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林七贤的详细介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嵇康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

阮籍非常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虎作伥,仰承思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以礼法、名教为工具,来巩固篡夺来的权利,同时束缚政治反对派的手脚。这种礼法是司马氏集团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杀政策的一种政治打击异己的手段。阮籍在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斋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後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除了可以发现阮籍对於礼法之士的鄙视外,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不为礼俗所限制,稽康也是一样。他不会因为守丧就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觉得不喜欢的就清楚的让人家知道,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阮籍对礼法之士的憎恶,除了表现在青白眼外,还表现在他的赋中。

二、药与酒

阮籍似乎是不服药的,在他的著作里很少提及此事,只在咏怀诗第70首曾写到过:「采药无旋反,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从这里看,他连对神仙的信仰有时也要动摇,不无迷惑踌躇之感,而对於服药一事更没有稽康那样深信不疑、热心实行。阮籍不服药,却颇有些「为酒事物,焉知其馀」的意思。他是酣饮、痛饮、狂饮,不拘场合,有酒必醉。阮籍嗜酒,其出发点同稽康服药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以此为途径来超脱现实、消解矛盾。阮籍曾数次在醉酒掩护下躲过了司马氏集团像他伸来时而拉拢,时而加害的手。从性格上来说,服药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要先采药、调配处方、还有许多规矩,其步骤要求不能稍有错乱,否则便可能中毒甚至丧命之虞。非精细耐心之人,不可随便服用。阮籍性格浑朴旷放,对这种精细而又危险的高级享受是不能适应的,他宁愿去从事简单易行得多的饮酒。从政治上来说,阮籍的态度是比较软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势已去,司马氏执政已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他明白服药飞升之事太渺茫,他还得谒抉R氏统治下打发日子,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地划清界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是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

这里有几个有关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肫,饮酒二斗,然後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阮籍他违背礼法的行为。母亲过世,他不但坚持下完棋,而且还吃肉喝酒,虽然他是故意这麼做,不过我却觉得他也蛮痛苦的,要压抑心中丧母之痛,以表现出他不为礼法所约束的一面,就我来看,他大可以放声大哭,哭完以後便应感到高兴,因为阮籍很崇尚老庄,庄子在妻子死後,不但不悲伤,反而还替他妻子解脱人世间的痛苦感到高兴。所以我觉得他可以效法庄子并加以改良,这样一来,不但达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压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我想这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很少见的。醉了就倒卧在少妇身旁,在以前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束缚下,这样的情形也是不能为世人接受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现代,恐怕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吧!一个不认识死者的人来吊哀,还哭的很伤心,我们一定会觉得他是疯子,不然就是来捣乱的。像阮籍这样完全不顾别人眼光,自己觉得值得的就去做,实属难得;不过这不禁让我怀疑,为什麼自己的母亲去世了要装的如此坚强,但却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难过,我觉得这除了违背礼法外,也违背了人性。

三、文学成就

四、结论

准备完了阮籍,我觉得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这样内心和现实生活矛盾的人,或许阮籍在他听到母亲过世的时候,他也很想放声大哭,但就碍於当时的环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来传达他内心的哀痛。我觉得,既然他是一个这麼勇於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人,为什麼不乾脆放声大哭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时代、政府、社会挑战的勇气,就连现在这样开放的社会风气,我想都不会有几个像阮籍、稽康这样的人吧!我想准备完了竹林七贤,对他们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还有更多更深入的层面,都在这次的报告中了解。虽然我没有像他们这样挑战社会的勇气,不过我为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独特性感到感动!

山涛

一、生平

山涛,字巨源,与向秀同乡是河内郡怀县人,生於汉献帝建安十年死於太康四年,终年七十九,为官三十多年山涛在少年时就有非凡之处。山涛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穷但他却不能不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养成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报复。

二、仕宦历程

山涛第二次入仕虽与婚姻有关,但它在此後的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还是对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作用,它为当时的晋朝选取了大量人才,在当官时选贤任人,对自己约束甚严,对於贿款而能一直坚守其节,在那时的政治风气下实属不易。

山涛是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所以历代文人从正统观念出发对他有所非议,甚至被後世视为「贰臣」然而就如此断定山涛的评价,不免也失之公平,因为当他在为官期间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员的记载,更没有杀害过正直之士,而是对有才之人大力提拔,这对社会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拜赵国相,遣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榖二百斛。(《晋书˙山涛传》)

由上可知山涛在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并没有像一些官僚那样大肆兼并,生活奢华,而是雅操清明。他为朝廷选拔人才,并不营私结党,而是选举任能。

山司徒前後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政事.7》)

有此可知山涛与其他竹林七贤有其相当的差别在於任官方面,他的积极出仕跟其他人来比的确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举谏阮咸为吏部郎,虽然嵇康写了与他的「绝交书」但嵇康的儿子嵇绍後来也是由山涛举谏而进入仕途的。

山涛一生的宦途生涯几近似十年之久,从四十岁开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职,因预见曹爽的被杀而隐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後又即被召回,以後任官於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他的职历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这些都是属於吏部的官职,其职权是以派任官吏人事为主,属於中枢性的部门,这必须通晓官界里复杂的人事关系,同时还需有识人的气度,这对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识为豪的山涛来说,正是适得其所。

三、与其他六贤之差异

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可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并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他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於世,只不过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的,他与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说是偶有交会迸出的火花罢。所以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所谓「偶与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这其中的实情。

结论:虽然说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政治极为不安定的时代,但许多思想文学的花朵在此时却是绽放最美丽的时候,传统的中国政治体系不仅在政治上面实施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在思想方面也要统治,因此在一般所谓政治修明的时代也是人民的思想束缚的时候。

在建安到晋初的几十年里,无数的战争及篡弑,人民的生活无可依靠,传统的思想-儒家名教思想-已经无法给人民任何慰藉,更可怕的是在位者更利用名教来杀害文人。而老庄的哲学主张和正合於人民厌倦战争的心理,於是乎老庄思想便开始兴盛起来。

在名教儒家和老庄玄学的交流过程里,是从一开始的极度偏向自然而毁害名教到後来利用老庄玄学去调和名教。

於是乎在魏晋交替的时代,不少文人即公然反对此一虚伪的礼教措施,最的就是「竹林七贤」。东汉末年由於朝政腐败,一群士大夫放言高论批评时政得失,当时的人将这种行为叫做清议,然而这种清议遭受到宦官的干涉因而杀害了不计其数的读书人是谓「党锢之祸」,於是乎许多士大夫不少人便心灰意冷,对儒学开始失望而後的思想学术上的变动更为剧烈。

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许多残酷不人道的事情不断的发生,也因此有许多魏晋的名士像孔融、祢衡、杨修、何晏都是被害死的,许多士人都认为无法匡时济世,只有诈聋扮哑、寄情酒色、相聚谈玄还可以避灾祸由是谈玄之风日盛。魏晋时代是玄学发展极为盛行的时代也因此名教儒学与老庄玄学相互激汤交流,不少有文人更是两方面都经研,西汉末年的扬雄注「太玄经」他以儒家思想折衷於儒家,目的在脱离董仲舒灾易学的,谬论而另建儒道合流的玄学思想就是一个显例。

王戎

1、生於大富之家

王戎,字濬冲,山东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民族的斐氏「八斐」并称。王室与斐氏也有亲交,王戎的女儿及嫁给斐頠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凉州刺使、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因此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长大後的个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4》)

从此之後,王戎便被称为「神童」。另一件事发生在王戎七岁之时,据(《世说新语》)魏明帝於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从这两篇中,对与王戎的描写当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可能说有点夸大的效果,不过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可谓聪明过人。在晋书本传又记载说王戎的眼睛特别炯炯有神,能够视目不眩,斐楷见了,大为惊叹说:「容眼烂烂,如巖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濬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锺士季,须臾去後,客问锺曰:「向二童何如?」锺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後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赏誉篇.6》)

在这一篇中所记载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锺会所料,成为当时西晋政坛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时候的成就是不凡的。

二、竹林七贤之列

1、加入七贤

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稽康小十一岁。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篇.16》)

可以得知,在稽康受刑而死的时候,王戎二十九岁,则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稽康,同时还交往甚密。王戎之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上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著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籍这样对王浑说:「濬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虽然这样,但王戎毕竟在气质上,抱负上与阮籍、稽康有很大的不同。

2、七贤中的俗物。

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後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排调篇.4》)

三、入世入仕

1、宦海生涯,与世浮沉

生在门阀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又被视为神童的他,又有官宦之志,很自然的便走入官场。魏甘露二年(西元二五七年),王戎二十四岁时,被司马昭争为相国橼(宰相的属官),而推举他的,就是那位司马昭前的红人锺会,锺会是明理派清谈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是反对七贤的,也就是他是稽康走上死亡之路,而身为「七贤」之一的王戎竟然接受他的举荐而为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戎的世俗性,使他在波澜起伏的政界中,几次化险为夷,而升到司徒的贵显地位,终以老官僚结束一生。

2、由出仕看王戎

对於王戎的出仕,其实也是不用过於讶异的,因为从王戎的生长背景来看,生於官宦之家的王戎,从小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应该也可以说是接受不少父亲的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他看多了所谓的官场冷暖,因此王戎有他一套特殊的保身方法在这个浮浮沈沈的官海之中,也因为这样,王戎的避祸思想,也就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著很大的影响。

四、百善孝为先

1、母丧之忧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德行篇.17》)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和峤虽然遵守礼制服丧,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说是在精神上比和峤更加的悲伤,王戎的悲伤虽然不一定符合礼制,但并不是这样就是说他不够悲哀,反而在精神层面上,更胜过和峤一层。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悲哀,也就是说他的悲伤已经到了不能用行为去表现出来,甚至已经到了所谓的哭不出来的地步,或许样说有些的悲哀,可是在世说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的确是悲伤的过度。

2、框世虚名与实至名归。

在魏晋的风潮中,我们可以知道因为九品官人法的影响,因为有许多想要晋升仕途的士子,有很多的人,都有所谓的假孝、假慈、假悲、胜至於假义,已博取是世间的名声,来作为自己晋升仕途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戎这个人是一点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放开自己的情感,不为世俗的眼光。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伤逝篇.4》)

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王戎是个重情感的人,不管对於初生之子,尽管初生之子对於王戎是没办法有所谓的感情可言,但是王戎却依旧对其子有深刻的感情,由此可知王戎是一个重情之人。

五、俭吝

(一)、吝啬之过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後更责之。(《俭吝篇.2》)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俭吝篇.4》)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吝篇.5》)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俭吝篇.3》)

由这四则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王戎极端的吝啬。

六、明哲保身的老官僚

元康九年(西元二九九年),王戎六十六岁,由於贾后想要专权,以致於发生了愍怀太子的废立事件,贵为太傅的王戎却始终保持沈默。第二年,赵王司马伦等又起而杀贾后,这时被视为贾后同党的数十个高级朝廷官员,也同时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王戎的女婿尚书左仆射斐頠也是其中之一,王戎因此受到牵连,但是由於他的明哲保身,所以仅是辞职下野,而没遭到生命的危险。此後的八王之乱发生,晋王室面临著空前的危机,王戎虽然也被卷入这政治的漩涡中,但他却是学习著古代君子伯玉的榜样,尽量避免卷入这场风暴中,虚与委蛇周旋著。

王戎一生,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位高爵显,身当国家重任,但却对朝政一无贡献,只是一味的逃避求荣,阿谀求全。对於王戎这个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以前的政治抱负,在他掌握大权时,却因为一味的避祸,而对国家、对人民,并没有做到贡献,十分可惜;但是我认为,这也许也是在乱世中一种生存的方式吧!就竹林七贤而言,王戎是有些愧於一个「贤」字的。因为王戎之於山涛皆为入仕之人,山涛虽有後人评:「贰臣」,但他为官尽责、选贤与能,此番作为是有利於老百姓的,在这样的时代里,许多人在朝为官只为享受荣华富贵,而他愿意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实在令人感动,至少为魏晋政治这个黑暗期带来一丝的光亮;所以,相较之下,我是比较欣赏且认同山涛的方式。

向秀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人。他虽为竹林七贤之一,却没有阮籍、嵇康、刘伶等耽溺饮酒和放任的行为,他与其他六贤在气质上有著相当的不同。(《晋书》)本传说向秀「清悟有远识」,他从孩童时起,即和同郡出身的七贤之一的山涛所赏识,但由於山涛与他的年龄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彼此并没有深厚的交情,反而与嵇康、吕安较为亲近。当嵇康隐居以锻铁自给时,与他一起工作的就是向秀。可以想见,他们同在一起锻铁时,已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同时更是心灵上的相契吧!(《晋书》):「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

他又与吕安同在山阳地方灌园以自给。山阳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见他们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於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虽然他们三人的行止如此亲近,但向秀的性格却是与嵇、吕相异,嵇康傲世不羁,吕安放逸而超迈俗人,向秀则好读书,所以常被他们所嘲笑。三心灵的交流从向秀的(《思旧赋》)可看出:「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二、著作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文学篇.17》)

向秀有感於历来读(《庄子》)的人虽然很多,但为之作注者却很少,便想替(《庄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後,请嵇康、吕安批评,看完之後,几乎给予一致的赞叹。可见向秀的(《庄子注》)确乎超越了有旧家的注解,而直通庄子的心灵,故颜延年的(《五君咏》):「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晋书》)本传:「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史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今日向秀的(《庄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见於张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当时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许多观点是和贵无派对立的。这部著作,力图把道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而且,更多地从儒家观点修正了道家的学说。何晏、王弼的贵无学,主张不要干涉门阀世族的特权,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无限地扩张;而何、王的贵无论,到向、郭崇有论的转变,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及发展过程。

三、学术思想

这种崇有论,表现在社会问题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观,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结论,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种差异和它们所处的各种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万物安於自己所处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会感到自由和快乐;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所作所为不应超过自己的本分;圣人身居富贵之位,同样可以享受山林隐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这些观点,在於论证名教并不违背自然,要求社会各阶层都能於自己的等级名分,以巩固已有的秩序。

2.难养生论:向秀的思想之有异於嵇康,尚表现在他的(《难养生论》)一文中。(《养生论》)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张寡欲养生,而向秀却持反对的看法,他的这种思想是将魏晋时已经盛行的老庄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广,但是从他的表现和论理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场。纵使他对老庄思想有极度的兴趣,但却不曾以此来做为他生活态度的指针。所以,後来嵇康和吕安被处死的事件发生时,他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受到当朝者的注意,准备援引为官。这也是他们思想的歧异之处。曾与司马昭的有过对谈,司马昭当时掌握实际政权。

嵇中散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世说、言语》)

(箕山是山名,传说尧要让位给巢父、许由,二者不愿接受,就隐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隐居之志),即使向秀在处理实际问题和思想与他的两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互相争论中愈亲密,因此他对於两位死於非命的好友,那种痛惜哀伤之情,是发自本心的。自洛阳归山阳嵇康旧居时,忍不住写下了有名的<思旧赋>,文中所表现暗藏的政治黑暗与恐怖,呈现消极抵抗政治的态度,司马昭死後,向秀仍继续做他的官,只是极不得意。晋书本传说:「後为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卒於位。」不任职、容迹而已,可看出他仅挂个做官的空名,还能保持这个空有其位的空名罢了。

刘伶

刘伶在七贤中是传记最不明了的人物,他的生卒年代以及他儿子的名字都没有留传下来。他字伯伦,江苏沛人。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醉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容止篇.13》)

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二、仕途

他在官职方面,做到建威参军。据说在泰始年间,他初上意见书,主张「无为而化」之说,却被斥为无益之策。当时同辈们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罢了官。罢了官以後的刘伶,更是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终於嗜酒寿终。反而在那文人动辄被杀的乱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寿终,也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了。

三、以酒为名

他的家庭是很穷困的,但他并不以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後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於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於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醀然已醉矣。」(《任诞篇.3》)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於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

从这骗取酒肉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不但是人,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关於喝酒,竹林七贤裏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但他确能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满著愤懑之心的,阮籍甚至还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著狂饮而来的,自然是行为上的放荡。

四、天地为房屋,屋宇为衣裤

刘伶是个醉鬼,他的思想接近庄子。刘伶经常沈湎於酒中,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从嵇康、阮籍那裏学到一些皮毛,放荡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学识胆量皆无,终日醉醺醺。他好赤luo身体,时常在家裏脱光了衣服饮酒。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luo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任诞篇.6》)

五、酒德颂

《世说》「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活在污浊的乱世,却又无力挽救当时的社会,刘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时更藉著酒醉的言辞行动,来表示他憎恨虚伪的道德礼教,以及自己内心对自然纯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酒是务,焉知其馀。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电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攘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待侧焉,如踝赢之与螟蛉。(《酒德颂》)

阮籍虽然厌恶那个社会,但他却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会裏,尤其与专权的司马氏有著若断若离的关系,使得他满腔的苦闷,一旦发洩出来。便成为锐利痛快的怒骂(《大人先生传》)。而刘伶则与之相反,一开始便在官场上不得意,不被那个官僚社会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颂》中对於礼法之士所表现的不屑,便尽是一片揶揄嘲笑的态度了。

阮咸

一、生平逸事

阮咸,字仲容,河南省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附近)人,籍兄武都太守熙之子。他的父亲阮熙,官至武都太守;在「竹林七贤」中,关於阮咸的各种史料很少,对他的研究也就比较困难一点,在查阅了一些书籍之後,可以看出阮咸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任达不拘,一是音韵高手。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杆挂大布犊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任诞篇.10》)

在七月七日这天有晒衣习俗,阮咸家贫,竟以长杆挂犊鼻裤(短裤、贫贱者之服,魏晋名士夏日喜欢穿犊鼻裤,表示洒脱)於院中,与北阮纱罗锦绮形成对照,自然地表现出阮咸任达不拘礼节,然而亦说明,阮咸虽家贫,而其士族之优越门第和身分并不减。阮咸虽未能免俗,但所作所为亦不同流俗。这时候的他其实还只是个少年,但作风却也与阮籍不相上下,而那位以「穷途之哭」而著称的阮籍,就是他的叔父,两人合称为「大小阮」。虽然叔侄间有辈分差距,但却不拘形迹,经常像朋友一样共同游息,那种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也的确各有千秋。

阮咸和阮籍一样,生平也很鄙视礼法。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他们崇尚老庄之说,鄙视种种所谓的繁文缛节;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当代权贵们的一种实际抗议。由於此时的政治主流乃是以礼法为主,主张「以孝治天下」,不同於曹操当时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把原本抛弃了的礼法,拿来当成为巩固权位的藉口。阮籍曾愤懑地说:「礼教岂为我辈而设。」而阮咸也在母丧期间,穿著孝服,骑驴去追自己私恋的一个鲜卑婢。

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任诞篇.15》)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讽刺。因为当时的礼法已经失去它原先的意义。

在当时礼法甚严,阮咸纵情越礼,放浪自适、饮酒享乐的行为,或多或少阻碍了他的仕途。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桮斟酌,以大甕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任诞篇.12》)

读完此文,其实猪也是天地万物所生,又何必区分地位的高低及卑贱。想想仲容与群猪为甕共饮盛况,也能体会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那种放达不羁的豪气。且阮咸的「达」是任意而为之,随心所欲,较不同於阮籍的「达」是因对世俗礼法无奈而为之,这是他们两个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行为,在名教社会,有冲击礼法和解放个性的积极作用。因为在当时,一些礼法之士卑鄙而无气节,名士们的不拘礼法恰好是对礼法虚伪的揭露及抗议。因此,不拘礼法仅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现,而还有另一方面的表现。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赏誉篇.12则》)

(晋书阮咸传)说:「山涛举典选,曰:『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於时。』」这对阮咸是很高的评价,阮咸虽不拘礼法,而能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不为外物移心,这乃是老庄玄学之素养,越名教而任自然。这表明不拘礼法乃其表现形式,而贞素寡欲为其内心世界,此乃名士的精神本质。如果仅有不拘礼法,则不过是狂人,是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士。只可惜,晋武帝仍以阮咸的沈溺於酒乡,不予以重用。

二、阮咸与荀勖

七贤之中,除了阮籍、嵇康对音乐有深厚的素养外,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他虽然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为世人所认识。颜延之说他:『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即是赞扬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

荀勖善解音声,时论为之闇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後有一田夫耕於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於是伏阮神识。(《术解篇.1》)

阮咸的神解,当比荀勖闇解为高,阮咸是真正了解音韵的,他之所以批评荀勖,本来也是出於好意,希望他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有所改正。无奈荀勖本人,心高气傲,自以为音乐造诣旷世无敌,面对阮咸的指责,更视为是存心捣蛋,并在晋武帝前进谗言,贬除了阮咸的职位。但也由於这样,而使阮咸在中国音乐获得地位。由此可发现,『酒与音乐』正是阮咸生命中的两大精神支柱。

三、另一个阮咸

如果说,嵇康是当代的操琴名手,那麼阮咸就是当时的琵琶大家。武则天在位时曾有人在古墓中得一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的阮咸所弹的那件乐器相似,当朝太常少卿元行冲认为乃晋朝时阮咸所作器也,於是命令属下,改用木头照著这个铜器的形状来制作,弹出来的声音高雅、清亮,再加上阮咸本人善弹此琴,所以这种一度被称为中国琵琶或汉琵琶的乐器,就有了自己专用名称-----『阮咸』。阮咸又分为大、中、小阮,其实都是同一种,只是大小不一样。

四、阮咸作品选

1.律议

勗所造声高,高则悲。夫亡国知音哀以思,其民困。今声不合雅,惧非德政中和之音,必是古今尺有长短所致。然金钟磬是魏时杜夔所造。不与勗律相应,音声舒雅而久。不知夔所造时人为之,不足改易。

注:勗所造声高:中书监荀勗校太乐,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调,则得高音。

2.与姑书

胡婢遂生胡儿。

注:此是阮咸致姑书中的一句话,原文无专集可查,只在<世说新语、任诞>中有关此事的记载。又:<竹林七贤论>曰:咸既追婢,於是世议纷然,自魏末沈沦闾巷。逮尽咸宁中,始登王途。而在<阮孚别传>中又有记载:咸与姑书後,姑答书曰:鲁灵光<殿赋>曰:胡人遥集於上楹,可字曰遥集也。可字曰遥集也。故孚字遥集。

五、心得

阮咸给我的感觉,是个很有自我风格的一个人,为了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坚持,顺性而为却又有自己一番的道理,很希望自己也能效法阮咸的精神,在面对事情的挫折时,有其自解之道。

点评:

竹林七贤,他们以老庄思想为核心,返璞归真,率性自然,“放浪于形骸之外”,这种飘逸洒脱的风神气韵,给这个本来以污血为底色的时代加涂了一层明丽浪漫的色彩.

对于竹林七贤的介绍很详细,而且有很多到位精辟的评价,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有作品的介绍,对于学习古代文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体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THE END
1.中国玄学书籍大全我来帮你搜罗这些神秘古籍最后,当你结束阅读这份“中国玄学书籍大全”的旅程时,请不要忘记,每一次翻阅都是向前辈致敬,同时也是一次回望自己内心深处寻找答案的小小冒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曾经激发过前辈智慧火花的地方,或许就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这个过程,就是最美好的旅行。https://www.mssso.cn/ru-jia-wen-hua/397069.html
2.中国玄学书籍大全穿梭古今探秘中国玄学书籍大全例如,道教经典中的《抱朴子》,是唐代道士谢灵运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这本书中提到了“自然之法”,强调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而在另一方面,《太平广记》的第六百二十卷则详细记录了一个关于“阴阳五行”预测天气变化的故事,这些都是《中国玄学书籍大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ttps://www.nknzvtfq.cn/dao-jiao-wen-hua/200305.html
3.翻开古老封皮哪些经典风水玄学书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易经》。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哲学文献,《易经》的内容涵盖了从天象到人心,从宇宙大法到社会治理等广泛领域,是中国古代智慧宝库中的极品。这本书对于现代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地理观念,即“阴阳五行”,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世界各方面的问题。 https://www.j9pwslehsm.cn/min-su-wen-hua/100249.html
4.中国玄学书籍大全揭秘古老智慧从易经到道德经的神秘世界在中国的文化底蕴中,玄学书籍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不仅是哲学、宗教和科学知识的结晶,更是探索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宝库。中国玄学书籍大全涵盖了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著作,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易经》和《道德经》。 《易经》 《易经》,又称“周易”,是一部集天象、地理、社会政治于一体的大型哲学与占卜术书。它以https://www.4o94l6jj8.cn/min-su-wen-hua/316861.html
5.中国玄学书籍大全天地神秘探索中国古代玄学经典的全集这部书籍汇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玄学的珍贵文献,其中包括许多稀见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如《易经》、《道德经》、《庄子》,以及众多其他古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大开眼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https://www.shangseoc.com/dao-jiao-wen-hua/379440.html
6.命理学经典作品简评现存《李虚中命书》共三卷,作者署名鬼谷子,李虚中注。但据考证,这书是宋朝出现的,而李虚中是唐朝人,鬼谷子更是历史上的神秘人物,属于托名,类似我们现在常见的鲁迅说莫言说,其实他们压根没说过。因此这本书到底是不是李虚中所著,没有定论,但书中记载的推命理论确为命理学源头,后世各种理论大多都能在《李虚中https://www.douban.com/note/868138862/
7.300环任务链攻略大全:精打细算佛系跑环一本150书瞬间逆袭三、玄学跑环 任务链跟非常多几率接触,最简单的就是交换之后下一个任务刷什么,运气不好持续要环就悲催了。任务链整百环的时候连续出铁,300环不给150书让人非常郁闷。 任务链这么多年了,很多玩家对此都比较迷信,所以出现一些玄学攻略,下面介绍的方法仅供参考。 https://ds.163.com/article/5f9d0dc87c872210fdad79b8/
8.魏晋玄学主要以三本书即所谓的“三玄”为研究对象,“三玄”指搜题找答案>00310中国社会思想史(含社会学史)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魏晋玄学主要以三本书即所谓的“三玄”为研究对象,“三玄”指 A、《老子》 B、《庄子》 C、《周易》 D、《孟子》 E、《春秋》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9008568.html
9.学玄学最重要有三点:相信自己,有强大的哲学思维,不迷信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每一章都得去先回顾历史,先回顾先贤们的作品,然后加以整理,代入自己的思维和经验,来呈现给你们。所以有时候,你们随便问一个问题,就能把我难住。因为我们也没有记住,甚至我都没有看过用过。比如六爻风水,我就没有用过。天天用六爻测事,但我从来没有用六爻看过风水,但我知道有人在用。https://blog.csdn.net/qq_42971998/article/details/137264293
10.《三岁奶包下山,靠玄学成全民团宠》最新章节在线阅读网友:“三岁小娃会抓鬼?傻子才会信!” “剧本,都是剧本!为了红敢造这么离谱的剧本,也不怕翻车!” 然而,著名大导、顶流影帝、商界巨贾纷纷晒出兮兮的符纸。 网友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小神仙,救命呀!” “小神仙,符纸怎么预约?” 更是有一批互联网亲妈,时时刻刻想套麻袋把人偷回家。 戚家哥哥们:https://www.xs8.cn/book/25885145209529704
11.《三岁奶包下山,靠玄学成全民团宠》小说在线阅读免费试读 加入书架 互动投票 手机扫码读本书 ? Lv.4 小甜酒 阅文集团Lv.4作家 作品总数 2 累计字数 177万 创作天数114 手机端 作品简介 万年糊咖戚时叙忽然多了个妹妹。听说这个妹妹会算命、看相、捉鬼。网友:“三岁小娃会抓鬼?傻子才会信!”“剧本,都是剧本!为了红敢造这么离谱的剧本,也不怕翻车!”然https://www.qdmm.com/book/1036631333
12.逍遥王玄祁带着三个儿子免费阅读逍遥王玄祁带着三个儿子最新章节由全本书网友搜集并发布,逍遥王玄祁带着三个儿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到全本书你能找到更多好看的小说,包括全本的和正在连载中的.如果你也喜欢逍遥王玄祁带着三个儿子,推荐给你的朋友一起免费阅读吧.http://www.quanbenshu.net/65/65790/
13.反映建安风骨正始玄学名士风流古小说逸闻史料笔记]本书《文士传辑本》为日本原版,市面少见,国内学者多未见。如熊明教授的《文士群像的速写:文士传考论》一文,罗列古今各家辑本甚详,但于《古田敬一:文士传辑本》一条下附注:“未见”。 商品描述: 私家藏书,一薄册,品相好。封面见图。内页干净,无字迹、划线、印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https://book.kongfz.com/151391/1916373429/
14.茅山后裔5:建文谜踪(中国最好的玄学小说作者最新深度修订畅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登基之后,朱允炆在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同时急于削藩,燕王朱棣后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终取得帝位。但当朱棣宫之后,只见皇宫中火光冲天,朱允炆却已不知去向。朱棣为求斩草除根,毕生都在寻找朱允炆,甚至于派出郑和下西洋http://m.dangdang.com/product.php?pid=1900978922&ac=content
15.能否推荐一本关于主角叫赵大宝,获得一套别墅,一年内挣到一亿并有不一定很满足您的需求哈,但我尽可能推荐与您需求描述最为相关的小说:《都市医圣》这本书是由作者猫https://www.hongxiu.com/ask/qqbqbvxx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