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阳历,也是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阳历在天文学上,指主要按太阳的周年运动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
阳历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其历年有两种,一种是平年,一种是闰年,闰年和平年仅差一天。
是阴历。阴历前十天为“初一日”到“初十日”,中间十天为“十一日”至“二十日”,后十天为“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偶见人称“某月初十二日”,这是错误的。
阴历又叫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阴即“太阴”,即月亮!阴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安排的历法。月亮绕地球一周需二十九日十二吋四十四分二秒八。
一年十二月,单数月为“大建”,每月30天;双数月为“小建”,每月29天(闰年的十二月30天)。每三十年为一周期,其中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11个闰年),闰年十二月设30天,全年355天。其余19年为平年,每年354天。
由于地球绕日一周为365天,每年约余11天,积至三年,余33日,所以每三年置一闰月,又余了三、四日,再积两平,共余25、26日,又置闰月,平均下来,十九闰七。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13月,平年12月。
阳历平时说的几月几号是指阳历。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几月份一般指y阳历月份
是农历。
农历是我国固有的历法,流传至今仍与公历并用着。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代的文人雅士,根据农历每月时令的景象为它们起了好多雅称。列举部分如下:
正月:初春,新春,孟春。
二月:杏月,仲春,青春。
三月: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孟夏,初夏。
五月:仲夏,蒲月,荷月。
六月:季夏,三夏,暮夏。
七月:初秋,孟秋。
八月:中秋,仲秋。
九月:暮秋,季秋,菊月。
十月:初冬,孟冬。
冬月:仲冬,小阳春。
腊月:暮冬,季冬,岁末。
公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公历称为“阳历”。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Domini(A.D.)(拉丁)。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Christ(B.C.)。
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theCommonEra,缩写为B.C.E.)的说法。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起源
现行西历即格里历,又译国瑞历、儒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称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公元”产生于公元6世纪。
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几乎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耶稣出生于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284年的说法,主张以耶稣出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年方法,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
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于1912年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即时宪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西历在中文中又称阳历、西历、新历。
虽然格里历改革是以宗教原因为出发点,但改革的重头贡献是给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准确又可靠的公务与民用的日历系统。格里历改革虽然早在1582年就已制定,但还是经过了之后的几百年才被所有国家慢慢采用–德国在1700年开始正式采用,而俄国一直到了红色革命后的1918年才从儒略历改到格里历。
公历是农历还是阳历
公历是阳历。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农历(阴历):
从上所述,阳历和阴历只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式,不论你报阴历还是阳历,都要将之转换成天干地支的记时状态才能进行演算。
公历、农历、阴历的关系
1、阴历是农历,但农历不仅是阴历。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包括象这样“八月十五月亮圆”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也包括“清明节”这样按“节气”来表达的、总在每年的4月5日这样的太阳历。
所以,经常会在日历上看到“农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这样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农历中的阴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则是农历中的阳历表示法。
2、从字面上理解,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农历分为阴历和阳历就是这样的表示。但自从采用西方的“公元历法”,现在的阳历就基本上专门来表示也是“太阳历”的“公元历”。这主要跟我们的习惯有关。因为作为中国日期记录及节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农历中的阴历来定义的。比如“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节等等都如此。而用农历中的阳历来表示的好象只有一个算不上节日的“清明节”。农历中的阳历就是24节气,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说起来,农历中的阳历倒更能代表“农历”这个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