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
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
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
“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
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起~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
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
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
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一、子、午、卯、酉时辰出生的人:子午卯酉四时高,为人清秀呈英豪;多数兄弟难为伴,一双父母并无骄。
时初多数先亡父,时末慈母去得早;财禄荣华需自置,名位通天得势高。
父母亲疏少依靠?自然高福坐华堂;若是贵人加机遇,一时荣华大吉昌!三、辰、戌、丑、未时辰出生的人:辰戌丑未四时孤,不妨父母少亲疏;时正多是先亡父,时初时末先亡母。
自家兄弟难依靠,祖业不守生屈辱,难为官吏当身役,九流术士老伴孤?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地支。
十干与十二支按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依次递配组成六十组为甲子一周。
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我国古代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数变换。
十二时辰古今对照表: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晡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