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传统定势一、传统在人类历史上一代一代选择、传承下来的,包括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艺、制度、作风等。
从总体上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大量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虽然没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绝大多数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借鉴和继承的。
而那些有害无益的观念、习惯在世代传承中逐渐被人们淘汰。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忠君团结互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二、传统定势按照传统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等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传统定势阻碍我们进行创新。
书中案例155157158三、如何破除传统定势1、有意识、自觉地提高对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定势本质的认识。
不要把传统和传统定势混为一谈,传统有好有坏,应该具体分析,传统定势则是要不得的。
2、对于每个创新课题,都自觉地想一想与其有关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有哪些,并逐一地分析,这些传统观念和习惯是否科学合理,与创新课题是否发生冲突。
第二节权威定势权威定势源于一种普通的心理学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被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也总是普遍怀有尊崇之意。
案例:1938美国飓风的案例一、权威定势的概念指人们对权威人士的言行的一种不自觉的认同和盲从。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分手吧。
可以将古代的一些名人的断言拿出来幽默一下。
头脑中搜寻一个当今的权威,思索一下数十年后,会有多么荒谬。
“人类不可能把比空气重的自己升上天。
”——莱特之父1.“没有理由让每一家都配备一台计算机。
2.“飞机是一个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
3.“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达,人类不可能登陆月球。
4.“电视上市六个月之后,不可能还有市场。
每天盯着三合板盒子,人们很快就会厌的。
5.“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再说,吉他乐队也正在退出舞台。
”———1962年,英国德卡唱片公司拒绝了披头士乐队。
6.“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吸烟是有益的。
”———1876年,西方联合公司的《内部备忘录》。
8.“地球是宇宙中心。
”———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家。
9.“今天没发生什么重要的事。
”———1776年,美国独立日,英皇乔治三世。
10.“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
(三)“那是外地的权威”考虑一下外地(外国)的权威是否在本地行得通之例子:①国内革命战争中,共产国际的代表(李德、王明、李立三)所推行的“城市包围农村”“阵地战”“大清洗”等活动彻底失败!②施拉普那/霍顿之流的国际教练为何没有带领国足走出去!(四)“那是别的领域的权威”仔细想一下,一位歌星就有资格推荐一种润喉片了吗?一位运动健将就肯定能制造出高质量的运动衫吗?一位相声演员就有资格评价一种啤酒吗?面对社会上这类权威漫天飞的奇怪现象,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他是哪个领域的权威?他对这个行当有研究吗?他的评价对我有价值吗?(五)“那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许多领域,被公认的权威往往不是本领域中的顶尖人物:看一看文革时期的“农民总理陈永贵”、“天才参谋长林立果”、“四人帮王洪文”的发家史,想一想这些人成立权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还是想借外力?(六)“那与权威的自身利益有关”即便是一个真正的权威,而且是在他的权威领域内发表意见,也要看是否与他自身的利益有关。
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药品,他对这种药品的评价就失去了权威性,哪怕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种类似“司法回避制度”一样!第三节从众定势一、定义从众型思维:指人不假思索的盲从众人的认知与行为。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二、弱化从众定势A.“动物大聚会”游戏:(体会嘲笑,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全体学员按自己属相分成若干组;每两个学员面对面站立,按自己的属相学某种动物的叫声,谁学的多,声音大,大伙掌声鼓励。
B.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不一定有推广价值,只要与人们日常习惯有冲突就行!发明也可以,考虑5分钟,大声说出来,越离奇,越有趣,越BT越好!C.扮演“傻子”角色:(打破团体一致的思考方法)选择一个严肃话题,轮流发言,或辩论;请一个人扮演“傻子”角色,他(她)总是采取与众不同的论点,使用莫名其妙的方法,乃至荒诞不经的逻辑。
用俗话讲就是“抬杠”。
第四节经验定势一、人类经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一般而言:经验是我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好帮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经验,那么在应付这一方面的问题就得心应手。
经验与创意思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某些场合经验本身就意味着新创意。
B.另一方面,经验又是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因而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会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意力下降,这就是本章所讲的“唯经验定势”。
一、人类经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我们分析一下经验的狭隘性,怎样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
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
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没有经历的事物无穷,如果单凭已有经验推断,其结果大都是错误的。
再次,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是抓住了常见的东西,忽略了偶然。
案例大象的悲剧二、为什么“初生牛犊不畏虎”:创意要求我们必须拓展思路、海阔天空,束缚越来越好。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经验在绝大我数人那里是一种框框,是一种教导我们“只能怎样”、“不能怎样”的行为准则等等。
因此,青年人的“经验少”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敢闯敢干”的作为。
请注意,中外历史上,许多学科里,都有年轻人做出杰出贡献。
三、弱化唯经验定势的训练:(一)“仿盲人训练”(提前准备蒙布)我们的经验大部分是通过感觉得来的,而视觉获得的信息又在其中占85%,因而过分发展的视觉妨碍其他感觉的发挥。
让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由另一位引领在教室中,走廊,甚至厕所走一圈,过程中完全依赖听、触觉和方向平衡感,叙述感受。
三、弱化唯经验定势的训练:(二)“逆经验反应”训练大量日常经验使每个人对外界刺激形成了一种反应模式:走路靠右,开车在左,下雨打伞。
打破固定反应模式,对我们有益。
比如:1.睡前不关收音机,让它开一夜;2.洗手后不关水笼头,让它流;3.早上先吃饭后刷牙;4.宿舍铃响不去接,或敲门不去开;5.下雨时,不打伞漫步《雨中漫步》;6.女同学可以不洗脸梳头来上课…(三)风险意识的测定(蹦极、过山车之类的“挑战极限”)打破经验同样要承担很大风险。
下面问题只是测试一下你有多大的冒险勇气,“想都不敢,做从何起”。
1.时速300公里的机车头上,你敢迎风而立吗?2.你敢抱着老虎、蟒蛇一类的猛兽吗?3.一匹狂奔的马,你敢不敢抓住缰绳?4.裸露高压线,告诉你露电,敢摸吗?第五节书本定势一、书本知识的“纯化”: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
书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前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不必从零开始。
但凡事各有利弊:书本知识带给我们无穷多的好处,有时也会有大堆麻烦。
其根本原因在于:书本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
书本知识是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之后形成的一般性的东西,它往往表示一种理想的状况而不是实际存在状况。
而现实世界则是另外一回事,它由无数个别事物构成,其中每个事物都具有无数属性,每个事物和每种属性又不停地发生无数的变化。
一、书本知识的“纯化”:很显然,尽管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理想化”的知识世界,我们却无法生活其中。
所以把握这两个世界的不同,乃人生第一要义。
我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
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储存,不但不能产生力量,反而还会消耗我们的力量,知识运用才会产生力量。
而要想正确地运用知识,必须考虑到知识与现实的差距。
在人们价值观念上,书本总是服从于现实的;一旦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总是修正或更换书本知识以适应新的现实。
还可以对书本知识进行重新解释,所以只需:“半部《论语》治天下”二、专业知识的限定:在远古的时候,知识不系统,也没有严格的专业划分,也出现了“孔子”和“达芬奇”那样的人物。
而伴随人类知识的发展,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专业的划分使得知识能够深入下去;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但一大弊端就是,它会使某个人局限在某个专业内,眼界过于狭隘,束缚了创意思维的发挥。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种情况:某些专业领域的新创意,并不是资深的专业人员做出的。
一般情况下,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也就越丰富;但是,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说:他的思维受到的束缚可能就越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阻止“唯知识定势”的形成,人们通常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1)辩证思维法像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以辨证为手段,从对立面揭示知识的相对性及知识与现实的差距。
(2)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逆向教育法“(diseducation)三、为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读书仍然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的“饱学之士”,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
但是,他们不能动手,不会处世,想不出点子,解决不了问题,除了书上讲的,他们一无所知。
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另一类人:他们并没有受到过高深的正规教育,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思维敏捷,创意不断,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从个人经历来说:大约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初读书时“尽信书”→再读书时,做比较,“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最终“读书而不为书所累”。
四、弱化唯书本定势的训练:(一)“正反合”读书法拿本理论类书,认真读三遍,每一遍用不同的眼光和方法,收获颇丰。
1.第一遍,首先假定书中的说法完全正确,十分赞成作者的观点。
你一边读,一边为书中的看法补充新的论据。
2.第二遍:“反读”假定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你读此书的目的,就是找出错误并且驳倒它。
3.第三遍:“合读”,把前两者综合起来,提出自己的新看法。
(二)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怎样从现实中,找到具体事例反驳下列知识性论断。
①男人比女人有力气;②开卷有益;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冬天比春天冷;⑤瑞雪兆丰年;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三)设想多种答案书本上提供的答案往往是“唯一”标准,这种答案往往束缚头脑,降低创新意识,仿照幼儿思想方式,回答下列问题:①熟人见面为什么要打招呼?②面条是怎样做成的?③老天为什么会下雨(雪)?④大雁为什么总向南飞?⑤老年人为什么爱拄拐杖?⑥为什么十字路上是红灯停、绿灯行?答案越多越希奇越好!第六节非理性定势19世纪之前的哲学家,大多认为人是理性动物,能够在理性和逻辑的导引下,准确设计目标,预测结果,并坚韧不拔地实施,直到取得预期的结果。
但是,越来越多的事例显示出人们的另一面,即非理性的一面:人类经常无目的地蠢动、盲动。
在感情、欲望、冲动、本能以及说不清楚的这类因素支配下,不讲求逻辑,不考虑后果!全面说,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一、非理性在思维中的地位: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时刻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能够影响思维的非理性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感情、欲望、情绪、一时冲动,潜意识等等。
非理性使我们在一阵冲动下做出某事、事后理智想一想,又后悔不迭。
1.“利令智昏”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调动你内心的某种欲望,蒙着你理性的眼睛,你便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判断力。
2.情绪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对当下事物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偏差。
认识和把握非理性因素,对于企业经营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感情与创意思维:人是一种感情型的生物,不但人与人之间可以产生感情,而且人对外界事物也会产生感情。
一定的情感影响着人们思考的倾向和范围。
针对这种偏向:我们要求同学:①“推迟判断”——即不要在感情冲动下结论。
②“朝反面想”——想想所厌人物之优点,想想所喜爱人物的缺点。
创新就意味着放弃,这包含着感情上的割舍,这对多数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环境总会产生感情而难以割舍,而创意思维要求我们,排除感情干扰,大胆舍弃,去开辟崭新领域!有时候,情感常常是无形的,暗中操纵思维,当我们改变感情时,也就会有新思维的出现。
不是吗?三、弱化非理性定势的训练(一)“理性的想像力”训练端坐不动,做10次深呼吸,把感情、欲望和情绪性的东西抛之九霄,排除大脑之外。
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一白色画布。
1.画图形2.涂颜色(二)“日记反省”(课后作业):如果最近你经历了一场非理性冲击,如:吵了一架,情绪低沉,或上当受骗;那么晚上夜深人静时,平心静气地写一篇日记,用理性反省一下自己的得失,找出(非理性)原因。
比如数“一、二、三、四…”直到气平。
③预发怒时,放松,心中默念:“放松、放松、冷静冷静”直到气消。
④如果怒之对象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那就尽量身体接触,拥抱或握紧等;⑤平时要养成一种宽容的精神,“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
第七节自我中心定势人想问题、做事情完全从自已利益与好恶出发主观武断地不顾他人的存在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