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译文: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万事都有合并和分离两个对立的方面,有时近在眼前,可一点也看不懂彼此。有时虽然相隔万里,双方却依然熟悉。很近的时候,之所以看不懂对方,是因为没有互相体察言辞,距离虽远,但是彼此依然能相知,主要原因是经常往来,能互相互相体察。
这一段,鬼谷子主要想表达,越是很近的东西和天天见面的人,他们的改变和进步,往往被人忽略。提醒大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从另外一点也能看出,“干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子落错,满盘皆输”。鬼谷子提醒我们,可以考察一个人处理这些细微小事,来看他的态度和做法怎么样?从而判断他是否有成就大事业的基本条件。
原文:巇者,罅也。罅者,峒也;峒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译文所谓“巇”就是小的缝隙,巇发展之后变成“罅”,罅发展之后变成“峒”,峒发展以后变成“大隙”。当小的缝隙刚出现时,常带有某种预兆,这个时候就要尽快想办法加以堵塞,让缝隙缩小,让它不能再扩展,最好是彻底消除缝隙。如果治不好,没有办法堵住这个缝隙,那索性就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此道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译文:自天地产生以来,聚合、离散终始是常态,其中肯定会产生缝隙,不可不加以细察。为政者要使用捭阖之道,能一直使用此道者肯定是圣人了,所谓圣人,是以挽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假如世间没有可“抵”之事时,圣人就隐匿在人民中间,等待时机;一旦世间出现可“抵”之事,就挺身而出,为国家谋划。这些谋划,既可以说服君王,有可以治理百姓,一直遵循此道,则能掌握天地间的各种变化。
这段话,鬼谷子说明的是:那些有事业心,想建立一番丰功伟业的士人,当社会出现问题之时,就应该主动出世,建立功业,为百姓造福。当天下太平了,也就可以隐匿于深山,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用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就是,机遇来的时候,使劲抓住,好好表现,争创佳绩。机遇没来的时候,多读书,暗暗积攒自己的本领。