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经》为模拟宇宙模型的说法是否成立,我们也可通过现代自然科学已验证过的作为参照,我们会惊奇于下面这段《易经》关于宇宙起源的独特叙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中的术语各家解释不同,但这话的总体意思的理解却是一致的,即现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太极。
再来看一段《易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与“盘古开天地”的文句。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未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列子·天瑞篇》),这段话非常明确的回答了“天地安从生?”也即地球的起源问题。“易”的古字为易,“⊙”为古日字,表太阳;“勿”象风吹之形,喻太阳表面吹出的风,即现所说的“太阳风”,太阳风乃由原子核组成,故易亦应有原子核之谓。
所谓“太易”,即太阳风等离子(原子核)流无疑。太易出于太阳,入于“太虚”(2光年高空),仍为等离子体,故“未见气也”。《周易·系辞上传》言:“夫易,广矣,大矣,……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太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如太阳风中的原子核。
所谓“太初”,或许正是原子的古称。太易浮升到2光年高空的太虚后,获得自由电子,形成太初,即最初的星际原子气体,故“太初者,气之始也”。
所谓“太素”,或许还是分子团的古称。冻结的太始晶体相互碰撞,产生静电,互相吸引成为晶体团,实际就是星际分子组成的雪片、雪花。素的本意是白,古称白雪为素尘(郭文友撰,巴蜀书社2005年1月版《周易辞海》410页仅收录三意),这里的“太素”就是最初的氦氢雪花。因它已具有重量(质量),开始从上向下飘落,所以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正是这些太素的凝聚,形成了天地万物的内质。
而太虚中漫天氢氦雪花纷飞,故曰“浑沦”。有的称浑沌、浑虚……有的形容为马冯翼翼、溟幸蒙项、洞洞属属、浩浩大素、有物混成……正是浑沦的雪花聚为巨大的雪球,其表面的氢最先升为大气圈,而浊氢雪仍铺盖在雪球表面,故“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本身是原子核、原子、分子、分子团(雪花)的古谓,即现所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中国的先哲则说成“气(炁)”,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因为“微观粒子”本来就可以以“火态”(等离子态)、气态、“水态”(液态雾粒)、固态(原子与分子微粒)的形式存在,并依次转化,他们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物质。
华夏先哲把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些微观粒子统称为“道”、“太极”、“元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老子道德经》),“太极者,道也”(《周易·序》,“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偃者为地,伏者为天”(纬书《河图·括地象》)。但古人常以形为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传》)。这样就把其形体能为眼睛所见的“太素”(雪花)排在道、太极、元气之下,科学地揭示了由道到器,从无到有,天地万物起源于“虚空”的奥秘。
《淮南子·精神训》对两光年高空的等离子云层有过真切的描绘:“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幽幽冥冥,茫茫昧昧,幕幕闵闵,鸿蒙项洞,莫知其门”。把地球的起源讲得最完整详明的还是东汉的张衡,“太素(氦氢雪花)之前,清玄幽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为虚,厥外惟无,如是春永久矣,斯谓溟幸,盖乃道之根也”,这是说明等离子云层初期的状况。“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这是说氢氦雪花的出现。“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来可得而纪也,如是春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此段讲漫天大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雪花到大雪团,并与还未冻结的雾、气等离子体、星际尘埃相互混杂的情景。“道干既育,有物成体”,这是说氢氦雪球的形成。“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这是讲氦气的蒸发与升华。“天成于外,地定于内”,这是说氦气圈构成的天空包围着氦氢雪球,出现最初的天地。以上是张衡《灵宪》对地球起源的认识,这是一种从太易、太初、太始到太素、再到天地的科学完备的地球起源理论。
当然,上文不乏笔者的研究猜想,按今世人类的通感,倘若没有通过西方科学印证的,似乎都算不上科学。那末,我们再借引一段《易经》论述宇宙起源的文字,并与现代科学参照比较,《易经》模型的模拟性准确与否一目了然。
五行观念是古人世代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规律而逐渐形成的。《史记·天官书》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谓五星,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古代称木星为岁星,火星为荧祸星,土星为镇星,金星为太白星,水星为辰星。它们东西出没,左旋而行,故又称“五纬”。
干支阴阳五星齐备了,但古人并不满足于此,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并发现这些规律的阴阳的协调性、与五星的生克制化性,似乎揭示了宇宙间万物的运行,于是再将干支细化,设立出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最初的干支是纪年),年月日时各组干支相合而相互作用,能辨别出这一组四柱干支的阴阳五行盛衰,并相应代入事物,推算事物的兴衰荣枯,这种由干支组合辨析阴阳旺衰之气的方法在历代的学者不断的研究中逐渐演变成今日较为普遍流行的“四柱预测”术。
1687年,牛顿(L.newton,1642—1727)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表述了他的“绝对空间”概念:“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我们的感官通过绝对空间对其它物体的位置而确定了它,并且通常把它当做了不动的空间等待。如相对于地球而言的地下、大气或天体等空间,都是这样来确定的。”“在恒星所在的遥远地方,或许也许在它们之外更遥远的地方,可能有某种绝对静止的物体存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是同一种空间的两种不同特性,即空间既有相对的一面,又有绝对的一面。说它相对,是指它相对于物体、容器等具体空间形态而言,说它绝对,是指它本身具有客观性、广延性。
空间的范围有多大呢?在我国殷商时期,商汤王同大夫夏革曾进行过这样的对话,《列子·汤问》是这样记载的:“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是以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这段对话或许是人类文字史上关于空间无限性问题的最早讨论。“上下八方”显然是殷商时代的空间概念。“无极无尽”便是他们对空间无限性的最只观认识。战国时庄子也提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观点。这表明空间的无限性是中国先贤的共识。同时,古人还建立了“九重天”的空间层次观,最高一层是宗动天,次为二重经星天,以后依次为填星天、岁星天、荧惑天、日轮天、太白天、辰星天、月轮天。然而人所占据的空间是天空的部分,天空是太空的部分,太空是银空的部分,银空是宇空的部分,宇空又是更大宇空的部分。这个“更大宇空”是没有名称的,人们只好强命名“无限宇空”,在做出“强名”的选择时,人类已就放弃了对空间边界位置的追寻,用“无边”来做它的边,也就不谈它的边界。
既然空间是用来装物质的,那么这里所言及的空间就是装满了物质的容器,当我们说“整个宇宙”这个词组时,就是在指这个有限的“容器”。结构形式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整体可以脱离部分而存在。例如在东西方某些先哲的空间观念中,太平洋的水是可以被舀干的,但太平洋的空间结构永恒存在,无水之后的太平洋依然是地球天空、太空、银空、宇空的一部分。这种空间观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绝对空间不仅用物理方法无法实现,而且人的思维也无法设想这种纯无的虚空。即便是夸克内部,你无法设想那种空间里是绝对均匀的“纯无”与“空白”,一旦设想夸克内部也藏有某种更小的“占有者”时,就是在用某种“实在”去填充一种“虚空”。这种填充是思维的需要,因为思维没有办法去思维一种纯无的真空,如同数学无法计算“0”的量值。
现代的物理学上经常出现“真空”概念,什么“真空条件下”、“真空中的光速”等。其实物理学上不可能有所谓的“真空条件”,“真空中的光速”,光不可能在真空中传播。物理学还时常提到“场”的概念,似乎“场”是另一种物质,是空间的另一种填充物或占有者。其实“场”不是什么“物质”、“引力场”、“电磁场”等,只是物质表现出的一种力学特性,这种力学特性是“物质”实体在空间中表现出来的,“场”本身不具有独立实体性。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故用“火”这一同属之象来代表之,指南方;冬天天气寒冷,所以用“水”这一事物属性来寓之,代表北方。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与夜平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
因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和秋季各一分半,因此把代表东北方的“土”以土生木的木作为该方位属性的表示(古人对事物的成因了解不多,所以采用了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类比归纳法来给事物的属性定概念,虽然现在看来似乎很土,但他们这种“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的金水木火土的循环相生的概念四维还是有他们的合理性与独到性),并寓为东方。把代表西南方的“土”以“土生金”的“金”概念作为西方的代表(这些分法是以《易经》卦理结合实践得出,而并非后来的五行法)。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节气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自立秋到立冬为秋季;自立冬到立春为冬季。“立”是开始的意思,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在寒露,霜降节气的后面,寒露、霜降是萧杀打落叶之时,又因此两节气还是在立秋“金”的属性所能生的范围之内,故还用“金”这一属性代表它,并指西北方。
二十四节气是关于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变化的二十四个阶段次序,每个时段相隔十五天,两个节气刚好是一个月为三十天,二十四节气刚好与十二个月吻合。在月前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这个“气”就是气象、气候之意。
干支时空全息系统建立了,那么以干支为基准的四柱又是如何将干支组合出来的呢?它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是如何确定的呢?
我们从前文已知干支是时空模拟系统,干支与天文历法具有“血缘”关系,故在四柱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干支体系是用来纪年的。每年不同,各大星体与人体、地球体产生的作用不同而发生不同,用以纪年的干支则成为古人揭示这其间奥妙的方式,测自然灾害、气候异同、人体病变等。下面择要述之:
《黄帝内经》中对五行运气行与纪年之干支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并指出了在相应年份的“药食”所“宜”。这是干支作为时空信息代码在医学上的实践应用。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篇讲到: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二,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乙未岁:太上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小,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温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大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化月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征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温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温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庚子岁:上少阴水,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华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征火运,下少阳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亦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戌甲辰岁: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温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丙子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征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上阴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湿,所谓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寒温,中咸湿,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乙酉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丙戌丙辰岁: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丁亥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子戊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征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丑己未岁:上太阴土,中太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下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所谓药事宜也。
癸巳癸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征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凡此定期之征,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授。
该引文之论述,已在中医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干支作为时空信息的模拟系统,由此可见一斑。以上仅是干支纪年的运用,并未细化到干支纪月、日、时,而在四柱未创建之时,古人则仅以年干支推算人体,并引申而出较粗糙的命运形势。命运亦可称为“运气”,运气是抽象却又能通过干支系统的模拟而认知的。现再补充介绍之:
我们已经了解阴阳、五行、干支、运气各个行类,那么四柱预测体系将之熔于一炉,又依据一个什么法则来进行预测呢?古人提出了一个“中庸”思想。当事物从无到有,从大无到大有后,宇宙世界逐渐复杂了,古人就要找出一个定点,以这个定点感应周围与其的作用变化而进行推算预测。如文王囚于羑里,则以羑里作为定点,感知羑里以北寒冷,定名为“北”(即坎位),感知羑里以南炎热,定名为南(即离位)……人居天下地上位于中,这个中就是一个定点,有了定点,四面八方就一目了然了,“中庸”之体是立体的,中庸不是平面系,所谓执两用中并非仅指两个矛盾体之间的一个调和点,它可以是多个的,只是这些矛盾体无不是相对而立,这个中点就好似太极,它演生出的矛盾体即如兑与艮,震与巽,离与坎,乾与坤,“中庸”思想也与“易”思想紧密相连,是一个立体全息系统,古人正是在这种“用中”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预测的。
四柱之谓,分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每柱两字,每柱首字为干,次字为支,合为天干地支,一共八字,故民间有“八字算命”之谓。八个字中,按“用中”的思想原则,那么哪个字为“中点”字呢?回答是第五字,也即日柱之干。为什么以第五字而不是第四字呢?古人以年柱象天外之天,月柱象天,日柱象人类自身,时柱象地中之地。人不是生存在天外之天的,故不取年柱为中点,也不是生存在天上的,故不取月柱为中点,日柱为人类自身,那又为什么只取日干而不取日支呢?要知道,干为天,支为地,人立于地之上,承接于天,古以日干为中点,这种方法正确与否呢?实践会公正地检验它的准确性,在此暂不予讨论。这是以人为本体、主体做的定点,同理,如果要测算其他事物是不是也一定要取日干为中点呢?这个问题要做具体研究,。不过多数情况应是一致的,只要在天地之间,往往都是一样的测析方法,但火箭上天,卫星发射等已脱离了地球之体向天(即月柱)运行了,这就当另做分析。
上面也是五行承治原理的应用。所谓承治,就是相互烘托,承受,中和的意思。《难易寻源》云:“抑强凌弱,损多溢寡,泄有金,补不足,制太过,化不及,致中要之要决耳。”“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既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成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壅。”就是说,太过则制之,泄之,不及则补之,益之,以达到平衡,中和的目的。
那么大运又是如何根据四柱信息分流出的呢?大运依据月柱顺逆相推而出。阳年生男大运由月柱顺推,阴年生女同理;反之,阴年生男,阳年生女则由月柱干支逆推。大运为何由月柱推得而不是其他柱符呢?这是由于古人不断的观测结果,星体与人体的影响产生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月亮与人体、季节变化的作用尤为明显。我们先了解一下月周期规律。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出生于夏季的人,性格趋于内向;与其他季节出生者相比,更具有自卑感。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出生在一、二月份。这种病人,按出生率计算,以冬季和早春出生者为多。女性更显著。
冬季出生者易患精神分裂症。研究认为这是与气象要素对出生前六个月胎儿的影响有关。因为出生前六个月刚好是3月胎龄儿,这时正是大脑皮层分化期,而夏季任何代谢过程的紊乱,均可导致胎儿大脑皮层发育受阻。早发性痴呆症患者,百分之六十八出生在一至三月份;癌症,易发于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出生者;三月份出生的人,糖尿病发病率最高;二、三月份出生者,多发性硬化症比例较高;唇裂、腭裂,多见于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出生者。夏末秋初受孕出生的,上大学获得学术称号者较少,其中以四月份受孕出生者知名人氏百分率最低。冬末受孕出生者中,上大学或获得学术称号者,比盛夏受孕者高百分之六十。
日本研究后发现,龋齿的发生与出生季节有关。男孩的情况是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出生者低,八、九月出生者高;女孩的情况是十至十二月出生者低,一至三月和八、九月份出生者高,其中以一至三月份最高。日本脑炎抗体阳性率,在七至十月份出生者比其它月份出生者低;脑疹抗体阳性率,春至夏出生者低;风疹抗体阳性率,也是春至夏出生者比其它月份出生者低。
月亮与工伤事故、犯罪率等也有相当关系。精神病人在满月时不稳定现象和紊乱行为加剧。月相周期还对噬药者和药瘾者更大。月亮对人体的生理过程的影响相当复杂。人体生物场一般处于动态平衡,当天体位置发生重合(如朔望)时,引力、斥力、场力发生变化,就会影响人体场与宇宙世界的协调,出现心理、生理紊乱现象。
1978年,美国人A·彭齐亚斯和W·威尔逊因论文《在4080兆赫上额外的天线湿度》而获得诺贝尔奖。瑞典科学院在颁奖辞中指出:“这是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发现,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很久以前,在宇宙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这两位美国科学家所发现的这种微波噪声源自其论证的“背景辐射”。而科学已认定,宇宙的背景辐射是维系宇宙本身存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运动,它一直存在着,甚至在“宇宙刚刚形成的头几分钟内”。关于这种叫做“背景辐射”的物质,它与两千多年前老子所说的“炁”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是前者经过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论证,而后者仅是一种思想或意念罢了。
“风水学”等学系则是以这种炁场作为注脚,表明人类时时刻刻都在宇宙中的“背景辐射”(或者说炁)在沟通和打交道,并力求得出某种供人趋吉避凶的东西。四柱全息模拟系统就是模拟出这个特定时空的场,并揭示出这个场内气的分布、多寡状态。
当婴儿脱离母体,独立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同时,他作为“时空中的一分子”,便铭印上了当时时空状态的信息。之后,与宇宙时空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会习惯性地运用“铭印”上的方式,表现出“铭印”上的特点。此正如木向上长、水向下流,水栖喜水、陆栖宜陆的事物特性一样。
出生使人体捕捉到了瞬间时空状态的信息,并“刻骨铭心”地烙印其中……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恩格斯就指出:“一切生物所共通的生命现象究竟是些什么呢?首先是在于:蛋白体从自己周围摄取适当的物质予以清化,而体内较老部分则趋于分解并被排泄。”“生命,通过吸取营养和排泄来进行的新陈代谢是其担当者——蛋白体——所固有的和生来就有的自我完成的过程,没有这过程,蛋白体就不能生存”。人作为一个高级生命,要正常生存仍离不开吸取和排泄这个新陈代谢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独立行使,是从脱离母体的瞬间开始的。
胎儿是在母体内所需要的氧和营养,以及排泄出的代谢产物,是靠脐带和胎盘进行。脐带是胎儿和胎盘之间的联结物,含有一支静脉、一对动脉。脐静脉连于胎儿的血窦,脉动脉与胎儿的主动脉相连通。这两种血管的另一端,形成许多互相联系的毛细管网,分布于胎盘绒毛内。在母体内,胎儿的全部新陈代谢活动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直接发生。她依附于母体获得能量,依附于母体进行排泄,不与外部世界发生新陈代谢关系。胎儿在母体内获取的营养经过了母体的“深加工”,不是外部世界的食物和所谓的营养物。可以说,她还不具备直接从外界摄取营养和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条件。当婴儿脱离母体,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被切断以后,原有的新陈代谢方式随即终断,一个完整的高级生命生理活动就从此开始,而且一刻也不能终断。
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已不再从与母体的血液交换中获得,而是开启了呼吸系统,通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从只有五分之一氧含量的空气中摄取。所需要的营养,已非母体的血液供应;代谢物的排泄,也不再通过脐带和胎盘。这些要靠消化系统的开启,通过口腔、咽、食管、胃和大肠、小肠等有效地工作来实现。
因此,出生意味着人体众多器官功能的开启,也标志着人体与宇宙时空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开始。
出生前,胎儿占据的是母体中自身身体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声音屏蔽,明暗无别,温度适衡,宫压较高。出生后,婴儿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状态。其声、光、温度、承压、空间大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婴儿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所做的第一次努力,表明她已经同广阔的宇宙时空融为一体,已成为宇宙时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产生于无数的感性认识,那么胎儿在出生前对宇宙时空的感知多为空白,出生后的婴儿被突如其来的大量的时空信息所包围,并迅速地“感知”和适应他,则形成他对时空状态认识和适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