次修藏并未收入与斗数有关的书籍。直到162年后的万历年间,与斗数有关的书籍(即道藏《斗数》)才首次入藏——《万历续道藏》(明代以前的《道藏》从未录有斗数)。
《万历续道藏紫微斗数》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道藏《斗数》或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捷览》(或是与之大同小异的斗数书籍,如流传至今的《紫微斗数全书》——相传为罗洪先所出版——以及《紫微斗数全集》)容成书于明代中期偏晚,即1544年前后。行文至此,我们有理由主张,斗数始于陈抟的说法并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