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戏

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盛行于常德一带。清道光时即有“花鼓戏”名称和戏班的记载。石门县夹山寺堆弃之残碑中,有道光十年(1830)残碑,载:“禁演唱花鼓夜戏,以端风口也。城厢市镇乡村人烟稠密之处,查有不肖男女,遇花鼓戏班到境,呼朋引类,……”常德花鼓戏各地俗称不一,常德、汉寿、桃源称灯戏、揢揢戏、调儿戏;津市、澧县叫花鼓儿;石门又叫柳子戏或“杨花柳”;慈利则叫下河戏。本世纪五十年代定名为常德花鼓戏。

清嘉庆年间,常德府各地新春灯节时,已有“采茶灯曲”的演唱活动。最初多为“二小”、“三小”剧目,如石门的《瞧相》、桃源的《捡菌子》、常德的《圆脚盆》等,保持了载歌载舞的地花鼓风格,丑、旦唱小调或打锣腔,作简单的故事表演。也有二旦一丑或一生等行当的剧目,如打锣腔《潘金莲裁衣》等。清末由沿沅、澧二水入湘的川调而形成的琴腔正宫调,加速了常德花鼓戏表演,音乐等程式的发展。大型剧目随同声腔的成熟而开始盛行,如《刘海戏蟾》、《黄金塔》、《东川寻夫》等。各地相继涌现了一批如郭六(桃源)、田文臣(慈利)等艺师以及陈春林(常德)、陈小春(澧县)、覃浩然(石门)等有影响的艺人。

常德花鼓戏戏班,有如下三种形式:以巫师坛门结班,此类戏班多集中在澧水流域及沅水的桃源县;以行箱本家结班,多在常德、汉寿一带;另一种是各地均有的以师承关系组合的戏班,此类戏班在艺术上较有规模。清末,因民间小戏常被禁演,常德花鼓戏为了生存和发展,常与常德汉戏、荆河戏艺人搭班演出,形成了相当长的半台班时期。这些半花半汉的戏班,促进了花鼓戏舞台表现手段的完善和规范化,丰富了演出剧目,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半台班的鼎盛时期,戏班约有六十余个。如桃源张树生的宏胜班(后改新舞台)、澧县喻春满的大京班(后改红霞班)、慈利的宝庆班、汉寿的乐三班等。沅水的“三生搭一皆”(萧普生、舒美生、王茂生和曾云皆),澧水中游的“慈利三保”(谭永保、朱风保、陈河保),澧水下游的“澧水三霞”(徐霞林、王霞之、萧霞云)等均为这一时期中艺术造诣较深的艺人。

常德花鼓戏传统剧目有百余个,其中半数为丑旦“二小戏”。此外尚有部分俗称“杂戏”的剧目,如《冲老爷收租》、《毛山骗诓》等,已具老生、老旦和净行的雏型,唱腔已有少量正宫调,此类剧目多为本剧种独家戏。大本戏多是移植或整理加工而成,独家戏仅存《黄金塔》、《东川寻夫》、《西蜀寻父》、《热水坑》等数出,均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多家庭悲剧。有些剧目如《药茶记》、《冲老爷收租》等颇具一定的反封建色彩。此外,还有数出花鼓高腔戏《放羊下海》、《闹花园》和仅有故事“总纲”而无定本的所谓“条纲戏”多属连台本戏,如《四下河南》等。

常德花鼓戏的正宫调,生、旦行至今仍采用假声高八度演唱句尾的唱法,通过音色对比、音程大跳使其情绪苍凉,情调古朴。其他如潼关调亦是极有特色的专用悲腔。常德花鼓戏的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如《唐二爷试妻》的小旦,有一大段用舞蹈语言表达的纺纱过程,从发上抽取花针、纺纱、直到搓纱唱曲,十八个程序细腻优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德、桃源、澧县、临澧四县先后成立了专业花鼓戏剧团。1955年,桃源花鼓戏剧团以《清风亭》一剧参加了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出二等奖、剧本三等奖,张树生与其徒吴志柏分别获演员一、三等奖。1957年和1959年,常德和桃源分别以改编传统戏《甘氏二嫂》和现代戏《九龙巨变》参加全省戏曲汇报演出及观摩会演。常德县还曾先后于1960年、1964年、1978年举办过三届专业培训班,一批颇有成就的中、青年演员、乐手成为当今的剧团骨干。1980年,常德县花鼓戏剧团新编的《尤二姐之死》参加首届全省戏剧季演出,获演出二等奖。

常德花鼓戏水袖功

具特色的有:风流丑(如《坐楼》的张文远)右手执扇绕大腕子花,左手下垂用水袖挠8字花,表示轻佻、放荡。此类“搅袖”功可适用多种情绪:双手(或单手)下垂,使水袖展伸,用腕与臂快速将水袖挽成小圈,再双手叉腰以示愤怒;或一手背袖、一手下垂、身微侧弯,垂手搅8字水袖花以示欢快。

常德花鼓戏扇子功

多源于地花鼓和花灯。常用的有:开扇、收扇、浪扇、平推扇、磨扇、反背扇、腕子花、扑蝶扇等等。十分讲究综合运用,如《御河桥》中小生宣登鳌见柯宝珠后,在唱腔中右手开扇、左手抚扇、推扇、右手腕翻扇、左手挽花齐胸托扇、右手反挽花伸臂铺扇、波浪扇云手翻身、左右手中、食指分挟扇两端、抱转一圈、翻扇、右指松开扇……。

常德花鼓戏步法

有特点的是一种在“一字步”基础上发展的旦角步,即小腿用力、脚板僵硬,以足根为主慢慢行走,这种模仿小脚妇女行走的姿态,在舞台上十分典雅。据艺人管宏湘谈,这是他的师父黄桂生(清末明初常德一带有名的男旦)所创造的。另处,《带鬼下扬州》中还有一种旦角的“鬼步”:双手下垂,水袖坠地,两腿僵硬,旋转行走。

常德花鼓戏身法

有特点的是“抖色”:首先双目圆睁,两眼珠同时向鼻梁挤拢,成对子眼,如果是须生则吹须,左手斜伸向前,任水袖下坠,右手将水袖甩向头侧,双手颤抖;如果是旦角,左手则抬至下巴处,随后,眉头紧锁,双目微睁成悲眼,继以“叫喊”、“哀子”等程式,用于各行。

常德花鼓戏眼法

具特点的有:花旦、摇旦调情时的色眼、迷眼,即头微低、眼珠稍向上,双目含情注视对方,牙轻咬下嘴唇,单手叉腰,身子轻轻左右摇动,或双目斜视,眉头上下移动,以袖遮嘴,面带媚笑。

常德花鼓戏手法

通用的有各类山膀、云手、抄手、磨手、推手、挽手花及各种指法。旦角常用兰花指、佛手指、赞美指;生行特有一批掌式和拳式,如荷叶掌、兰花掌、用于生代净时的虎爪掌、瓦楞掌以及鸡爪拳、佛手拳、压指拳等。

常德花鼓戏口法

包括唱功和念白。唱功除一般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外,还十分讲究正宫调“阳搭仄”(亦称“金线吊葫芦”)的唱法,即生、旦两行角色在每句唱腔的尾部用小嗓假声翻高八度,衔接自如、风格独特。小生和旦角欢腔除在尾部翻高外,还应在上、下句腔中间不时用小嗓翻高,显得十分华丽、潇洒,艺人俗称“卖调”。丑行非常注重念白,所谓“口罡”清晰,“强水”(根据剧情需要即兴的白口)自然。

常德花鼓戏净行戏路

常德花鼓戏的净行应功戏不多,也不分小行,只按剧情人物分文、武戏路。文戏中如《黄金塔》的包公、《火烧熊家庄》的赵公明、《阴蓝桥》的阎王等,重位份和讲唱。武戏中如《余家寨》的胡月理(亦名欧阳理)、《刘海戏蟾》的狐狸精、《毛国真打铁》的梅山七怪等,讲究功架和程式,表演风格粗犷。

常德花鼓戏的角色行当最初只有小旦和小丑,于《送钏》、《圆脚盆》、《么舅母打替》等早期打锣腔剧目可见。继小旦小丑戏后,曾发展为小旦、二旦、小丑。随着川东梁山调传入湖南,逐渐形成包括小生在内的“三小”行当。《潘金莲裁衣》为打锣腔“三小”戏的代表剧目。正宫调(琴腔)的形成与发展,为借鉴汉戏、荆河戏的表演艺术创造了条件。多行当大型剧目进入常德花鼓戏舞台。“二小”、“三小”戏被统称为“杂戏”,生、旦戏则为“正戏”。在行当序列上,艺人习称生、旦、丑、净。据大庸阳戏(正宫调腔系)名艺人庹松霞说,他的艺师杜从善是清咸、同年间的名旦,拿手戏有《黄金塔》、《讨小放回》、《大劈棺》等。说明那时已有了须生(黄金塔、柳洪章、庄子)、闺门旦(黄桂英)、老旦(康氏)、摇旦(姚氏)、老生(苍头)、净(包公)等行当。又据汉寿名生角舒美生谈,他的艺师陈春林是清咸丰末年人,著名旦角。以《东川寻夫》、《打芦花》而蜚声芝坛。从另一侧面证实清同、光年间除了上述行当外,正旦(田月英、李氏)、奶旦、奶生等均已出现。

清末民初、汉(戏)、花(鼓戏)同台的半台班渐起。两剧种艺术交流更为密切。如常德花鼓戏名小生陈王宏约曾于1917年在常德加入汉戏科班。不久,回澧水各地办花鼓戏科班和演出。他在花鼓戏《打狮子楼》中扮演武松,以武小生应功。是迄今为止本剧种仅有的一出武功戏。此后,常德舒美生、萧普生等名角均在三十年代演出过这出戏。此外有《二龙山》《余家寨》《放羊下海》等剧目也有武小生或武净之类的角色,但演技很不成熟。长期以来,多数戏班行当不齐,小旦常与闺门旦同行,二旦多与摇旦同行,生与小生亦不分行。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各行当始渐完备。

生行: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常德花鼓戏只分小生与须生两大行。小生不分小行,须生按须髯口颜色分杂口条(麻口)、青口条、白口条三类,行当特征不明显。奶生戏多借用小生的表演程式。五十年代后,由于艺术交流面广,多方面吸收、借鉴,须生、小生各小行及戏路始渐形成。

旦行:分为正旦、闺门旦、小旦、花旦、摇旦、老旦和奶旦。

丑行:又名小花脸、三花脸。习惯按人物服饰分褶子丑、风流丑、打褂丑;按人物年龄又分为老丑、奶丑。无蟒靠戏、官衣戏;以褶子戏、打褂戏居多。大型剧目中,丑行当家戏亦少,小型剧目中则丑行多为主角,如《小放羊》、《金哥说书》、《老龚舂米》、《刘瞎子算命》、《小补缸》、《闹酒馆》等。丑行在演技上讲究“口罡”清晰,“强水”(即兴白口)自然,动作干净、利索,还要求“饱记”(戏文记得多)。

净行:常德花鼓戏的净行应功戏不多,也不分小行,只按剧情人物分文、武戏路。文戏中如《黄金塔》的包公、《火烧熊家庄》的赵公明、《阴蓝桥》的阎王等,重位份和讲唱。武戏中如《余家寨》的胡月理(亦名欧阳理)、《刘海戏蟾》的狐狸精、《毛国真打铁》的梅山七怪等,讲究功架和程式,表演风格粗犷。

常德花鼓戏丑行戏路——奶丑

奶丑扮演活泼顽皮的男孩。表演多模仿小儿情态,但有一定技巧,如《小放羊》的董二,进出场多用跑跳步,山坡放羊疲倦后,睡在两把椅背上:一把枕头,一把枕脚,身体硬直腾空而卧。既可翻身,又可搁“二郎腿”。又如《荷花园洗裙》中的弟弟,模仿三岁小孩走路的形态,头扎一支“春天芽”,常用衣袖抹鼻涕,双手搂裤带,道白奶声奶气。由老艺人扮演,愈显技艺高超。

常德花鼓戏丑行戏路——老丑

老丑多扮演善良风趣的老人。如《打芦花》的李二公,《槐荫会》的土地,《借嫂回门》的张古董等。

常德花鼓戏丑行戏路——打褂丑

打褂丑是主要丑行。多扮演农民、工匠、店家等,其表演、身段接近生活。如打铁、磨豆腐、舂米等表演均从劳动动作提炼而来。另有一类扮演流氓地痞之类人物。穿戴随便,有反穿衣服者,拖鞋子者,歪戴帽者。如《表老三嫁么妹》中的表老三,就身穿女褶子、走同边摆罡来做戏。再如《闹酒馆》的酒相公,甚至赤膊上台。

常德花鼓戏丑行戏路——风流丑

风流丑扮演花花公子。如《坐楼杀惜》的张文远,《杀蔡鸣凤》的李洪春等。以水袖褶子功见长。进出场,常以右手执扇挠大腕子花,左手下垂用水袖挠8字花。后提襟摆罡是主要台步。寒剪档是主要裆口。常以“色眼”瞧人,或吞咽口水,以示色迷。

常德花鼓戏丑行戏路——褶子丑

褶子丑多扮演正直而又幽默诙谐的男性人物,如《何文秀卖身》的李文忠,《打侄上坟》的张公道,《阴阳错》的罗半仙等。常拿折扇做戏。少提襟摆罡,而用一般台步。表演讲究“文风”和幽默感。

常德花鼓戏旦行戏路——老旦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如《曹安杀子》的曹母,《讨小放回》的康氏,《打芦花》的李二婆,《东川寻夫》的张氏。一般常执拐杖,老态龙钟,动作不多。个别如《打芦花》中李二婆身段、道白均带娃娃气。

常德花鼓戏旦行戏路——摇旦

摇旦扮演中老年以上的媒婆、鸨母、后娘、禁婆等角色,如《黄金塔》的姚氏,《传婊》的鸨儿,《清风亭》的杨氏,《闹花园》的么儿媳妇。二旦如《圆脚盆》的表嫂子,《阴阳错》的林二姑。媒婆、鸨母之类,泼辣、凶狠,常拿毛竹片、马鞭做戏,坐时常搁“二郎腿刀”,发怒时还跳坐在椅背或桌子上。《传婊》中鸨儿、《打经堂》的刘氏二娘、《张浪子打娘》的禁婆均属之。二旦多穿短袄、彩裤,妆扮介于花旦、摇旦之间。动作夸张,多用地方口语道白,如《杀蔡鸣凤》的蔡家姨娘。

常德花鼓戏旦行戏路——花旦

花旦多扮演风趣、诙谐的中年妇女或荡妇等人物。如《坐楼杀惜》的阎惜姣,《潘金莲裁衣》的潘金莲,《刘海戏蟾》的胡秀英,《梅龙戏凤》的李凤英,《唐二试妻》的唐二嫂。或举止轻佻,或言行泼辣。妆扮可穿褶子亦可穿小袄,如《金哥说书》的柳小姐,《刘海戏蟾》的胡秀英等,表演技法上借鉴于正旦和摇旦,但较正旦放纵,比摇旦又略显收敛,介于“正旦”与“摇旦”之间。

常德花鼓戏旦行戏路——小旦

小旦亦扮演青年女性。如《槐荫会》的七仙姑,《偷诗赶潘》的陈妙常,《蓝桥会》的蓝瑞莲,《韩湘子化斋》的林英,《关王庙烧香》的苏三。不穿褶子,多着紧身小袄,外套背褡,故又称“巴花儿旦”、“背褡旦”,表演多重娇俏柔美。小旦的当家传统戏是《蓝桥会》、《偷诗赶潘》,艺人有“做死”的《蓝桥》,“唱死”的《赶潘》之说。小旦应功的《槐荫会》又是旦行的“开口戏”(启蒙戏),历来为艺徒“开荒”或练功的剧目。

常德花鼓戏旦行戏路——闺门旦

闺门旦扮演未婚少女,如《黄金塔》的黄桂英,《何文秀卖身》的马小姐,《阴阳错》的林大姑,《二龙山》的夏秀英等。头上妆扮少用网子“锁线”多用“辫子网”。身穿女绣花褶子,腰系长绣花裙,足着绣鞋。身段轻盈优美,讲究行不动裙,笑不露齿。凡“亮相”或坐、立时,须侧身对观众,收水袖不露掌。闺门旦中有贫、富之分。富者娇媚纤弱,常用韵白;贫者活泼开朗,表演较为朴实,如《游楼观画》的秦雪梅,《黄金塔》的黄桂英。二人同属闺门旦,却因身份的不同,表演有上述的差别。

常德花鼓戏旦行戏路——正旦

正旦以扮演婚后成年妇女为主。如《红灯记》的陈氏,《打芦花》的李氏,《清风亭》的周桂英,《打仓救主》的王氏、冯氏。举止凝重大方。富者穿绣花女帔,道白多用韵白,如《秦雪梅》的秦雪梅,此类角色传统戏中不多见。贫者穿青褶子,多悲剧人物,故亦称“苦旦”,如《东川寻夫》的田月英,《破窑会》的张桂英等。常运用“悲头”、“叫喊”、“泪眼”、“跑步”、“梭步”等基本功。并侧重于唱功。

常德花鼓戏生行奶生戏路

奶生又称童生。扮演天真活泼、年幼无知的男童。由于常德花鼓戏多家庭悲剧,故此类角色较多。包括打褂生,如《西川寻父》中的银定,《东川寻夫》中的郑长生,《曹安杀子》中的茴香。多穿短褂或打褂抹腰,戴它帽或扎小辫。一般道白多、唱腔少,常用提腿小跳、双腿弹跳,游眼观花步法。用喜眼、眨眼、偏转头、快点头、双张手、扭身甩臂、招手和双弹手等动作,或坐地蹬脚、擦脚、张嘴、八字眉、泪眼、咬唇、单指擦眼、小臂拭泪、单蹬步摇身动作,以表现儿童的喜、怒、哀、乐。

常德花鼓戏生行小生戏路

常德花鼓戏生行须生戏路——青口条

青口常分长青口、短青口两种戏路。长青口重身架,强调稳健庄重,唱做儒雅脱俗,情感细致,多表现有身份的正派人物,如《犁田封官》中的朱武宗,《打仓救主》中的谭应龙,《清风亭》中的薛世勇。多穿蟒、官衣、褶子、帔,戴紫金冠、乌纱、员外巾、帝巾、小勒子。在表演中常用抬正腿、方步、赶步、提腿、鸬鹚步和腿搓步。用八字式、丁字式和骑马式站立。用单、双指和颤指以及扇子、须口、眉眼、纱帽、打发、水袖等功夫。短青口侧重做功,讲究架势,多表现奴仆、皂隶等人物,如《红灯记》中的黄学文,《打侄上坟》中的陈伯春,《曹安杀子》中的曹安等。常穿褶子、剪袍打鸾带、打褂、戴罗帽、高方巾、帔巾、小勒子、箭帽等。在表演中常用抬腿正步,蹬腿搓步;站立用八字式、丁字式、骑马式、弓箭式;有单、双指及拳、膀、眼、须、袖、罗帽、高方巾等功。

常德花鼓戏生行须生戏路——杂口条

麻口(杂口)分奸、忠两种戏路。“麻口奸”多表现强横歹毒、阴险狂妄或两面派人物。如《何文秀卖身》的马员外,《花打朝》中的苏定芳。多穿蟒、褶子、帔,戴相貂、尖纱、员外巾等。表演中常耸肩、硬腰、抬正腿、方步,用八字式,骑马式站立,用举臂横伸掌、砍掌、推掌等手势。用眯眼斜视、三角眼等眼法。“麻口忠”多表现正直善良人物,如《土台赠银》中的夏全初,《余家寨》中的李白万等。多穿褶子、帔、剪袍打蓝带,抹围腰,戴员外巾、尖搭子。运用拐杖做戏较多,但少大动作。在表演中常用抬腿、硬腰正步、提腿一字步,倾身前移步和仰身后退步,提拐杖,扶拐杖,握空拳,平掌,颤指等功夫。

常德花鼓戏生行须生戏路——白口条

白口满,扮演男性老年人物,如《生死牌》中的海瑞,多穿蟒袍、官衣、褶衣、褶子、披戴相貂、纱帽、方巾、员外巾。讲究身架和念白的“口罡”。注重稳重,无大幅度动作。多表现正直的显要人物。表演中常用提气、硬颈、抬正腿、方步;用八字式、骑马式站立,用抬臂平掌、点指等手式。白口三,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东川寻夫》中的郑伯春,多穿平褶子、剪袍平褶子、剪袍打蓝带、褶子抹围腰、戴尖搭子,多为悲剧人物。注重念唱的感情起伏,讲究动作的淳朴自然,多表现晚景凄凉、性格梗直的下层人物。表演中常用缓气、硬腿、点头、正、方步、颤步和剪腿踉跄步。用躬身八字式,以拐杖做戏,唱念多用吸声哭音。

THE END
1.八字论命之百章歌在八字命理之中,先贤们把很多的知识,编写成了歌诀,以方便来记忆,这也是宝贵的知识经验。懂得其中之意,可以说是千金不换,那么下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八字论命之中的百章歌。 天地人元分五音,阴阳妙诀果其真。 去留舒配还参透,不若元知祸福因。 六格阴阳成造化,天机此事莫轻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5/06/7470776_1141189566.shtml
2.如何挑选一个好叭字?(剖腹产择时)2024年12月4日甲乙壬丁辰(剖腹产择时) 2024年12月4日 甲乙壬丁辰亥寅未 如果一个叭字中有调候用神,也有格局用神,就是好叭字。如果都没有,就是差叭字。 日元为壬,生于亥月,壬水旺盛,有冲奔之势,须用戊土为堤,丙火照耀,壬水方能澎湃而又不泛滥。所以此叭字调候用神是:戊丙。 同时,克制格神,并能扶抑日元的五行是第一格局https://weibo.com/3931224384/P2Et7w2vC
3.老姚说事:八字点滴(二十八)(接上):261印绶被伤,母年早丧。262八字点滴(二十八) (接上): 261、印绶被伤,母年早丧。 262、喜官见官而遇财,十有九富。 263、偏印在月支,星卜杂技为业。 264、财星破印母先亡。 265、官得禄而子贵。 266、 羊刃 逢冲或合局,定主灾祸。 267、正财临困地,妻病少乐多愁。 268、女子官杀混杂,主淫乱,意志不定。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9982225_1141239824.html
4.算灵八字花鼓戏邹超龙高音质在线试听邹超龙 - 算灵八字【花鼓戏】 专辑:反串发如雪13 歌手:邹超龙 列位上中下才有这天地神 金木水火土相克又五行 人家是看八字我是摸八字 碰上个女人家我正好就占便宜 我摸完她的手板又摸她的脸皮 奖颈上往下来摸她不做声我解衣 也曾得过手心里面硬痒咪咪 https://www.kugou.com/mixsong/88qe7s3b.html
5.嘉嘉生肖自媒体湖南花鼓戏陶澍算命 湖南花鼓戏陶澍访江南全集 嘉嘉生肖 2023-03-01 此间嫂嫂对叔叔多次暗示与挑逗使叔叔一时情迷心窍。但在嫂嫂最终鼓足勇气向叔叔表明爱恋之情时叔叔拒绝了嫂嫂使嫂嫂悲痛欲绝。 生辰八字 两人婚姻测算免费 算生辰八字看姻缘 嘉嘉生肖 2023-02-10 八字婚姻解决了许多夫妇将面临的问题使后代受益https://www.01973.com/author/37.html
6.岳阳县花鼓戏传承剧院高清电子屏及相关配套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岳阳县花鼓戏传承剧院高清电子屏及相关配套设备采购项目于2016年12月12日结束竞争性磋商,现将成交结果公告如下: 一、采购项目情况 1.项目名称:岳阳县花鼓戏传承剧院高清电子屏及相关配套设备采购项目 2.采购预算:600000元 3.采购项目编号: YYZC(HNHG)-201611200 https://www.yueyang.gov.cn/mobile/23191/23234/23857/23874/23993/content_661891.html
7.花鼓戏起源于哪里1、花鼓戏源出于湖南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2、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http://m.zuowenhang.com/bk3255287.html
8.乐昌市民俗婚俗智库乐昌花鼓戏,俗称“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面演出的灯彩歌舞---“踩矮台”,曾广为流行在粤北的乐昌、仁化、曲江、乳源、连县等地及湘南武水中、上游一带,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小戏。 乐昌花鼓戏的出现,文献记载始见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的《乐昌县志·风俗》述:“立http://www.hlbk.net/index.php?doc-view-2064
9.湖南花鼓戏音乐的同宫家族与调式家族谈过了这些,就方便我们对湖南花鼓戏音乐一个个宫系进行分析和概括了。 (1)C宫家族 主要曲调有:川调一、二、三流(西湖调),梁山调,长沙反调,安童调,十字调,洗菜心,采茶调,宁乡学钱调,烂板子,渔鼓调,游春调,姨娘调,过江比古调,老鸦调,悦调,大送郎,算八字调,花石调,西调,过江调,和调,望郎调,采莲http://hndfxj.txhn.net/xjwx/xjzs/xjyy/201611/t20161125_522557.html
10.岳阳花鼓戏杨乃调袁金初司琴歌谱简谱网岳阳花鼓戏 杨乃调艺术家/歌手/词曲: 袁金初 司琴 点击:1000 图片可能经过缩放,另存可看到原图,在图片上点鼠标右键,选图片另存为,可以保存到你的电脑中.(相思秀才) 其他相关 简谱/曲谱 [九字歌谱]岳阳花鼓戏 杨乃调 袁金初 司琴 [五字歌谱]岳阳花鼓戏 许秀才 [八字歌谱]岳阳花鼓戏曲谱三 许秀才 [http://www.jianpu.cn/pu/31/314580.htm
11.凤阳花鼓戏(中国戏剧)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是一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今属蚌埠市区),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https://ys.httpcn.com/baike/xiqu/fengyanghuaguhu.shtml
12.东家食而西家宿(离合字)东家食而西家宿(离合字)谜语八字精批2025流年运势八字合婚八字起名 查看答案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您的姓名: 您的性别: 男女 出生日期: 立即测算 上一篇: 杂交(3字新闻出版语一) 下一篇: 伏波将军失坐骑 (打一字) http://pizuowen.com/miyu_vyqyzjpzfy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